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一切把中国一概而论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这句话本事也不例外。这本书讲述了我是如何憧憬着澳大利亚,到头来却在中国闯荡了三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也参与了这些变化。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但其身为社会学宗师的盛名,有时反而遮蔽了其著作思想的真正面目,对布尔迪厄著作的解读,并非总能切中理论核心,引人正确思考其许多经典概念。 不同于一般学界以精英知识分子方法诠释布尔迪厄理论,作为布尔迪厄的亲传弟子,法国社会学家让-路易 法比亚尼尝试用布尔迪厄自行创造的分析工具来解释布尔迪厄思想,这本书重新发现了大师从未示人、深处暗藏的思想灵光,开启了一条思考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新理路。 本书分成三部分:首先,将分析三个基本概念(场域、关系以及文化资本),以及三者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修正与困难。第二部分,则针对布尔迪厄独到的方法论与叙事方式,这两者既激发出种种概念生机,也导致诸多诠释上的暧昧。第三部分,则是借着政治活动、痛苦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毛坤先生(1899—1960)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档案学家,曾任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四川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2009年9月,由四川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和校史办公室联合举办的纪念著名图书馆学家和档案学家毛坤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隆重召开。现将会上的讲话和会议收到的学术论文及回忆文章汇编成册,以兹纪念。同时,本书收录了毛坤先生遗著《图书馆用具表格图式》和《中国国家档案馆规程草案》以及《毛坤先生年谱简编》供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学者参考。
《民国文人系列 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以蔡楚生、袁牧之为代表的海派电影,以田汉、于伶为代表的海派话剧,以周信芳、盖叫天为代表的海派京剧,以吴湖帆、刘海粟为代表的海派书画.以庞莱臣、张葱玉为代表的海派收藏,以赵超构、徐铸成为代表的海派报业,以黄炎培、陶行知为代表的海派教育等,可谓是少长成集、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大师云集,形成了人才高地和精英舞台。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是继《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以后对傅斯年专题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为此书的写作,作者在全国各地包括两次赴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等地收集、查阅资料。本书是在对各种资料的收集、梳理、考辨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书中对傅斯年一生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其中对有关傅斯年记述的错讹不实之辞进行了纠正,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傅斯年。
《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上编精选邓嗣禹有代表性的论文十余篇篇,重点反映了邓嗣禹的学术贡献。其中,对于科举制度的3篇文章,大体代表了作者对于科举制的基本意见;《血盟义儿与结拜兄弟杂考》是作者生前后一篇文字,从未发表,此次为首次公开;《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全面梳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史学”的成果。这些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上编又收录作者人生自述4篇,师友回忆2篇以及与胡适等人往来信件计47封,有代表性地反映了邓嗣禹的人生经历和与师友的交往情形。 《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另一作者彭靖为邓嗣禹外孙,下编各文大多出自其手。作者多年来各处搜集邓嗣禹的文章与事迹,对邓嗣禹的人生轨迹有较深了解,曾在《中华读书报》、台湾《传记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有
这部作品不仅有血有肉地传承了民国时期的历史,也弥补了路桥区解放前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向后人展现柯璜不仅仅是教育家、书画家、爱国人士,更是一位儒家学说的实践者。《一代名儒--柯璜评传》这部作品不仅能提升路桥的知名度,为路桥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社会伦理道德出现滑坡的背景下,对重建当下的文化价值观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美国华侨与保皇会问题的研究,包括保皇会在美国的活动与保皇会同时期的美国华侨史,以及保皇会与美国华侨的关系等几方面。 本书充分挖掘和利用手史料,从保皇会势力在海外的形成与扩展、保皇会的制度和理念及其在美国华侨社会兴办教育、招股投资等多个层面,论述了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的活动及其与美国华侨的关系。
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成功地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标志着传统史学的确立。本书以详赡的史实为基础,并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系统地论述了班固所处的时代背景,班固的生平、班固撰写《汉书》的曲折经历和卓越的史识,以及班固史学的深远影响,尤其深入地探讨了班固反对崇古非今的政治思想,重视改革,重视人才和人心向背的治国思想,重视人事的天人关系思想,弘扬实录精神、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史学思想,及其重视考究学术源流、构建学术体系思想等方面的贡献。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论证全面,内容多所开拓,新见迭出,且文字简洁,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该套丛书四卷本,精选了300余篇纪念文章,介绍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界48位大师,并由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每一位国士绘制画像,传神而逼真。选文多为这些国学大师们的自传、自叙,至亲密友、门生弟子的追忆文章,以及知名记者对他们的专访。所选文章由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众多史料中精选而来,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讲述了胡适、季慕林、巴金、冰心、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张大千等48位国士的生活轶事。书中编选了一些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诸如张大千被土匪掳走当师爷的自叙,章太炎收黄季刚为徒的往事,让人读后不禁莞尔,使得这套图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由于胡适爱惜自己的羽毛,时刻记挂着历史会对他如何评价,因此从不轻易在书信、日记中留下任何情感上的鸿爪。本书是部全面梳理胡适情感世界的著作,依靠围绕胡适这颗“太阳”的星星与月亮所留下来的文字,从她们的爱、恋、嗔、痴中揣摩并反观胡适的情感历程。 这本《星星月亮太阳》的传主是胡适,但那些敢于付出、勇于示爱的星星和月亮,才真正是赋予这个故事以血肉、情韵与色彩的主角。她们的爱恨、她们的相思、她们的挣扎,甚至她们对爱欲的礼赞,是胡适情感世界里扣人心弦的精华。因此,本书也是所有想了解胡适生活和思想的人的一部书。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改革开放使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想一时如潮水般被介绍进来,形成对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强大冲击。面对这种冲击,中国的考古界困惑了,俞伟超先生困惑了。为了摆脱困惑,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生俱来的锐意进取性格,使俞伟超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了他学术生涯中为艰难的一次学术思想攀援。与前期的攀援截然不同,那时他不过是众多攀援者中的可畏后生,现在却是攀援队伍的主帅,集成败功过的历史责任于一身。攀援的主峰仍然是考古学的目的论和方法论。这是一次历时近十年的漫长、痛苦而危险的攀援。为了寻找攀援的途径,他组织人系统翻译出版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二战后考古学、人类学各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文章,并通过批判性的深入思考和比较对这些学术思潮进行了梳理,以便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在这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