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注释本)一套三册,将近代中国显赫、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以及以他为首的湘军集团写得栩栩如生。小说在史实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事以及此起彼伏的矛盾,还有波谲云诡的官场,刻画了曾国藩以大局为重、以江山为先的英雄人物形象。《曾国藩》(注释本)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注者对一些专深的名词做了注释,既增强了可读性,又方便了读者。
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本书是代表其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钩稽甲乙、衡量是非,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历史。本书视角独特、意识创新、论述严谨、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勤笃精进曾国藩》是一部对曾国藩人生全面解读之作,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一部精神的冶炼志,有关人生的各个方面,居官、同僚、子女、养生、读书、观人、器量、骄奢、淡泊、挫辱、坚忍,自省、笃实 在作者凝重简练的笔触下,对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的普通读书人变成中国近代史不容错过的大家的精神历程,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极有震撼力的叙述。此次出版,精心遴选了59
《武则天:无字碑上写传奇》讲述了一个传奇女人演绎的叛逆,辉煌、孤绝的人生,一代女皇精心导演的盛唐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大戏。看青石碑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内容包括女皇是怎样炼成的、坐拥天下、女皇的炫彩生活等。
为官从政的至高学问;处世识人的必修经典 曾国藩,“晚清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祟的末世圣人,当代渴望成功者的楷模。 伟人*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学习曾国藩高标处世、低调为人的生活哲学,不贪图功名利禄、勇于功成身退的冷静心态,进退自如、大智若愚的雍容气度,能让我们在官场上步步为营、节节高升,在生活和交际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曾国藩,中国19世纪下半叶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他从湖南乡村的普通秀才成长为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晚清“三大重臣之首”。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有“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胡雪岩”的说法。更有评论者认为,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恶名。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隗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而近代许多民主志士则痛骂曾氏“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严嵩二十五岁进士及第,便开始了仕途探索,经过多年苦心钻营,步步升迁,终于获得内阁首辅之位。他阿谀奉迎,一意媚上,深得世宗宠信,至使在位主政二十年整。他为了壮大势力,买官鬻爵,暗结私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陷害同乡夏言,冤杀杨继盛,阴图沈链……后终成令世人切齿的一大奸相。 围绕着严嵩,书巾还涉及了严世蕃、赵文华,以及徐阶、曾铣等人物,并由此展开情节,将仕途阴暗,宦海沉浮揭露得淋漓尽致。 本书着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脉络,将严嵩这个由文弱书生到一国宰相的演化过程写得合情合理,令人读后能从历史的真实感中领悟出一种新意!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全书主要分人生道路与学术思想两部分,而重点在学术思想,概括较全,论述较深,把握较准,于零散中理其脉络,在批判中寻其旨归,录人所未录而发人所未发,既有利于对曾国藩的全面了解,又有助于今日为官为学的借鉴,将曾国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古代史上的一个奇特人物。他的历史功过,至今尚难有一个权威的结论。*对曾国藩有过三次评价。仅仅从人的角度来看,无疑地,曾国藩有许多的优点,历史影响之一就是他的人格力量。他打破了天才的神话,为:“成功出于勤”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克己修身、严训子弟上,又秉承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说,立德难,而且虚,曾国藩的门生称誉他从一个普遍人修到了圣哲的境界——内圣外王,这似乎夸张了一点,但“克己、修身、勤政”几个字始终有现实意义。这些东西,在《曾国藩家书》中有丰富的体现。本书是一部书信集,编排体例按书信内容分类排列,分为九个方面: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军、为政。
清代人物,尤其是有影响的高级官员的传略,目前各种书籍介绍较多,且很详尽。但有系统的按部门的,将一个部门中的主要官员全部列入,则尚缺如。为了补足这一点,本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整理先祖父有关清代人物著作手稿时就开始收集这些人物史料,准备编纂一部清代官员系列史料丛书,始名为《清代高级官员全录》。 本人自幼与先祖父生活在一起,深受老人家的影响,每日看他坐在堆满一本本参考书的案前,不知疲倦的埋头写作,站在祖父书桌旁,看着那一叠叠写满了隽秀毛笔字的稿纸,虽然我看不懂,但我想那一定是祖父一生所积累的知识和才学的记录。因为忙于著述,祖父对我们的教诲不是很多,但有空就教我们识字,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教我们背诵古诗词,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立志将来做大事。在我幼小的脑海中深深印铸着祖父那不倦学习和勤
晚清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九》,以事功學術名於世,標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尤對中國近代教育建樹良多。光緒十年至十五年《一八八四!一八八九》,張之洞署理兩廣總督,其間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創建廣雅書院。廣雅書院是繼學海堂菊坡精舍之後,清代廣州的又一著名書院,在全國亦頗有影響。而學海堂與菊坡精舍之故屋,早巳蕩然無存,惟廣雅書院迭經變遷,其主體建築尚未完全湮沒,民國年間重建的「冠冕樓」以及張之洞等手書的四塊碑刻仍倖存(碑刻文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人抹上水泥,至今仍未恢复》,其故地即今日之廣雅中學也。然則昔日之廣雅學風與精神,恐已非復當年。 《張之洞與廣雅書院》 一書,對張氏之生平事功,「中體西用」之思想,其於中國近代教育之貢献,所創設之書院學堂及建立之新式
本套书是目前国内评述诸葛亮的生平业绩及其思想的部专著。全书十一章,前六章为传略部分,后五章为思想部分。史论结合,多方探讨,传略论述与思想评析融为一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套书根据确凿可靠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的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诸葛亮的思想很少有人论及。本套书则全面地展现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哲学等思想领域的熠熠光采,揭示其以“拯世济民”、“兴复汉室”为核心的思想特征及对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助于读者对这位古代伟人的进一步了解。
本书在介绍郭嵩焘生平事迹时,着力揭示其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并纠正了前人关于其生平事件的某些误记;首次系统考订了其著作写作、出版和存世流传情况。对学术界过去研究较多的郭氏政治、自强、外交等思想,本书作者有新的开拓;对前人研究较少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如郭氏的军事、经济、哲学、经学、考据、伦理、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则设立专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除了分析其独到的思想学说和文化学术贡献外,还特别注意探讨传主在这些领域,如何首开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之风气。 本书初版荣获第5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书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的总结与归纳,也是曾国藩从一个地方团练到一品大员的仕途心得。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写照。本书集成曾国藩一生文章精华,内容包括曾国藩家世、家书、家训等,是不可多得的曾学名著垂范之作。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世时被称为“中兴名臣”、“千古完人”,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颇高,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在《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称曾国藩的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曾国藩在青年时科举几度名落孙山,后来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与他乎日对自己严格要求,经常反躬自省是分不开的。每日写日记,就是他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曾国藩的日记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