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 清华大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 大师论 通才教育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作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且认可的*入室弟子,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年来文博收藏界的风云流散,王世襄夫妇不折不从、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日常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王度庐评传》(增订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调整结构,订正错误,新增内容,结合王度庐生平经历和具体作品,对王度庐及其创作的悲情武侠风格进行再评价,考察研究王度庐在中国通俗文学史的地位,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章,包括早期小说、早期杂文、 鹤 铁五部曲 南京七书 ,以及社会世情、野史稗说,样式学、风格学、历史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评价王度庐作品叙事艺术的演进、侠情小说的开宗立派、五四新文学人文精神的特质,以及他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因倡导贸易保护、政府干预、关税同盟、铁路建设而为世人铭记,但由今观之,他真正的建树在于以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著作,率先构建了一个与亚当 斯密学派分庭抗礼、适应落后国自强需要的赶超发展学说。 李斯特采用以史为证、以史为鉴的历史方法,深刻阐明了以自主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民族主义理论、以幼稚产业保护为核心的工业化理论、以非经济因素为重点的生产力理论、以政府干预为杠杆的经济跨越理论,独到地提出了一套以 民族主义赶超发展 为范式的政治经济学说。 李斯特的学说不仅对历史上后进国家规避英国强大竞争、加速自身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针对性,而且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追赶先进、争取自主发展,也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这样一位赶超发展先驱的远见卓识与国际影
朱执信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理论家,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本书收录他在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长短不一,创作时间覆盖作者加入中国同盟会后的大部分时段,论题横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财政、国际关系诸领域,内容包括阐发革命理论、输入西方新知、批评国内时政、揭破各种谬说等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朱执信思想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演变的动态历程。
王圻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重要的文史学家、文献学家,他编撰的《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三才图会》等巨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同时他是一位清廉直臣,在知县知州、监察御史、学政等任上为公为民,《明史》记载他致仕还乡后在上海吴淞江畔遍植梅林,目为 梅花源 。本书从王圻清正、博学、经世的一生入手,全面呈现王圻的生活环境、活动轨迹、交游情况、著述成就和思想内涵,既有生动的叙述,又不乏深入的解读,力求栩栩如生地还原王圻以一身正气出入风云官场,到梅花源畔笔耕不辍的起伏生涯,为大众全景式勾勒明代上海地区的传统文脉、江南风情和海派特色。
《倬彼云汉 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之上篇《江河万古》,着意于先生学术著作之评述;中篇《雪泥鸿爪》,侧重于先生的学行记录,撰写者有同辈学人、学生、世交晚辈、近年亲近的青年学者等;下篇《水流云起》,收录有关先生的访谈、口述及媒体侧记。 附录则意在从先生自身的视角, 交代 其学术渊源;另附《许倬云先生平生事略》《许倬云先生作品存目》《许倬云先生未刊稿存目》及《相关评论存目》,亦可由此一窥前辈学人风采,及先生平生行履之所及。
本书是王元化先生的传记。王元化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作者吴琦幸为王元化的弟子,追随王元化数十年,近距离地接触与观察王元化,对其生平和学思历程有深入的了解,并因其弟子身份获得翔实的*手资料。该传记真实、可靠,体现了王元化作为一位左翼文学革命者,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道路上、追求学术思想独立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该传记为目前研究王元化人生与学思历程的书。
本书作者杰西 诺曼是英国国会议员,作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实践经历和学术训练背景的政治家,本书的内容超越了一般性的学术讨论,基于对亚当 斯密生平细节和思想脉络的剖解与发掘,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讨论了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 亚当 斯密荣誉等身,思想体系磅礴且影响力深广,从达尔文、马克思、凯恩斯到哈耶克,在所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家的观点中,几乎都能够找到他的印记。但在今天,斯密也饱受争议,不少人抨击他为资本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倡导者,是 市场原教旨主义 的原动力,是不平等和人类自私的辩护人。围绕现代对亚当 斯密的信仰、偏见与重重迷思,作者从18世纪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着笔,追溯了斯密思想的源头和思想体系的构成与发展。如作者所述,斯密并非一个教条式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也远非一名经济学家
《中国控制先驱:张钟俊传》以张钟俊本人的文章、著作、笔记、个人小传,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为主,参照前人的评价和纪念文章,以及他的同事、学生、亲属的采访资料,加上地方史、志等为依据,系统地梳理张院士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传记分中小学时期、交通大学时期、麻省理工学院时期、重庆抗战时期、战后重建时期、发展控制学科时期、引进和发展系统科学时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分别叙述张院士在各个时期的理想志向、学术追求、取得的成就,以及人生际遇。传记还尝试分析他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遭遇挫折的特殊时代背景,以供同仁后辈参考和纪念。
......
