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粟裕以省立师范学生身份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的叶挺铁军,开始其传奇军事生涯,在专门训练军官的铁军教导团中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南昌起义中,粟裕被任命为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恩来、贺龙和刘伯承等起义领导人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警卫工作,同时负责策应朱德领导的南昌军官教导团的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粟裕虚心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经验和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28年七溪岭战役中,粟裕带领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朱德夸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是未来革命的接班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战打开了局面。1942年石港之战,粟裕指挥 老虎团 创造出了以零伤亡痛歼日寇600余人的战争奇迹。1944年车桥战役全歼日伪军千余人,自己仅伤亡
这是一部描写贺龙元帅一生丰功伟绩的文学史传。作者通过对贺龙早年寻求真理、追随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直致迫害致死的经历描述,真实生动地塑造了贺龙元帅的光辉形象,也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纷繁变幻的风云。 作者刘秉荣先生于1980年6月到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作工作。为撰写贺龙元帅伟绩,他茹苦艰辛,足踏千山万水,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采访知情者,查阅档案,可以说这部书凝聚了作者36年心血,是一部下了十足功夫的传记。 这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贺龙元帅的坦荡胸怀、正直无私、豪爽刚烈、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描述了贺龙元帅在建立革命武装过程中几起几落的磨难和建国后的贡献以及坎坷经历。还同时描述了周逸群、段德昌、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一大批中共领袖人物和事件。 作者治学严谨、文笔流畅。此前已出版
当我们回顾20多年的历程,喜看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时,我们始终忘不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叶剑英。是他同华国锋等一起领导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才有了后来的邓小平复出、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才有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的丰功伟绩和杰出历史作用,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彰显。在2007年5月叶剑英诞辰110周年之际,近百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数千名党政军干部、人民群众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他的诞生地广东省梅县,纪念他、缅怀他。其情感之真挚,盛况之空前,实属罕见。 在这次纪念活动中,邓小平之女邓琳的一席话十分发人深思:“没有叶帅领导粉碎‘四人帮’,就没有我父亲的复出,就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
《王耀南回忆录》是王耀南将军晚年付出巨大心血撰写的力作,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回顾了他从矿工到将军的独特经历,严谨真实地记述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众多的战役、战斗和重大行动的决策实施过程,传神生动地追忆了他们亲见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战争年代的生涯行止。 《王耀南回忆录》是一部有分量的书,全书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辉耀着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不息的理想色彩。这部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还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施政、治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相信各界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得教益和启迪。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有很多,还有许多烈士无名地安眠于历史长河中。这本《我的父辈(英烈篇)(精)》由张黎明主编,书中反映的只是无数革命英烈中的一小部分。人民不会忘记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必将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让我们重温这些感人篇章,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奉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本《我的父辈(英烈篇)(精)》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李棠阶(1798-1865),字文园,谥文清,河南河内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五迁至侍读。道光二十二年(1842),督广东学政,擢太常寺少卿。此后因巡抚黄恩彤奏请朝廷给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遭朝廷严旨责遣,李棠阶也因违例送考,议降三级调用,因此回到家乡。在家闲居几年后,又应邀主持武陟县河朔书院长达十三年(1849-1861)。《李文清公日记》自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起,至同治四年(1865)十月止,主要记载了李棠阶每日所读何书、所行何事、所接何人,可以说是儒家“修身、齐家、
《韦拔群评传》以史事为经和以论评为纬进行经穿纬插纵横论述的同时,还附有大量的注释引文以及一些插图,使得本书不但具有革命英雄事迹的可读性、感染性和图文并茂的生动性,而且具备了学术研究的信史价值。加上黄现瑶教授的后人整理本书时,采用了一些涉及韦拔群烈士事迹的新问世史料,使得《韦拔群评传》所用史料新旧掺和,既弥补了部分旧史料完整性的不足,又对黄现瑶教授所述内容和学术观点进行了充实与强化辅助,还避免了《韦拔群评传》借以论评的史事的过时性和局限性,从而充分揭示出弘扬壮族模范共产党员韦拔群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以及对当今全党全国正在进行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现实诏示意义。
上将张爱萍虽百战疆场,但又是名闻天下的儒将。他长期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和中央军委身居高位,曾有过创造我党我军建章立制的“五十六个”的辉煌;也经历了“六次死里逃生”、“十次让职三次辞职”、“二次敌牢”、“文革五年囚室”的风云变幻及政治舞台上的三起三落…… 本书作者在走访了解、搜集整理大量手材料的基础上,又得在将军身边工作之先利的基础上,又得在将军身边工作之先利条件,述写了这位目前正远离喧嚣但又令人梦魂萦牵的名将的曲折而又传奇的人生,再现了他丰富而又多彩的晚年生活画卷…… 本书融党史军史于一炉,集历史与现实为一体,阅后使人久久不能释手……
吴佩孚(1874—1939)是*史上北洋系政治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佼佼者。他于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以秀才的英姿投入沙场军界,并渐由偏稗荐跻将帅,位极人臣。 1918年8月2日,吴佩孚首次从湖南衡阳前敌通电“罢战主和”、“撤防北归”,返旆北指,责师抗上,兴兵问罪,提倡全国一体罢战,反对分裂,实现和平统一,是其次义举和政治亮相,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从而获得全国赞誉。1920年7月17日,倒皖取得大胜,重创日寇,收外交奇功,虎踞中州而威震中原。1924年9月18日,吴佩孚“四照堂点将”如日中天,而战张失败,度过了鼎盛时代。 1927年5月16日北伐战争中一败涂地,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生命遂告终,且贫困潦倒,狼狈入川,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再衰三竭。 至1937年九一八国难起后,吴氏蛰居首都,作燕山寓公,研究孔孟、佛道之学,著述《春秋》之
《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主要讲述了从士兵到师政委,他只用了三年,时年不满二十二岁。在素有“红军大脑”之誉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他与刘伯承、左权并称该校毕业的中国三大将帅。辽沈战役,他与林彪、罗荣桓组成黄金搭档,所向披靡。平津战役,他挂帅津门,气吞万里如虎,创造了被*称为的“天津方式”。他受命组建空军,不负众望,奠定了中国空军的世界地位。
贺龙(1896—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桑植县人。早年参与领导湘西暴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援鄂战争和北伐,曾任建国川军一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第九军一师师长、独立第十五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南昌起义军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红军二军团总指挥、红三军军长、红二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等。
《国民党四十三位:战犯的后结局(套装上下册)》收录范围:收录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宣布的43名战犯。排列顺序:按宣布战犯时的名单顺序进行排列。《民国名人的后结局》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系列丛书。 本丛书有以下特点:1、选择标准:主要是选择*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2、分册标准:按照人物在*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写。3、叙述方法。对人物一生作一简介,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后结局。
艰辛的8年抗战中,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是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旅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走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为水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旋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2014年9月1日公布了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这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
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后,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在激烈的战斗中身
阎锡山是山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1911年,阎氏策划了太原起义。革命成功后,阎氏历任山西省都督、省长、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职务。国民党政权南迁广州后,阎又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之职。故《阎锡山画传》对阎锡山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单单的个人,亦将视角放大到整个民国史的历史阶段。另外,《阎锡山画传》所收集照片,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