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
《读毛泽东札记》呈现的,是毛泽东读书做人的内修之道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被历史选择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他深厚的主观素养和非凡的历史功绩有什么联系?怎样看毛泽东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毛泽东是如何从前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 他是怎样知人善任、重视人才的? 他怎样评点党内一些重要领导干部? 他为什么重视培养党内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方法?
本书选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大事变诞生的特殊年份,全方位挖掘日后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年的行迹经历、心路变化与成长历程,探讨这位伟人的人生底色,以及这种底色对他一生抉择的必然影响。为年青一代更真实生动地了解成长中趋于成熟的青年毛泽东提供了确实可依的读物。 本书将叙述历史的故事性与真知灼见的史论分析相结合,以故事吸引读者阅读,以史论表达新意与认知高度,是一本角度、形式都比较新颖,贴近时代的通俗读物。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 中华腾飞世界 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
本书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为李鸿章和袁世凯所作小传,讲述了这两位清末民初政坛的枢纽人物,其人其事及其所处的时代。 旧式科举官僚出身的李鸿章,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他是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 ,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清末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他,他也造就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袁世凯都被贬低为不学无术、不仁不义的叛徒,或是“阴险的权术者”。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能在激烈动荡的时代里发展个人势力,爬到权力 ,甚至当上皇帝呢?袁世凯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
陈长江、赵桂来著的《毛泽东最后十年》中作者讲述了自己跟随毛泽东同志27年所见所闻,特别是较全面的反映了“文革”十年毛泽东主席的生活、工作、学习、巡视的工作细节,也披露了“接见红卫兵”、林彪“九一三事件”等重大鲜为人知的情节和片段,为有志于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些重要的史实资料和史实依据,更为全面理解一代伟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
卷首语:老影集里见外公/ 1999年,我家经历一个多事之秋,爸爸突逝,妈妈大病,哥哥远在海外任所……撑起这个家的顶梁柱,骤然落在我这个刚工作几年的女孩肩上。怎么办?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爸爸的死,缘于他在深圳遇车祸后骨折,做手术引发心脏病所致。我闻讯赶去,却没见到最后一面,这和1976年外公去世和1984年外婆去世时一模一样。而且,他是去广州参加纪念外公活动路上出事的。妈妈的病,始于战时的艰辛和异国的孤寂(用爸爸的话说,她没过一天好日子),但更多与痛失外公、外婆有关。有多少骄傲和荣耀,就有多少辛酸和悲凉,谁让她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呐! 在我“豁出去”的急急奔走下,住院,报销,住房……,这些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总算有了眉目。重站起来的妈妈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而刚刚卸下重
马赛罗?穆斯托是 知名的马克思学学家,他一直致力于基于MEGA2对马克思进行 为深入的解读。他的作品《卡尔?马克思的晚年岁月:一本知识分子传记》(2016年发行 版)一经出版就获得各方好评,并多次再版和翻译成多国语言。在这本著作中,穆斯托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以及对他思想的研究在 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动力。1998年重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历史批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NEGA2)对于全面重新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部作品中穆斯托通过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晚年马克思本(1881-1883年)的生活经历和著述进行分析,这部分著述在至今已经出版的MEGA2中还未出现。穆斯托试图通过研究马克思已发表的那几年的作品中所的内容,还要研究他未完成的手稿中所包含的问题和疑问,从而挖掘马克思晚年思想及其特征,试图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充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 中华腾飞世界 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内容以*1949年12月-1950年2月、1957年11月两次访问莫斯科及其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多次会见和交往为主线,其中还包括*领导抗美援朝战争,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进程。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在本书中得到完美体现。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次同读者见面。 本书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作者多次采访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及其子女、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平实而感人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切反映了邓小平的夫妻情、儿女情、亲友情、故乡情、人民情、祖国情,充分展示了一位世纪伟人的凡人情怀和人格魅力。 本书由“后的20年生活的地方”、“相濡以沫58所”、“亲情”、“儿女眼中的父亲”、“生活情趣”、“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由邓小平的夫人卓琳追忆她与邓小平从相识、相爱到相伴达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扶相携走过58个春秋的感人故事;由邓小平的子女讲述父母之间的深厚情意和父亲浓烈的人伦亲情…… 本书具有三大特色:手资料、次披露、全国版本,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以“情
1984年,邓小平说过,他“一生中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的这本新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 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本书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多数为首次发表。随书附赠光盘(CD-ROM)一张,由著名播音员播录灌制,可通过电脑视听,是一部极具特点的可读可听的书。
该书是以纪实笔法反映中共早期领导层的内部情况,主要是写遵义会议前*与中共几届领袖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之间在工作上的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同时,也写到他们处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是如何为救国救民,寻找革命真理,而奔走呼号,以及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具体的史实,生动地记叙了*与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革命生涯,并力求做到有较强的可读性。如“匏瓜与牡丹”一章,以寓意深刻的比喻,展示了*不怕艰苦、开小花而结硕果与王明怕艰苦、需要园丁培植、只开大花而不结果的不同人生追求。 这本书以翔实可信的史实告诉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
为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我们特约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老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队一些单位,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以及部分企业党委撰写了这本纪念集,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编辑出版。*同志撰写的《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一文,作为本书的代序。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约120万字。上册收入文章47篇。中册收入文章39篇。下册收入文章39篇。文章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活动和做出重大决策的具体情节、过程和片断。全书展示了战争年代、建国后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伟大思想、崇高风范和卓越贡献。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许多材料是次披露。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党的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