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 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 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 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极具可读性。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 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
王水照教授曾于中国社科院跟随钱锺书先生治学与工作多年,二人虽无师生之名,而有师生之实,始终保持密切的来往。王水照对钱锺书的学术、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在宋代文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亦曾受钱锺书启发。王水照认为钱锺书手稿中尚有大量相关研究未及整理发表,实为学界之憾。而关于钱氏曾被诬告的经历、学术究竟有无体系、钱锺书与陈寅恪观点碰撞等众说纷纭的问题,亦以亲身见闻,结合自己对学术的理解,给出了答案。本书共分四辑,涉及钱锺书的生平曲折、为人处世、学术成就尤其是宋诗方面的成就、对钱锺书手稿集的解读与探讨等多个领域,既有作为学界同仁对钱锺书学术上的精辟解读与探讨,亦有作为朋友、学生角度的温情缅怀,多有一手材料和d家见解,洵为研究、了解钱锺书不可不读的著作。
本书是半个世纪以来少见的、全面的约翰 洛克传记。洛克好友众多,其中一位形容洛克 多才多艺,多能善用 ,确为的见。本书作者罗杰 乌尔豪斯以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举凡英国内战、宗教不宽容与偏见、反政府的斗争与阴谋,以及1688年光荣革命,均与洛克丰富多彩的一生行迹交织在一起,同时作者详细论述了洛克在诸多领域的思想发展,包括医学、知识论、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和经济学。本书以历史系年为序,描述并解释了洛克的思想及其接受情况,同时旁征博引,涉及洛克与朋友的亲密友谊和热诚交往的私人生活细节,以及他在越来越引发关注的公共生活中参与的角色,包括牛津大学的导师、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合作者、尽职尽责的公务员。洛克这位多才多艺之士,本以长居牛津大学的宁静居所、从事医学和自然哲学的研究与实践为夙
《院士的中学时代》共分3辑,由《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雷宇编著。本书通过对杨乐、王元、李德仁、张丽娜、朱英国、欧阳自远等30余位中科院院士面对面的采访,记述了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颂扬他们的人生志向。《院士的中学时代》既为学生提供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也是一本值得家长和学生共读的成长之书,为家长展现多元的教育观 还原院士青葱岁月,追慕往昔教育图景,破解英才成长密码,滋养未来栋梁之心 。
如果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多数人会回答:丸山真男(1914-1996)。丸山作为政治学者、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对言论界和学界有极大影响。本书聚焦于作为丸山思想根基的自由主义,叙述评价丸山的一生。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右派法西斯主义和左派极权主义风云激荡、相互对立,在此时代下,如何坚守自由民主主义?随着近代社会向大众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逐渐为媒体信息所支配,在这种状况下怎样确立人们理性的主体性?这些一直是作为政治学者的丸山所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他又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如何解释日本的思想传统结合起来。批判传统日本文化,从过去的思想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并进行再解释的工作就是在这一思路下展开的。 丸山逝世至今已有25年,即便现在他作为思想家的成就,也没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国际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更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更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本书为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晚年撰写传记三种之一(另二种为《杜月笙正传》和《哈同外传》)。三联书店曾于1986年初版,此次即据以核实史料文献,改正错讹后修订重版。 本书传主张季鸾和吴鼎昌、胡政之合称新记《大公报》 三巨头 。自1926年接收湮没无闻的天津《大公报》后,他们以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八字宗旨加以苦心改造和着力经营,使《大公报》逐渐成为其后二十多年间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而张季鸾也凭借其出神入化的一支笔,成为文名远播的报界骄子。
《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本体诠释学以及本体诠释学与21世纪中西哲学发展五个方面对成中英教授进行了系统的访谈。《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既是一部以访谈体的形式展开的成中英教授的学术传记;又是一部深入探讨中西哲学、本体诠释学之学脉历程,展望中西哲学和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学术著作。《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内涵丰富,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值得一读。
陈铨,具有强烈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具浪漫气质的小说家、戏剧家,同时又是一个卓有成绩的学者和业务精湛的大学教授。本书以 新材料,新发现,新问题 为基本原则,成果中大量使用了新发现的史料,即大量家书、日记、手稿等一手资料;以传为经,以评为纬,力求史、传、评有机结合,全面的对陈铨的生平、业绩、行迹等展开了信实可靠的考述与评估,对于构成传主一生重要事迹,如他对中德文化所作的堪称筚路蓝缕的比较研究,他的对尼采等德国哲学、文学的介绍,他与 战国派 的关系及其主张,他的戏剧创作与实践、特别是抗战时期引起轰动也引发批评非议的《野玫瑰》风波,他作为清华毕业、留学欧美的一代学术精英在时代中的奋发与浮沉等等,都做了有益的、具体深入的学术探究。同时也对传主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人物,如吴宓、林
