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是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 学术 与 自由 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并参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在西方经济学界,很少有人像加尔布雷斯(1908-2006)那样具有卓越的洞察力,而像他这样身兼多重角色:经济学家、哲学家、畅销书作家、杂志编辑、外交家,又都取得极大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想要重现这位风靡社会的大师近百年的人生缩影,实非易事。 然而,《加尔布雷斯传》一问世便被评为受公众关注的传记,身为哈佛经济学家的作者历时数年,埋首搜集资料和创作,使这部作品跳出了普通传记的窠臼,没有只局限于忠实记录传主的人生轨迹,枯燥复述那些逝去的政治、经济故事,而是以20世纪美国跌宕起伏的政治经济形式为背景,讲述了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哈佛学潮、剑桥资本争论、美国经济学的新发展,以及大萧条期间的美国价格管制、战时轰炸调查、斯蒂文森和肯尼迪的竞选活动、中印边界冲突和印巴纠纷、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的伪善面孔等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她是优雅灵气的大家闺秀,她与旅美华人船王鹣鲽情深,她是美国首位华裔部长的推手;哈佛大学*座以女性命名的建筑以她为名。她的生命故事,书写一段博爱、坚毅、定慧的传奇风华 本书是一部生动讲述旅美华人赵朱木兰的人物传记。 本书共分为十章,约 25万字。以时间和故事线为经纬,通过人物访谈资料、生平经历介绍、平凡而精彩的生命故事,结合大量图片资料,为读者讲述了赵朱木兰的一生。赵朱木兰从书香中启蒙、礼教中开智,到与后来成为 华人船王 的赵锡成结为夫妻,相夫教女、无悔追随,再到以身作则,以温柔慈惠教育包括赵小兰在内的六个女儿,以及通过生命的教育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将爱与奉献传递接力。书中真实书写了赵朱木兰融汇中西方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蕴含的平凡、智慧而深邃的人生价值,展现出其
《林崇德口述历史》主题是展示一个中国的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知识分子成长的生涯,自述爱国、爱党、爱学术、爱教育和爱学生的历程。我要表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念:把忠心呈于国家,把孝心献于长者,把爱心奉于社会。我要对心理学界说的话是: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国际化;我要对教育界说的话是: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要对社会说的话是: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只要在人生十字坐标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都能发光发热。我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求实求是。
本书是陈子善先生三十年来关于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文字的结集。全书主要五个部分,依次是评述已出版的徐志摩作品集的版本,探讨徐志摩的手稿和集外诗文、日记等,发掘徐志摩与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平社的因缘,考证徐志摩与鲁迅等同时代作家的关系,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对徐志摩的纪念和研究。附录收有关于陆小曼的四篇短文。作者以史见长,有笔有神,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徐志摩形象。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一一堪称二十世纪重要出版人一一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 (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 时代周刊)的理念…份‘新闻杂志”以曰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 《生活
《陈羽纶与商务印书馆及英语世界》架构是传记式的,文章的编排以时间为序。其中三个时间概念交互发生作用,一是文章所述事实(或作者与我父亲交往)的时间先后,这是全书排序的基本原则;二是文章发表或成文的先后;三是作者的长幼,也算是个时间概念吧,在前两者都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便依长幼排序,虽然这类情况并不多。第六章,是以《英语世界》为评论焦点的文章,单独结章;第七章,将父亲用英语撰写的《致读者》、《旅美杂记》和《访谈录》作了集中编排。
《梦境人生 : 荣格传 /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荣格( Carl G.Jung , 1875 - 1961 )是人类现代史上的智者。他曾经是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定的 皇储 ,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终 叛出师门 ,另创分析心理学。这位敏锐多智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一生热爱东方智慧,他研究炼金术、诺斯替教以及佛教、道教,从神秘主义和宗教之中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洞见。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西方心理学甚至西方文明影响巨大。二战时期他和纳粹扑朔迷离的关系,他与妻子、情人长达四十年的三角情爱,又令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更加神秘。 《民国干才 : 丁文江传 /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晚清民国时大批青年远渡重洋,学习西洋文化,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回国后投身政治,也有一些人潜心学问,成为了真正的学者,还有的人投身
本书作为人物传记,是一部研究清初学术思想的著作,撰写诸章的同仁均遵循着主编拟定与诸作者认可之具体规范进行。通过清初学术史实特征言陈廷敬思想,通过陈廷敬思想中重要之论断展现清初学术之具体风采,笔锋所至,殊途同归于真实意境中,从而揭示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清朝重臣名儒学术厚重之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