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作者梅纳德·所罗门以其缜密如同侦探般的的嗅觉,凭借其多年研究贝多芬的深厚功力,从贝多芬的家庭,其所处的社会及政治环境,选侯领地的精神生活、音乐传统中收集来各类资料,得以描绘出这位天才作曲家全面而生动的肖像。《贝多芬传》的重大贡献在于:澄清了以往贝多芬传记中大量模糊不清之处,并最终确认了学术界长久以来苦苦寻找的、传奇的“永生的恋人” 对贝多芬音乐爱好者而言,《贝多芬传》不着丰富的插图,从贝多芬的故居、恋人的画像,曲谱和除去加注释的书目之外,还包含贝多芬作品的目录。
北欧挪威出生的表现主义绘画天才爱德华·蒙克(1863一1944年),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他从十七岁立志从事艺术创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岁高龄去世的六十三年间,创作了一千七百多件油画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习作,以及八百件不同主题的版画,多彩的技法,洋溢强韧精力。蒙克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感受烈的特征,是他透过风景。劳动者、肖像和自画像,深刻地表现了从生的不安到爱的焦虑,以及死的恐惧到生的受容。他的绘画同样具有丹麦剧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响力;而他执意刻画生命的爱欲痛苦与死亡恐惧,反映北欧人对生命的焦虑感。我们从蒙克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对无法抵挡的性的力量时之无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虑替代美学上的浪漫式的恐惧。
本书通过这本传记,反映了吕骥同志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为建设我国社会注意音乐事业、为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的贡献的主要方面。 吕骥同志生前曾审阅过《人民音乐家吕骥传》的初稿。吕骥同志逝世后,作者根据的获得的新材料,作了必要的补充。作者意图通过这本传记,反映吕骥同志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音乐事业、为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的贡献的主要方面,但由于能力所限,疏漏之外,在所难免。希望熟悉吕骥同志生平的同志及读者们给与指正,感谢吕英亮同志同 将她编撰的《吕骥年表》及吕骥论文、作品目录等作为附录收入本书。这五项附录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吕骥同志生平事迹的丰富材料,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传记文本在叙述吕骥同志生平事迹方面的不足。 本书中的图片均由吕骥同志的子女所提供。
本书是一部书信体的莫扎特自传,以英国音乐评论家埃里克?布洛姆1956年出版的《莫扎特书信集》为底本,由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翻译,译文流畅,文词优美,保持了原作的韵味,值得阅读、收藏。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我们分别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对底本进行了重新编排,并增加了120余条相关注释,还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莫扎特和他那个激情澎湃的文艺时代。
本书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
这是一部传说,全书分为两部十章。在部,作者着重写了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乐的创作过程,第二部重点讲述了第六交响乐的诞生经过。作者较详尽地叙述了音乐大师晚年的漂泊生活,同时又以回顾的形式描写了他的年轻时代。书中还讲述了19世纪晚期的圣彼得堡、柏林、莱比锡、巴黎等欧洲城市的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风貌。
1913年12月28日降临在北京东城牛角湾艺华胡同20号一座小四合院中的王洛宾,在疼爱他的奶奶的怀抱中听到了首民间儿歌。由于父亲的缘故,年幼的王洛宾在基督教堂接触到的教堂音乐启蒙了王洛宾的音乐灵魂,并由此开始了他对音乐梦想的不懈追求。在他痛苦多于幸福、灾难多于幸运、悲伤多于快乐的坎坷一生中,为追逐梦想写歌、为抗日救亡写歌、为解放军进疆写歌、为赞美新疆写歌、为歌颂祖国写歌、在身陷囹圄中写歌、在饥寒交迫时写歌、在辉煌赞誉中写歌、在生命垂危时写歌、直到生命将逝的最后一刻。本书是为纪念的人民艺术家——王洛宾诞辰100周年而创作,全书共计83章节,即王洛宾创作这83首歌时的真实故事(附赠王洛宾的珍贵歌谱手稿)。旨在让人们在欣赏王洛宾歌曲的同时了解他的歌曲背后故事,也让读者在了解歌曲创作缘由的同时来感受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