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是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 学术 与 自由 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并参
《福柯思想肖像》由刘北成编著,作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福柯及其著作影响世界学术界甚广。他侧重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其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一权力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得关注,他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在风云变幻之间勾勒出那段时间法国学界的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福柯思想肖像》取精用宏,叙事生动,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大门。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文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本书拟略谈列维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
一切把中国一概而论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这句话本事也不例外。这本书讲述了我是如何憧憬着澳大利亚,到头来却在中国闯荡了三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也参与了这些变化。
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详细的传记,也是世界范围内*权威性的一本传记。 作者历时五年多,采访了二百多人,以时间为线索,从大师的童年生活写起,叙述了他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童年时和母亲的糟糕关系 高达195的智商 喜欢与猴子打交道 在纽约同霍妮、弗洛姆、阿德勒等心理学名家交往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 竟然曾经下海经商 与同样是大师的皮尔斯的面对面冲突, 多次梦见自己被美国心理学学会开除,却在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坎坷、曲折,富有戏剧性。
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但其身为社会学宗师的盛名,有时反而遮蔽了其著作思想的真正面目,对布尔迪厄著作的解读,并非总能切中理论核心,引人正确思考其许多经典概念。 不同于一般学界以精英知识分子方法诠释布尔迪厄理论,作为布尔迪厄的亲传弟子,法国社会学家让-路易 法比亚尼尝试用布尔迪厄自行创造的分析工具来解释布尔迪厄思想,这本书重新发现了大师从未示人、深处暗藏的思想灵光,开启了一条思考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新理路。 本书分成三部分:首先,将分析三个基本概念(场域、关系以及文化资本),以及三者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修正与困难。第二部分,则针对布尔迪厄独到的方法论与叙事方式,这两者既激发出种种概念生机,也导致诸多诠释上的暧昧。第三部分,则是借着政治活动、痛苦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季羡林百岁人生笔记(叁)》包括“病榻自述”“师友杂忆”“参悟人生”三辑。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的这一盘棋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是走这一条路……——季羡林病榻自述:医院“三进宫”历险仍不失豁达乐观,季老动情讲述病榻经历,谈人与自然,谈和谐,谈爱国,谈中西医……忆童年,忆青年,忆父母,忆亲友,忆卑微少年时的那位小姐姐……病榻自述,直面生死,笑谈人生。师友杂忆:“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我自谓身体尚颇硬朗,并不服老。然而,曾几何时,宛如黄粱
从《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作者来看,此书中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基本都囊括在内;从《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学术质量上看,尤其是对费老思想和学术成果进行反思的文章,结合当下学界的研究进路和学术风气进行研究,使人耳目一新,也使对费老的纪念不再流于形式;同时,读者在这些对费老回忆的文章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巨大变化。
中国很有必要出台“新闻监督法”!在全国十届二次人代会上,他发出了这样迫切的呼吁。引起中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他为“中国首宗新闻记者自诉案”四处奔走,支持记者的正义之旅。依法监督法院的枉法裁判;他以人大代表和医学专家的双重身份,深切关注北戴河医院女护士长因维权而状告任职医院,终令狂妄多年的女院长落马一案。他情系百姓,面对百姓的冤屈总是义无反顾;他关注弱势群体,总为弱者仗义执言;面对某些司法人员的腐败,他总是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他提出了关于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法”及关于修改《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议案。被称为“议案大王”。 他就是备受中央及吉林省领导称赞、深受百姓爱戴的全国人大代表,从贫困乡村走出来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
浙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7000年前,浙东地区就产生了以余姚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并被认为是江南地区迄今早的、*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此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浙东地区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海上丝路文化、佛教文化、藏书文化、建筑文化、商帮文化、青瓷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相继涌现出了以王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章学诚等一批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并以这些学人为代表,形成了一个源于区域而影响波及全国甚至海外的浙东文化思想体系。浙东学人不仅在传统的经史之学上多有成就,而且在哲学、政治、教育等领域多有独到的思想创见,在中国学术与思想发展史上均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
本书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希利斯 米勒关于小说中的社群理论研究,特别是《小说中的社群》(Communities in Fiction)和《社群的爆燃: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米勒在《小说中的社群》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提出了被重新定义的现代社会的社群(community)概念。他认为是社群的错位(dislocation)、分解(dissolution)和爆燃(conflagration)构成了 现代社会痛苦而严峻的证词(testimony) 。文学社群的概念不是希利斯?米勒首先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雷蒙德 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让 卢克 南希(Jean-Luc Nancy)等人。但是米勒首先运用这一理论大量分析文学作品,他的文本细读方式给笔者很多启发。笔者认真研读米勒所写文章,研究他如何用后现代社群理论对特罗洛普、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