李商隐说: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叶嘉莹说: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摇九万风。 陶渊明说: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杜甫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叶嘉莹说: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 叶嘉莹之所以成长为一位 诗人,关键不在于她与前人的相似性,而在于她广泛汲取了前辈诗人的精华,在诗歌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她不同于李商隐的哀感凄艳,而是坚强明朗;她既有杜甫的深厚情怀,又有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她把陶渊明的小我圆融升华为杜甫的大我,又将杜甫的大我情怀以陶渊明的固执态度运用到诗词事业中, 终完成了自我的生命与诗歌,这是她的独特之处。 叶嘉莹之所以成为叶先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本书努力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呈现叶嘉莹先生的百岁人生道路,对其
魏学仁为金陵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本书以中国传统年谱的风格,记录了魏学仁先生幼年成长、在金陵大学学习、工作及海外生活的经历。通过记录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与社会贡献等多方面情况如制作了 部纪录片,亲自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日全食影片,同金陵大学迁往重庆,赴美参加原子能会议等,来展现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的魏学仁先生对社会的贡献。本书的撰写前后历经数十年,发掘并整理了大量史料,为金陵大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雅明的著作是一个大胆的关于历史、艺术和思想的提纲。作为整体,它是由无数小档案组成的一部大档案:那些小档案汇集了图片、文字和人们能够看见并理解的符号,但也有作者已经记录并分析过的经验、观念和希望。 本雅明以档案馆管理员的热情为拯救自己的遗物奠定了基础。档案管理员的技巧对他的写作过程产生了影响,本雅明热情地运用了这些技巧,即系统化、复制、编写书目、摘录和翻译。 这里可以看到的十三个小档案包括:精心琢磨、编排有序的手稿;为了组织知识而绘制的图标和彩色符号;摆设特别讲究、家具齐全的住宅,走廊和俄国玩具的摄影;来自托斯卡纳和巴利阿里群岛的明信片;细致的、设计独特的目录、卡片索引;每一平方厘米的空间都得到利用的笔记本;儿子的早期词汇和句子汇编;谜语和神秘的女预言家。所有这一
\"一位环球旅行者眼中的世界一本 魅力的私人化旅行随笔“身为旅行者,我的世界是遥远而又野性的。”当代德国文坛重量级作家马蒂亚斯·波利蒂基已旅行超过四十年,足迹遍布各大洲近百个 ,他极少使用智能设备,仅靠背包和笔记本行走。 荒无人烟的贫瘠之地、古代遗迹的废墟、摩洛哥拥挤不堪的夜车车厢、东京摩天大楼的闪光霓虹……马蒂亚斯讲述世界各地的见闻,也在 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深入城市与荒野,在哲学式的追问中重新审视世界。\"
本书主要选取了张慰慈发表在《新青年》《晨报副刊》《努力周报》《东方杂志》等民国时期重要刊物上的研究论文,及其在民国时期重要的著作中的核心篇章,内容涵盖张慰慈对民国前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论、对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介绍和对民国政治体制问题的思考。
黄炎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职业教育家,平生于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所发表的言论和著述甚多,其中尤以教育方面的论述为丰富。考虑到作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人物,他自以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的提出和构建名“家”为是,故而本卷所收,以其对教育尤其职业教育的论作为主,并兼及其他。比较既往结集出版的黄炎培论述教育及对其生平介绍的文字而言,本卷于*成立前的资料收集方面尤显编选特色。
闻黎明所*的《西南联大闻一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作者治学四十年来取得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收录的皆是作者的代表性文章,由 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篇 与 闻一多研究篇 组成。论文取舍标准有二:一是论点上具有突破意义、创新价值者;二是史实上具有填补空白、补充史缺者。 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篇 收入论文十三篇及书评一篇,分别刊登于《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和 美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美国史学会主办)、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等。 闻一多研究篇 收入论文七篇,分别刊登于《近代史研究》、日本二松学舍大学大学院《二松》、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办之 变动时代的经学与经学家(1912-1949) 学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