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 鲁迅本身 ,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 鬼气 和 绝望 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 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
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及其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理想、为民务实的作为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往往缺少系统关注与深入的探讨。汪维宏创作的《千载浩然苏东坡》即由此入笔,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自然而严谨的文字,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做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再现了他作为有追求、有坚守、有建树的官员的立体形象。 《千载浩然苏东坡》为苏东坡传评作品,以丰富材料、严谨笔触书写了苏东坡从政40年的曲折经历。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政28年,被贬谪12年。书中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科学家的非凡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的的“北极星”,最终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而当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争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并通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些重要科学发现的现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未来又该如何“以人为本”,与人类的价值观进行对齐。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首卷。作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本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以及《涅托奇卡 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陀氏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
本书是英国十九世纪最有成就的小说家之一盖斯凯尔夫人为同时代另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夏洛蒂 勃朗特所写的传记,开创了文学家为文学家立传的传统,是文学史上的双重经典,也是理解勃朗特姐妹文学遗产的奠基之作与核心文本。它是一幅夏洛蒂 勃朗特(1816 1855)的肖像画,有其特殊的征象,但又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是写实,又是象征、富有寓言的。它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一个女性的境界,却可能是古往今来一切伟大女性心灵成长路途上共有的感觉。夏洛蒂在荒原上创造,创造让她走出荒原,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她就是她自己笔下的简 爱,一切天赋都齐备,比别人更多一样:强烈的生命。 在夏洛蒂 勃朗特去世后不久,盖斯凯尔夫人就在夏洛蒂父亲的请求下着手这部正本传记的创作。她拨开约克郡荒原上的迷雾,复活了这个传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传记的第二卷,它是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全书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到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 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探寻原因,在他为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时探寻结果。这一段人生经历对陀氏来说至为重要,影响其后所有创作和思想,因此对于解读陀氏这本书也显得尤其重要。
本书是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挫折、梦想、坚
全新译本,芬兰语直译,收录130张插图,深描姆明之母托芙 扬松的人生与创作。 她为孩子而写,也为不合群的边缘人而写。 姆明之母托芙 扬松的人生不仅关乎姆明,不仅关乎童话。她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也是芬兰著名的诗人、油画家、连环画家。她轻盈跳跃于不同的领域之间,书写和描画着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在哪一类创作中,她都秉承一种哲学:安静地、毫不妥协地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自由。
关于塔可夫斯基父子关系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电影的素材。它既可以拍成一部家长里短的大众情节剧,也可以拍成一部深沉的、给观众带来启迪的艺术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风暴、个人命运、创伤记忆的故事,是一个寻找父亲、不断渴望父亲认可的儿子与一个总是不想成为父亲的父亲之间的故事。故事里的父与子是两条平行线,他们分别在二十世纪诗歌与电影领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保持着精神维度的平行线的状态。对于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来说这无疑是个悲剧,但这种平行运动却成就了他的艺术。 通过本书作者巧妙的蒙太奇式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电影里向父亲的征询,与父亲的对话,对父亲精神的承继 ,从而为我们理解他的电影打开一扇窗户。
写故事一级棒的维斯瓦娃 辛某 很少提及自己,自嘲是 像逗号般老派的写过几首诗的女作家 。她以牛蒡子与猫头鹰自喻,貌似南辕北辙的性格特征在她身上呈现出了奇妙的和谐:温文尔雅却爱说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成熟稳重却又不失活泼狡黠。一位亲友曾评价道: 维斯卡,你是一人千面。 辛波斯卡的世界是曲径幽深的秘密花园,每个凝结了成长与时代记忆的细部,均呈现出独特的脉络。本书作者格罗梅克-伊尔格通过书信的细节、对谈的记叙,从尘封已久的时光中,唤醒我们对她传奇人生的 诗心 独具的想象。这部传记是传述她丰富内心的切片:有父母的恩情、少女的心意、志趣相投却分道扬镳的爱人、炙热的友谊,也有文学创作、时代思潮流变、诺奖光环。辛波斯卡曾表示: 等我死了再说吧。 采访者们 听 而却步。这是她生前誓死捍卫的领地,也是我们勇
本书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之一种。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本书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了穆旦一生的重要经历,是对穆旦的人生及创作进行详尽整理编篡的著作,可为相关研究者和读者提供阅读的便利。
契诃夫是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亲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花园,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他在四十四年的人生岁月中,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学中以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早在16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 生态美学 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核心在于对 生态和人性 的双重救赎。这位培植花园的俄罗斯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 契诃夫一生钟爱玫瑰。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亲手在雅尔塔的别墅花园栽下了一百多株玫瑰。如今这些玫瑰还在吗?这本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契诃夫的精神传记,以契诃夫对于自然的真挚热爱为基底作人物传记,
