这是一部描写贺龙元帅一生丰功伟绩的文学史传。作者通过对贺龙早年寻求真理、追随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直致迫害致死的经历描述,真实生动地塑造了贺龙元帅的光辉形象,也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纷繁变幻的风云。 作者刘秉荣先生于1980年6月到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作工作。为撰写贺龙元帅伟绩,他茹苦艰辛,足踏千山万水,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采访知情者,查阅档案,可以说这部书凝聚了作者36年心血,是一部下了十足功夫的传记。 这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贺龙元帅的坦荡胸怀、正直无私、豪爽刚烈、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描述了贺龙元帅在建立革命武装过程中几起几落的磨难和建国后的贡献以及坎坷经历。还同时描述了周逸群、段德昌、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一大批中共领袖人物和事件。 作者治学严谨、文笔流畅。此前已出版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编写的一部元帅传记。 该书56万余字,分为24章100节,选用了45幅珍贵的照片,反映刘伯承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书中真实准确而形象地记叙了刘伯承长达70余年的斗争生涯,以他的足迹为线索反映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展现了他和邓小平共同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英雄业绩;详尽而又概括地介绍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理论,他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他那极其丰富的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军事教育经验,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而又重点地讴歌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优秀品质。
本书通过对共和国批空军飞行员、年轻的志愿军烈士牟敦康生前踪迹的寻访,展示了共和国代空军飞行员的精神风貌与成长足迹,揭示了一位青年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记录了烈士慷慨殉国的英勇事迹,也表达了对阵亡英烈的遗骸至今仍沉埋海底,无法实现烈士生前初衷“青山埋忠骨”的深深遗憾。 本书采取了纪实文学的手法,以实地采访的见闻,全方位地搜寻烈士成长踪迹,尽可能地还原与再现当年的历史原貌。作品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叙事风格沉稳、生动、富于情感.读后催人泪下。 作者清秋子亲赴英雄生前从军、参战、殉国的地方,采访了烈士的亲属、童年伙伴和战友,其中包括多位将军,留下了宝贵的口述历史记录。 本书对于老年读者来说,是一次对历史的缅怀,是一种对英雄主义的纪念,可以引起他们的许多追思与感慨;对
吴佩孚是*史上北洋系政治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佼佼者。他于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以秀才的英姿投入沙场军界,并渐由偏稗荐跻将帅,位极人臣。 1918年8月2日,吴佩孚首次从湖南衡阳前敌通电“罢战主和”、“撤防北归”,返旆北指,责师抗上,兴兵问罪,提倡全国一体罢战,反对分裂,实现和平统一,是其次义举和政治亮相,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从而获得全国赞誉。至1937年“九一八”国难起后,吴氏蛰居首都,作燕山寓公,研究孔孟、佛道之学,著述《春秋》之义。而日寇占领平津之后,他拒敌伪之诱降,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浩然的民族正气,斗敌折奸,保持晚节,结束了他叱咤风云而又艰难曲折、大起大落、颇具传奇神秘色彩的一生。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实事求是,用新角度、新观点分析研究这位独特的旧式军人、爱国民族将领。
一代乱世枭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扑朔迷离,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是胡匪,还是英豪?他是怎样算计他人,又是如何被人暗算? 杜尚侠老师倾其三十余年研究之心血,诉诸笔端,为世人拂去历史的尘埃,那不为人知的秘密如同遮掩真相的面纱正在一层层地揭开…… 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他文化不高却又腹藏雄才;他出身胡匪却又从不抢劫;他杀人如麻却又柔情似水;他穷兵黩武却又发展经济;他勾结日本却又为其所害:他迅速崛起却又倏忽暴毙……这本传记文学运用客观、公正、生动的笔触,陪伴您去80年前目睹一个真实的张作霖。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书本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收录了共近300名民国高级将领。其中大部分人在1935年至1949年期间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有些人虽职衔不高,却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具有特殊的身份;有些人在抗战胜利后毅然率部起义、投诚,投入人民阵营,占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还有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参加共产党的将领,毕竟有过以往的一段经历,故列入介绍范围。 全书分为上将篇、中将篇两大部分。上将篇包括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追赠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和追赠二级上将,上将和追赠上将及中将加上将衔和中将加上将待遇几个小部分。中将篇包括中将和追赠中将。上将篇按受军衔时间先后排列,中将篇以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本书叙述所收交领的生平经历,坚持以时间为经,以他们在各时期的主要职务和所从事的活动为纬,做到用事实说话,使读者一目了然。
刘秉彦(1915—1998),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后在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投身抗日战争。历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团特派员、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华北205师师长、军委防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书记)、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本书是刘秉彦在1988年与他当年的小通信员、作家任彦芳的历史对话,讲述了刘秉彦从一介书生到开国将军的传奇经历,回忆了冀中军民的浴血抗战的艰难历程,深情表达了对冀中十分区百姓的思念,对战友对人民血肉相连的真挚情感。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伯承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
聂荣臻(1899年-1992年),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吴滩镇。“五四”运动时在家乡参加了学生的爱国活动。191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化学工程系读书。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转人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军事。1925年8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并为中共广东军委成员。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的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整顿遭受破坏的工人纠察队,处理善后工作。1927年7月,由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武装起义。8月1日,在九江南面的马回岭车站组织张发奎部第二十五师两个多团参加南昌起义,8月2日凌晨赶
