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哲学》是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中*的一部。作为专业哲学家,马修斯将哲学和童年联系起来,论述了哲学家的童年观、童年的理论与模型、儿童道德发展、儿童权利、童年健忘症、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发展出 童年哲学 应作为一门学科的想法。马修斯认为,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探索孩子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并能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如果没有与他人的互动经验,长大后就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亲子对话是儿童获得互动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具有哲学智慧的亲子对话,不仅能够成为孩子爱智的起点,赋予亲子关系一份高质量的爱,还能引导孩子成为丰富、善良、高贵的人。 本系列作品是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与女儿啾啾在亲子互动中温情对话的实录。从女儿啾啾幼时起,父亲周国平便喜欢与她谈天说地。父女俩的谈话内容从儿童非常好奇的 真有圣诞老人吗? 为什么爱爸爸妈妈? 长大是怎么回事? 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 等通俗命题开始,终引向审美、爱、生命、认识等深刻主题。大哲学家的稚拙浑朴与孩童的奇思妙想相映成趣,一幅幅意境悠长的水彩手绘图穿插其中,字里行间、画里画外洋溢着哲理之光、生命之美。 在《长大是怎么回事?》里,父
周围发生的一切难道只是在做梦吗? 人死后到底会怎样? 为什么我是我,是现在这样的人? 世界是由什么创造的? 自由是什么? 什么是善? 每个人都会碰到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渴望知道这些重要问题的确切答案,这也是哲学大师们长久以来所探求的。他们从*初的问题出发,不断地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走上一条去确认所有已经存在的想法正确与否的漫长征途。 《智慧的人在思考什么?儿童哲学简史》从泰勒斯、柏拉图、康德到维特根斯坦,向小朋友们介绍了22位哲学家,深入解读了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两大主题: 一、如何拥有和他人和平共处的智慧; 二、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 请跟随哲学大师们,一起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领略思考之美。
在第7卷中将会读到: 权利与义务 人类并不是纹丝不动地站在那儿,旁观着这个世界的。他们有梦想想要实现,他们有目标想要达到,他们有计划想要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被权利和义务所塑造的。 自己与他人 为了描述自己的体貌特征,我们可以照镜子;为了描述自己的个性,我们却需要把其他人当作镜子来照自己。要想认识自己,必须通过他人。 正常与不正常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到了其他的地方,却是不正常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如果人类之间都彼此不同,会有一个东西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正常的吗? 梦想与现实 如何知道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是在做梦还是没在做梦呢?现在,我正在看这本书,因此我可以说我没有睡着 但是,这也不好确定:因为我也曾梦见过自己在读书。我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意义的儿童百科书。亚里士多德说,哲学作为 爱智慧 产生于差异与好奇,这本关于世界的哲学课,不是一个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种 哲学式 的思索。讲述了一个叫加斯东的法国小男孩,他对兄弟姐妹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有坏人、什么叫做信任、为什么有的人无家可归等等社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充满了疑问,在爸爸妈妈向他解释的同时,他获得了很多人生问题的感悟,也激发了他对自己和身边人和事的思考。 这些问题并非一时兴起的胡思乱想,而是在加斯东每天的生活中出现的一个个具体的现象和事件,因为孩子的听、闻、嗅、触等所有感官都与外部的世界产生对应。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3 7岁的年龄段里,细心的家长不妨回想一下,孩子是不是也有人际交往与处世哲学的困惑,他也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和我们一起交谈和讨论这些有点琐碎
在第7卷中将会读到: 权利与义务 人类并不是纹丝不动地站在那儿,旁观着这个世界的。他们有梦想想要实现,他们有目标想要达到,他们有计划想要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被权利和义务所塑造的。 自己与他人 为了描述自己的体貌特征,我们可以照镜子;为了描述自己的个性,我们却需要把其他人当作镜子来照自己。要想认识自己,必须通过他人。 正常与不正常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到了其他的地方,却是不正常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如果人类之间都彼此不同,会有一个东西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正常的吗? 梦想与现实 如何知道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是在做梦还是没在做梦呢?现在,我正在看这本书,因此我可以说我没有睡着 但是,这也不好确定:因为我也曾梦见过自己在读书。我们无
Ⅰ《哲学与幼童》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 大家小书 ,收集了3 12岁孩子提出的漂亮问题和三十来个有趣的生活故事。孩子对自身有着*为纯粹的好奇心,对自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哲学式的:宇宙有边际吗?午餐会长在树上吗?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两个你? 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只有提升自我哲学修养,才能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孩子够格的哲学玩伴,保护孩子的天真与烂漫。 Ⅱ《与儿童对话》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小学生之间的11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 植物会不会快乐? 奶酪是草做的吗? 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 ,等等。每次讨论均采用 编写故事开头法 ,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