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 抒情诗 。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叶圣陶先生从 1912 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思考得深入透彻,写下了大量文章。本书由这些文章结集而成,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文章作法、教材编法、读书评论、文本解读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从理论到具体做法,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
全国优秀教师、资深班主任钟杰根据30多年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贴心地体察到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她将棘手问题融入生动的案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书中充满了真实的案例故事、聪明的点子和智慧的人生经验,帮助青少年拆掉思维里的墙,看清楚自己,想清楚人生。 钟杰老师还为爸爸妈妈提供了贴心建议,帮助家长从道理上、情感上、精神上、方法上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
双减 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但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继《种子课2.0 如何上对数学课》,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以课说法,和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学者郭华教授强强联合进行对话,精选10节种子课,通过论课的形式,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切入,呈现和剖析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为一线教师如何上好数学课做出引领和示范。本书另外还有 U盘版 ,含10节种子课课例视频,生动地再现俞老师教学现场,让一线教师更真切地体验和学习好课。
如何支持学生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如何支持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何将知识可视化地呈现? 如何即时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阶段性理解? 本书描述了 8 大类指向 25 个真实问题的 66 个工具,对每一个工具都从 工具是什么 工具什么样 工具怎么用 工具用在哪 四方面进行介绍,并且选用了课堂中的25个项目应用实例来匹配每个真实问题,希望可以启发更多教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各,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 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 1923年,他在给妹妹陶文渼的信中讲到他们共同肩负的使命: 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的责任。 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师教育者)的需要,特从四川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 12卷)中精选出207篇编成这栖《陶行知全集教育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怎么做?怎么教?》是一本有趣味、凸显思维、有方法、案例丰富的科学思维教学指南,可靠、系统、接地气。全书各章节聚焦两个话题:科学家怎么做,科学教师怎么教,既有案例分析,还有要点总结、教学脚手架,以及关于各探究要素的 误解与澄清 。全书内容和体例设计新颖独特,力图帮助广大一线科学教师认识科学思维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可视化的内容编排 不是一本满篇文字讲理论的书,把科学思维是什么、怎么教可视化了。内容编排用心,配图可爱。 全面实用的教学工具 用生动的案例和图画,讲解了科学探究的四个要素 提问、假设、实验、论证,解构了在各个环节科学家怎么做、老师可以如何教。 专业的分析讲解 每一章设有 误解与澄清 板块,一起厘清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一些 典型误解
本书由俞敏洪老师在两会期间拔冗力推、亲笔推荐,由北京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创建者龚文庠老师亲手题序,并由人大附中老师、北京特级高级 本书由俞敏洪老师在两会期间拔冗力推、亲笔推荐,由北京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创建者龚文庠老师亲笔题序,并由人大附中老师、北京特级高级教师、教师进修学院全力推荐 这是一部获得公立学校、培训机构一致认可的高考语文教学专著。仅此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就足以证明其价值与口碑。 全书五十二万字,可称关于高考语文教学的煌煌巨著,包括写作理论、真题分类、素材精讲、例题分析、示范例文,都由杨洋老师亲手写就。其中不仅有对题目细致的讲解和亲手示范的例文,还有纵贯中西古今、文艺科学、历史现实的素材巨库,既可以满足同学们平时语文积累的需要,又可以在考前熟悉真题和积累素材。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应该编写什么样的教材?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高考该怎么改?这些问题和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都息息相关。早在百年前,我国很多有识之士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陶行知先生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本书选录了陶先生的一些经典文章、书信、演讲稿,记录了他在教育领域的思考与探索,涉及诸多历久弥新的问题,如今读来仍觉字字珠玑、醍醐灌顶。有人说陶先生的文字 可与白居易的诗相媲美,稍有识字,即可畅读无碍 ,但你能从他平易的语言中读出深刻的道理。经典阅读,常读常新。一起走近这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吧!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定能受益匪浅。
种子课,即关键课,处于学生思维发展重要节点的课 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从1.0生长至2.0至3.0。 详解什么是种子课,如何教对种子课。 顾明远先生作序推荐: 俞老师的经验,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俞正强种子课系列图书》既写给老师,也写给家长。 《种子课3.0 对话深度学习(俞正强和郭华对种子课的深度剖析)》: 双减 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但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继《种子课2.0 如何上对数学课》,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以课说法,和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学者郭华教授强强联合进行对话,精选10节种子课,通过论课的形式,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切入,呈现和剖析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为一线教师如何上好数学课做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作者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4 1 课程实践手册》: 学校以每周4天学科课程和1天综合主题项目活动为架构,在确保用4天时间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用1天的系列主题项目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 上册》 本书选择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学习方式设计、教学组织形态、教学内容选择、测试内容与形式探索四个方面分别展开研讨,案例涉及的书目包括《青蛙和蟾蜍》《安徒生童话》《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昆虫记》《山海经》《亲爱的汉修先生》《中国民间故事》《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狼王梦》等十部。每个案例分为书册名片、教学价值、教学指导和研讨平台。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 下册》 本书选择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学习方式设计、教学组织形态、教学内容选择、测试内容与形式探索四个方面分别展开研讨,包括《弗朗兹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草原上的小木屋》《十万个为什么》《长袜子皮皮》《西游记》《青铜葵花》《杀死一只知更鸟》《绿山墙的