萧向荣(1910-1976),广东省梅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中共闽粤赣省委秘书长、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一军团宣传部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任《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第四野战军宣传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广东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十五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委,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本书讲述的就是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粟裕的军事学术的造诣、战争理论的素养在他的《粟裕回忆录》中充分得到体现。这本回忆录也是全军中*的写法,他不同绝大多数的回忆录以人物或作者自己为主线来说事,夹带许多对人对事的“揭露”、 “更新”和臧否,也充满了许多对自个儿的吹嘘、解释和补遗。《粟裕回忆录》除开头一章对其参加革命的过程有所交代外,其余各章都是以战争事件来展开叙述的。讲的基本上是战争事件的战场背景,作战对象,力量对比,战役对策以及征战过程,后都有战事的检讨、总结和重观,很少涉及物是人非的议论,这也是粟裕“将德”高尚之处。粟裕在篇幅中对战区转折点、战役转折点的提法和阐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他总是按对这个“点”的或隐或显之分析判断来估摸、组织或结束一个战役的,这是一种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局思维。
本书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编撰的。1979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开始编撰《中共党史人物传》系列丛书,收入了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的大部分军事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高级将领的传记。l996年,中央军委同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建议,并由总政治部部署全军各大单位负责撰写拟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其他军队高级将领传记。为增强高级将领传记的系统性和权威性,2003年7月,经中央军委同意,确定将军队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与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已编撰出版和正在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合编,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其中,军队负责编撰286个传记.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负责编撰87个传记,全书约1600万字,计划出版40卷。
这本《中华四百将》选取了历代将帅近四百位,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聂士成。中国古代的将帅数目之多,不可胜计,本书所选取的是其中著名、*代表性的。虽然管窥锥指,不能全部囊括,但读者可以窥一斑而想见全豹。 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有详有略。对于各个朝代著名的将帅记叙较为详尽,篇幅较多,行文有致;其余事迹了了、乏善可陈的将帅则以简笔勾勒,点到即止。此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为历代将帅配置了肖像图,可谓图文并茂。由于有许多历史人物出将之外、将相一身,为了丛书的系统性,避免重复,《将》、《相》两种在处理这类人物时作了有所侧重的安排。
元帅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传主生前所在后单位组成编写组编写,是国家权威版本。传主是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传记编写组,多历经十余年,采访传主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及当事人,搜集综合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忠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光辉一生。 刘伯承( 1892 — 198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开县人。重庆蜀军将校学堂毕业,后曾入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早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护法战争、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参与发动泸顺起义、南昌起义。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
一、本书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编撰的。1979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开始编撰《中共党史人物传》系列丛书,收入了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的大部分军事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高级将领的传记.1996年,中央军委同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建议.并由总政治部部署全军各大单位负责撰写拟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其他军队高级将领传记。为增强高级将领传记的系统性和权威性,2003年7月,经中央军委同意,确定将军队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与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已编撰出版和正在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合编,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其中,军队负责编撰286个传记,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负责编撰87个传记,全书约1600万字,计划出版40卷。 二、本书的人传范围为:中央军委确定的军事家和1955年授予
《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收录了张学良被幽禁的数十年间写下的文字。其中《杂忆随感漫录》是张学良在 1957年初用 4个月时间写成的回忆录,约 4万余字。当时张学良渴望恢复自由,因此向蒋介石提出请求,后者要他先写一部书,谈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了自由,张学良提起了笔,成文后送交蒋介石,但出书一事如泥牛入海。心灰意冷之下,张学良将稿子扔进了废纸堆。直到上世纪 90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张学良口述历史工作小组”的研究者们才意外发现这份文字。当时张学良尚在人世,本欲毁掉它,幸亏众学者据理力争才得保存。 这份回忆录谈及了张学良的家世、成长,以及其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复杂心境,更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本书由张学良历史专题研究学者窦应泰编纂而成,即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一、本书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编撰的。1979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开始编撰《中共党史人物传》系列丛书,收入了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的大部分军事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高级将领的传记.1996年,中央军委同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建议.并由总政治部部署全军各大单位负责撰写拟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其他军队高级将领传记。为增强高级将领传记的系统性和权威性,2003年7月,经中央军委同意,确定将军队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与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已编撰出版和正在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合编,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其中,军队负责编撰286个传记,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负责编撰87个传记,全书约1600万字,计划出版40卷。 二、本书的人传范围为:中央军委确定的军事家和1955年授予
今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新亭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王新亭回忆录》再版,与大家见面了。当年,新亭在撰写回忆录时,是非常认真的。对口述记录稿一遍遍修改,亲自审定每一个章节,凡属重要的历史事实都要反复核对、查阅,确保准确无误。他一生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从不争功诿过。在后定稿时,他把涉及表扬个人的多处段落都删掉了。这次再版,我们根据他生前后审定过的原稿,做了一些修订和补充;并增加了十二幅他指挥过的重要战役战斗的作战略图,以使新版回忆录能够更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