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建立在一个*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困难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留给历史、影响现在、启迪未来,它可以跨越时空、穿透教育、浸润心灵。在我国教育改革迈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社重新策划、重榜推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精装本),在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精准性和生动性等方面精益求精,并以二维码链接多种免费数字出版资源,以期传承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教育思想,启迪广大教育工作者走进大师的教育现场,与大师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对教育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为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和谐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当父母们被问道: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呢?父母们经常会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然而,为什么幸福很少被作为教育目的来论及呢?本书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书首先追问了什么是幸福。其次,又讨论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幸福。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培养对于不幸福的容忍能力以及一种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在对当代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本书谈到了持家、为人父母、珍爱住所、培养品格、人际关系的发展、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参与民主生活方式等对于幸福的意义。,本书还对如何将学校和教室变成幸福的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综述了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新发现,呈现了关于学习的新见解。本书提出,近期新的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其他进展揭示了大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运行,以及大脑是如何参与获取诸如阅读和计算等技能的。本书还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经过将近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李吉林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探索经验,记录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全面阐释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的《李吉林文集》于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李吉林老师作为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始终扎根于一线,通过实践创造总结而成的情境教育,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范式。此次出版的《李吉林文集》除了系统的情境教育理论外,更收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经验,以及反映李老师点滴心得,饱蘸着情感书写的散文随笔。这为更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情境教育及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册为李吉林老师的文学作品集。
《教育基本理论》是以教育的两大功能为主线,对作者本人积累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有选择地对教育基本理论中的某些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教师素质及角色、教育平等、闲暇教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机智等相关教育原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展开深入的探讨。针对每一问题,既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状态,又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的看法,甚至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这本《发展教育学》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王振权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贡献给教育理论界的一部有分量的研究专著,也是王振权同志在其博士论文《差距:欠发达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教育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上的有开拓意义的尝试。本书建构了一个以“发展视野,变革教育”作为的“穷国教育学”研究分析框架,这应该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整地探讨“发展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著作。 王振权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具有在“211工程”大学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他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期间,结合以往研究对“发展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形成了初步成果,并在博士后研究中进十步凝结,本书实为他多年求学研习的成果,也是一部
的人民教师,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和公民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实践素质教育,用毕生心血谱成《育人三部曲》,奏出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的成才历程的辉煌乐章。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遗产的精华,其中提出和阐发的对儿童施行教学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成为日常实践。希望本书能帮助教师和家长,透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看看孩子,能帮助读者看到培育、教养和教育儿童、少年、青年的这一复杂、艰巨而又高尚事业的新的境界、新的途径。
经亨颐编著的《经亨颐集》共分五个部分。部分“论说”,是经亨颐投身教育界时发表于《教育周报》、《教育潮》、《浙江师范学校校友会志》、《教育丛刊》、《春晖》等刊物的文章,以及离开教育界后的著述。第二部分“演说”,是经亨颐在浙江省立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职时的演说辞。第三部分“文牍”,主要是经亨颐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时所写的公文。第四部分“颐渊诗集”,是经亨颐1927至1936年所写的诗,生前刊印成册,1984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第五部分“日记”,是经亨颐仅留的日记,为浙江图书馆藏稿本,共7册。
全书包括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践两大部分。部分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教育管理的原理、原则、职能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校长及学校领导艺术,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学校特色创建,教学管理、体育卫生管理、后勤管理。
周德藩编写的《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由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倡议指导,在2010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分为九个专题,各专题以“名篇选读”、“案例引读”、“文本解读”等板块呈现。本书具有以下特色:将“名篇导读”中的原文片段扩充为全文作为“名篇选读”板块。并将“链接阅读”中的相关篇目融合其中,方便读者更好地研读名篇原文;“案例引读”板块不仅对原有案例重新进行了梳理,而且增加了部分案例,使“案例引读”更具针对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陶行知为人、为师、治学、治校的思想与方法;将“现实解读”板块修订为“文本解读”板块,并将解读的视角定位于当时的历史现实,带领读者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也可作为师范院校陶行知教育思想选修课的教材。希望这本书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