本书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 布罗茨基的传记。纪录片导演古列耶夫运用隐喻及对位的修辞手法,以及电影的拼贴技法重建了布罗茨基的生活与艺术。涅瓦河和哈得孙河,舍克斯纳河和斯堤克斯河。这些场景在布罗茨基的感受中显示出别样的诗意,即生活在两个岛屿之间,一种关于时间空间的感悟。作者运用古希腊戏剧的 哀歌 和 合唱 来架构全书,大量引用了同时代人关于布罗茨基的回忆和评价。作者有意模仿布罗茨基本人的行文风格,既有思辨,亦文辞讲究。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科学家的非凡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的的“北极星”,最终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而当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争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并通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些重要科学发现的现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未来又该如何“以人为本”,与人类的价值观进行对齐。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
本书拨开历史的迷雾,重回历史现场,将一个真实全面、鲜活生动的苏东坡呈现给读者。书中塑造了一个集官人、幽人、野人、哲人、仙人于一身,但绝不是完人的苏东坡形象。他的 过人之处是没有在痛苦和磨难中沉沦,而是在不断调适乃至自我否定中实现升华,并自发地完成了由臣向人的转变,从而超越了所处的时代。简单说,苏东坡是一个矛盾的人、真诚的 人、善于自解的人、有趣的人、不合时宜的人。这部小说,不是妙笔生花让人对苏东坡敬若神明,而是要带读者穿过历史隧道,跟随朋友苏东坡,一起去体验一段特别的人生。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生于海门常乐镇,大器晚成,前半生勤奋读书求取功名,终于在不惑之年获得状元头衔,后以状元而兴实业,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张謇纵横于政商两界,交游广泛。民国元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促成新旧政权和平过渡;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旋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愤然辞职。实业建设之余,张謇还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影响深远。作者研究张謇近六十年,对于张謇可谓了如指掌,本书以张謇的日记、函电、信札和诗文为基础,参以相关近代史料,厚积薄发,数易其稿,考辩精审,论述公允,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也是一般读者认识张謇的优选之作。
塞林格第一次心碎,是在剧作家尤金 奥尼尔的女儿乌娜离开他时(后来乌娜嫁给了喜剧大师查理 卓别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痛苦经历,一生中都在不断困扰着他。巴黎解放的时候,塞林格与作家海明威戏剧性地相遇,此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联系,直到海明威自杀身亡。最初他的生活非常痛苦,写作之路也不顺利。直到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一举获得惊人的胜利。塞林格的一生因《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成为传奇,又因避世隐居而成为传说。塞林格就是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作家,全篇令人难忘的故事任何一位文学爱好者都不容错过。
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代表了20世纪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 力图回到“鲁迅本身”, 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 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 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 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 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 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 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 不仅仅是敬仰, 是热爱, 还有理解, 有共鸣, 甚至有同情, 有悲哀; 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 不仅仅是鲁迅, 也是我们自己, 不仅仅是过去, 也是现在和将来”。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创见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还以其标新立异的学术思想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风貌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关于金圣叹的研究专著和评传已有多种,本书的特点在于着力揭示金圣叹的思想在明清之际思想史上的意义。首先,本书尝试着全面梳理了金圣叹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以往人们关注得较少的佛学和易学思想;其次,在思想渊源方面,由于金氏思想是以 砭伪 为主而兼有 绳狂 ,本书不仅分析了金圣叹对李贽《童心说》的继承和变革,而且探索了金氏与钱谦益通经致用思想的渊源;就佛学思想的背景而论,从明清之际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的互动这一新角度,考察了金圣叹与这一学术思潮的密切联系;再次,关于金氏的文学思想,本书揭示了 因缘 说、华严心本原说等儒释道思想与其文学思想的逻辑关系中的待发之复,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及其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理想、为民务实的作为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往往缺少系统关注与深入的探讨。汪维宏创作的《千载浩然苏东坡》即由此入笔,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自然而严谨的文字,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做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再现了他作为有追求、有坚守、有建树的官员的立体形象。《千载浩然苏东坡》为苏东坡传评作品,以丰富材料、严谨笔触书写了苏东坡从政40年的曲折经历。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政28年,被贬谪12年。书中
【图书简介】 伊丽莎白 毕肖普,这位二十世纪美国诗坛的巨星,穿越了非凡的世纪中叶,与全球范围内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视觉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及政治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毕肖普的诗歌与她的足迹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筑了她艺术与生活的基石,即不断追寻生命中的相遇与顿悟。 作为伊丽莎白 毕肖普学会的创始主席,托马斯 特拉维萨诺深情地讲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即便生活的波涛与诗人自身的脆弱几度试图将她撕裂,那些维系毕肖普心灵的纽带始终坚韧。伊丽莎白在生活和诗歌创作上的天赋无人能及,她将两方面的才华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诗歌、散文及书信,这些作品最终奠定了她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其诗作具有现代性和智性的深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作品在翻译界有极高的声誉,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讲述了这位“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在风云时代中波澜起伏的一生。
郭沫若集诗人、学者、剧作家、革命者及传统士大夫等诸多角色于一身,且充分发挥各种身份的优势。《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以抗战时期的郭沫若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其文化活动、戏剧创作、旧体诗词及学术研究等文化政治活动,指出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延续 五四 时期的浪漫风格,进而创造出 情感教育剧 、诗化戏剧等新的美学形式,是一个 诗人革命家 。将作家论与文学社会学结合起来,从 主体 表达 时代 的综合维度,考察此时郭沫若各种身份和表达与时代问题之间如何彼此展开、相互作用。以专题形式分析其浪漫余绪、诗词唱和、文人交往、学术研究及对文艺制度建设的参与等,揭示该时期郭沫若出入新旧、文史、政学的革命士大夫身份。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为本书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