《人工智能教学 探索学习新前沿》关注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如何培养学生以适应未来的需要,AI给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作者以全球化的视角,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与世界各地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以及教育专家的对话和丰富的AI应用案例,向我们展示了AI在教育中应用的场景、内容、方法和策略,并探讨了如何对学习者进行AI教育,如何教会学生应用AI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并从中学习,以及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开展STEAM教育等。本书在大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促进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在如今这个知识与信息引领的社会之中,学习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关键。《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第2版)》在对第1版的理论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探讨了几乎所有有关学习的基本课题。作者采取了一种广阔的视角,构建了 两个过程 和 三个维度 的基本学习理论框架,阐述了学习分类理论与整体性的对学习的理解,并对学习过程、脑功能的当代研究、自我认知、动机和能力发展、教学、智力和学习风格、终身学习、学校学习、网络学习、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以及教育政策等课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教学革新要求教师的教学立场的根本转换,即从 教师中心 转向 学生中心 。教师唯有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 声音 旨在达成更高水准而自主地表达出来的 声音 ,才能把自身的教学实践引向 学生中心 教学的高度。因此,一线教师直面的挑战性课题是:基于 学生中心 的教学;基于 科学证据 的教学;基于 教师学习 的教学。优质教育的 深度 与 高度 是从教育活动的 温度 开始的,富于人情味的心理学研究见解及其科学证据,正是支撑 有温度 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与每一个教师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 从心理学常识起步,学会教学 的主旋律。可以说,这是师范院校 通识教育 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
我们对人类学习究竟知晓多少?儿童的动机和情感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的? 已有研究对于小组学习、形成性评价、技术应用或是项目学习的优点知晓多少?这些学习方式应该怎么开展才是*有效的?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的?本书集合了北美洲和欧洲的*学者,将学习的本质问题和不同的教育实践综合起来,总结出七个关键原则,一针见血,读之酣畅淋漓。
融合是指不同事物之间通过交叉与渗透,逐渐生成新事物和新品质的过程。如 五育融合 是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之间界限的破除,素养培育是知识、能力与价值之间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形成新的育人方式,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 本书由2024年 黄浦杯 长三角城市群 走向融合 征文活动的部分获奖作品结集而成,分为四个篇章: 课程融合:生成新样态 学科融合:跨出新路径 主题融合:获得新体验 评价融合:引领新方向 ,呈现一线教师多样的探索智慧。
本书作者运用神经语言程序学、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对大量真实教育案例的剖析来指导教师跟学生说理,有效应对学生的 搅局 行为和学生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轻松说服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 该书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 既有理论高度,又非常接地气。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助于教师跟学生说理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而且通过实例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说理方法、技巧和语言模式。 ◆ 在教授具体说理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帮助教师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作者深知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 的道理,因此在书中致力于引导读者调整思维模式,从而达到在说理教育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 语言诙谐幽默,方法独到实用,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读者在轻松愉悦地享受心理学盛宴的同时,还能收获满满的、激动人
在 核心素养时代 ,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本书作者提出, 建构学习中心教学 是 我国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 。 学习中心教学不是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 它 根植 于近现代中西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 。据此, 本书从中西方课堂教学变革的历史出发 ,分析了国内外学习中心教学的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揭示学习中心教学的基本原理。 从学习中心教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作者深入探讨了学习中心教学过程组织的逻辑、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改革,分析了学校推进学习中心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学习中心教学推进的焦点问题,就如何实施和推进学习中心教学提出了建议。 围绕 学习中心教学 这一核心命题,本书既有理论的阐发、实践经验的解读,更面对实践难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本书可以为课
陶行知可谓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 不读行知,何以为师?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时隔40年,重读陶行知的文章、诗歌、小说、书信、便条等,以73篇教育随笔的形式,重溯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追寻陶行知教育的初心。书中还观照当今教育现状,从后进生转化、幸福教育、 双减 政策、课堂教改、教育艺术、家庭教育、教师素养、教育改革等方面注入鲜活案例,理性而深刻。全书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先生的尊崇、对孩子的体恤、对教育的关切,引领每一个教师要有大先生的追求,做有良知、有爱心、有智慧、有胸襟的中国教师,做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然而有温度的教育。
《何以为师:21位名师的教育之道》是一部凝聚了21位杰出教师教育智慧与心血的力作。这些教师来自五湖四海,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教育经历与感悟,生动展现了成为名师的艰辛历程与成功经验。本书从 仁爱的呼唤 初心的坚守 执著的追求 和 专业的修炼 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并呈现了名师们坚定的教育信念、不懈的坚守、执著的追求以及专业成长的足迹。这是一份为读者提供宝贵启示与成长借鉴的珍贵礼物,旨在引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往优秀与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