李埏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埏先生自1943年起一直在云南大学执教。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云南大学教授会*任主席、云南大学筹捐委主委、云南大学工会筹委会主席、昆明市教育工会筹委会主委、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云南大学封建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云南省经济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李埏先生执教六十五年如一日,为我国历史科学的繁荣昌盛,为云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笔耕不辍,诲人不倦,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由其子女执笔,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审稿,记载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2013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逝世四十五周年之际,出版这本纪念文集,以将他们的卓越贡献、杰出成就、人格魅力和高尚风范代代相传。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生活在我们国家在近一百年间推翻封建皇朝、民主革命、建设新中国的翻天覆地年代,时代为他们在科学研究、两弹一星、应用语言学的成就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他们也亲历了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家贫穷、三年困难、文化革命等种种苦难。在此过程中他们以对社会和历史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幸和磨难,为我们展现了非凡的人生经历,他们瑰丽人生感动和鼓舞了生活在他周围的万千人!为了把老一代的科学事业继承下去,需要对年青一代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持续开展有关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我们希望这本文集成为开展这种传统教育的一本极其生动的教材。
笔者曾于2005年10月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在该书的前言中,笔者这样写道:“作为一个文化伟人,他的行为举止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中是代表着一类特殊类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处世方式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弘一大师李叔同和与他情操志趣相近相投甚至只是与他有缘的其他一些文化人之间的交往则又很可以看作是一个非常有意味的文化现象了。笔者始终认为,弘一大师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的交往史迹,既可看作一种特殊的传记材料,也可看作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李叔同与杨白民有着十分特殊的友情。这种特殊性可以用夏丐尊来作比。如果以李叔同出家为标志,杨白民与夏丐尊,他们一个在前期与李叔同交厚;一个则在后期与李叔同情深。 杨白民这个名字在如今的年轻人中大概是被遗忘了的,或者干脆就没有
《 世范 人师——蔡元培传 》 这是一本关于蔡元培的传记。 《 世范 人师——蔡元培传 》 本书以震醒、寻路、蜕变、滥觞、播种、激荡、歧化、修远八章,以丰厚的资料、严谨的结构、细密的手法、朴实的语言,精确地还原了蔡元培从一个清廷翰林到投身国民革命,从执掌北京大学到致力教育改革的革命家、教育家的人生轨迹,详细叙述了他争取民主自由、赞美“劳工神圣”、支持五四运动、提倡勤工俭学和“德、智、体、美”四育,尤其是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成为“现代中国知识界卓越先驱”的心路历程。作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大笔写史,又浓笔画人,以史托人,以人说史,置身于多元文化旋涡处理历史的难点,在复杂的场景里捕捉鲜活的瞬间,以温和态度打量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人与史交融契汇的效果,透露出精英人物
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格调品味与修养,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王瑶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收录及门弟子以及北大现代文学教研室老师们,包括金开诚、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赵园、凌宇、温儒敏、陈平原、乐黛云、孔庆东、高远东、吴晓东等39位学者,每人一篇代表性论文,以示薪火相传。显示王瑶先生门下弟子研究成果以及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成就。
今日的历史叙事中,似已难寻获清末著名理学家夏震武的身影。他的例子揭示了近代尊西崇新的大背景下,一位矢志坚守理学传统,以承继道统自命的读书人所遭受的困厄。这位在时人看来“顽旧”的卫道士,不仅需辨析陆王心学、乾嘉汉学,以与之争胜,更要直面西学的冲击压抑,并作出有力的回应与调适,以求在新的时代竞存。这个过程中,传统与反传统的因素在这位理学家身上诡论性地纠缠在一起。本书收录夏震武的著述四种,以资观察其纷繁复杂的思想样貌。
《叶至善集》( 1-6 卷)收录了叶至善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以写作时间为序,对叶至善先生的各方面文章按内容进行归类,分为编辑卷、传记卷、科普卷、散文卷、创作卷和书信卷,共计 280 余万字。通过这些文章,充分展现了叶至善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作家各方面的才能,并给后人留下大量足以借鉴的经验,不论是对编辑、出版、创作,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编辑卷分为两部分内容。部分收录 59 篇文章,记述的是叶至善先生在几十年的编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思考、研究,大到宏观理论,小到编辑技术的细节都有体现。第二部分收录 77 篇文章,是叶至善先生为书作的序和跋,其中有写给自己的、写给父亲的和写给友人的,在这些序和跋中也包含了叶至善先生编辑思想的精华。编辑卷是至善先生六十余年编辑生涯的真实写照,
本书为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以平实流畅的笔触,加忆了作者八十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历程,着重于作者的记者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称:"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凑上一句,脸有是非堪自信,作为一副对联,用以自况。所以,自己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用不着推敲,更毫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之处,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当然,因年已日近钟鸣漏尽,有些琐碎的细节,是记忆不周全了。"徐铸成曾任*、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次会议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