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之下的新课程设计、新课堂创设应该是什么样的?身处多改并行、多改交融的教育大变革的时代之下,为人师者如何与时俱进、因机制变?本书的38个精品课例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出发,在大单元的视域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前置任务为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富有语文味的情境活动,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其切实体验文本的精妙处、苦心孤诣处。本书对高中语文一线教师的实践富有参考意义,也可为年轻教师、在校师范生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
幼儿深度学习是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促进幼儿深度思考,不断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模式,近些年被广泛关注、研究。依据幼儿深度学习的指向性以及幼儿学习的生成性, 课题故事 是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本书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精选了50篇幼儿深度学习课程故事汇编成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丰富实用,是一线教师研究、探索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的学习用书,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编织是一门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编织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提升。本书对幼儿园编织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介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全书分三个部分,上编为理论篇,主要围绕编织文化概述、开展编织活动的价值、幼儿园编织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中编为实践篇,内容包括编织环境创设、编织主题活动、编织集体教育活动、编织区域活动、其他编织活动等实践活动案例;下编为资源篇,介绍幼儿园开展编织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全书全彩印刷,案例丰富,操作性强,可供一线幼儿园借鉴参考。
本书主要呈现幼儿教师整理、筛选课程实施中真实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基于持续观察解读儿童的生活、游戏与学习,不断探寻班级课程的 动态生长脉络 ,阐发自己的教育感悟和体会,寻求教育策略和方法。书中共汇集30个园本课程故事,涉及幼儿项目活动、自主游戏、生活活动、节庆活动等多种课程样式,它们直观地再现了一幕幕师幼 双向奔赴 的课程共构之景。每个故事中即有鲜活地体现幼儿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探索的情境,也有许多教师的思考、参与和学习环境支持决策。
《文学解读基础:孙绍振课堂讲演录》据课堂录 音修订补充。学术语言为明快生动的口语代替,智性 的深邃与幽默的谐趣水乳交融,现场师生互动的氛围 洋溢,聪明的读者不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目睹西方前卫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面前 一 筹莫展 的困境,作者以其足够的文化自信,致力于 在继承批判西方古典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过程中,进 行文学的(审美、审丑、审智)价值的坚守和理论的 突围,当仁不让地提出建构中国式的文学文本解读学 的历史使命,原创性地提出真善美三维 错位 ,颠 覆僵化的内容决定形式,提出形式强迫内容就范,创 造内容,从大量的实例中,深度地揭示出诗歌、小说 、散文的特殊规律和系统结构。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可操作的具体分析方法,有 效地解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