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 学习共同体 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 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阅读。也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和校长培训。
本书从学科视角切入,探讨了跨学科学习是什么、跨学科学习中的学科关系分析、不同学科如何跨的载体、跨学科的设计框架及实施,从学科的角度提出系统的跨学科学习设计方法,对澄清当下的众多概念有所帮助,具有理论的创新性和针对实践的可行性,特别是将跨学科作业、跨学科评价融入其中做了系统的分析,突破当下的难点。同时,提供了经过实践迭代的有价值的案例,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主要学科,为新 课 标的落地提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本书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聚焦新课程实施重难点和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遴选新课程中的关键词,厘清其学术源流、本质内涵,明晰其对新课程实施的意义或价值,并探讨相应的实践策略,以为学校层面推进新课程提供知识基础和实践方略。所选的新课程关键词包括三大类:①新课程的重要概念,如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标准等;②新课程倡导的关键观念,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等;③广为人知但需要澄清或有新的发展的观念,如因材施教、过程评价等。
本书是以刘徽老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为理论基础,在其整体框架下设计的小学数学分册,体现了学科性、实践性、操作性。具体内容包括关键问题解惑 以问题形式阐释什么是数学大概念教学、为什么要重视大概念教学、如何进行数学大概念教学设计等教师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以及按数学四大领域呈现的大概念教学 先梳理与概述每个领域的大概念,再结合具体的案例解释大概念,然后以一个单元为例,从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等维度阐述如何进行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设计 ,以帮助读者把握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框架与要领,促进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实践。
这本书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 封笔之作 。在书中,于老师对自己50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了总结。 做甘草 ,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 行无言之教 , 把课上得有意思 等,是于老师对教育的系统思考,是一位中国教育家型教师集数十年功力撰写的 一线教育学 ,事例丰富、说理简明,使人醍醐灌顶,令人爱不释手。 本书先后入选2014年度 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2015年 全国教师暑期阅读 、2016年度 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 等,广受教师好评。 2016年4-7月,作者在病中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增加2万余字,并修改了部分文字。修订版更为完善,堪称 定本 。
《于永正教育文集》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50余年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文集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师成长、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及人生感悟等方面,全面展现了于永正老师深刻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 本套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语文教育工作者阅读,特别适合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阅读与培训。 教好语文,其实并不难。于永正老师数十年耕耘课堂,对语文教育有着系统思考,他还培养数十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师读后,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教育的目的》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所有人细细品读的奇书!怀特海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本书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节奏、数学课程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主题。作者坚决反对填鸭式教学,反对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反对没有激情的让人止步不前的教育理念。 怀特海用他的禀赋与智慧告诉我们:教育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树林。教育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既是受教者,也是育人者。教育不但是对人的塑造,也是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本书是李希贵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也可视为作者的 半生自传 。 作者曾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本书记述了作者在这一期间的教育历程,及其教育教学和管理思想形成的过程。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以教学、教育、管理三条主线,系统展现了作者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的过程。既有初为人师的青涩、刚做领导的执拗,也有失败时的反思、成功时的冷静。书中的故事和案例,充满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是一部适合所有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阅读的著作。
本书针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简称《规则》)的内容进行细致准确的解读,辅以丰富且典型的案例及其解析,以帮助中小学教师、校长等读者正确地理解《规则》、使用《规则》。本书按照《规则》的结构展开,着重探讨了教育惩戒的实施部分,以解决一线教师不敢用教育惩戒、不会用教育惩戒的问题。本书的编写以实用为目的,相信中小学教师在通读全书后,一定能够迅速掌握教育惩戒的实施要求,并能够在实践中敢于科学、准确地实施教育惩戒,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常常与学习、课程、教学法紧密相连。但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却一直存在一种矛盾:虽然孩子们很喜欢游戏,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游戏有时又毫无章法得让他们头疼,并且,从教育的有效性角度来看,游戏常常只是玩,常常无法达成教育目标,无法完成教育任务。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的游戏所面临的一个困境。这个困境是本书作者写作本书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作者着重探讨的是:怎样才能让游戏与幼儿园的课程,与儿童的学习真正融合起来,让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真正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完成幼儿园的课程目标。 游戏 学习 政策 课程 教学法 户外游戏 以及 评价 是本书的关键词,作者从游戏的内涵出发,系统讨论了 游戏与幼儿的学习 教育政策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影响 游戏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 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这些归因于一场静悄悄却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 因材施教 正在落地。 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这场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读者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这是一本 做 出来的书。 十一学校并非不可学的 特例 ,它是一个样本。所有怀抱教育理想、追求美好教育的人士,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本书适合于以下读者: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对中国教育未来有所期待的人士阅读。本书也特别适合于中小学幼儿
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力作,出版十余年来,深受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欢迎。 学生第二 是管理学的视角。要想在校园里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实现 学生* ,在管理上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当管理者把教师放在*位的时候,教师就会把学生放在*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书适合各级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阅读。
每位教师都可将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研究中所获得的见解引入教学实践。本书为教师提供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研究 理解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用的基础。本书为课堂积极和有力改变提供了希望,提供了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教师理解行为背后的关键,从而获得成长,让课堂和教学更加完善。 《教师不可不知的脑科学知识:脑科学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以大脑为基础的原则展示了大脑和大脑如何与我们所知道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有关。作者将学习科学的三个领域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与每个教师和学习者的工作相关,填补了教师教育文本的空白。本书涵盖了12项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教学指导核心原则,而对于核心基本原则的分析则在一个由七个指导原则组成的框架中进行,每一个指导原则都由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社会化学习是指学生基于共同体而开展的促进社会性与个性协同发展的交往式学习。在社会化学习中,学生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要和他人成为互帮互助的伙伴;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激发和调动,形成了一种健康、良性的学习生态,构建了一种新的育人方式。本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团队多年的实践研究,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案例、易于实操的工具,手把手地教您实践社会化学习,让学习更加有品质、有深度,得以真正发生;更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习的热情持续不减,从此爱上学习。
李竹平带领其团队研发的这套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新课标的全新实践。从单元整体解读、大单元设计思路、学习过程设计和评价量规设计四个板块入手,构建了这样一个设计思路:分析单元语文要素,界定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梳理单元学习KUD目标,明确大概念,发布核心任务及子任务;按子任务展示学习过程;明确单元学习成功标准和核心任务完成标准,以进行教学评价。清晰完整的设计链,给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出了明确指引。紧扣教材,经过实际教学的检验,能够切实助力一线教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李竹平带领其团队研发的这套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新课标的全新实践。从单元整体解读、大单元设计思路、学习过程设计和评价量规设计四个板块入手,构建了这样一个设计思路:分析单元语文要素,界定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梳理单元学习KUD目标,明确大概念,发布核心任务及子任务;按子任务展示学习过程;明确单元学习成功标准和核心任务完成标准,以进行教学评价。清晰完整的设计链,给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出了明确指引。紧扣教材,经过实际教学的检验,能够切实助力一线教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本书作者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勾勒了课程发展的主要潮流和支脉,解析了课程发展背后的动因,其课程理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书中重点论述了四个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对课程理论发展的影响;(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与原理:(3)几种重要的课程编制理论;(4)课程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李竹平带领其团队研发的这套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新课标的全新实践。从单元整体解读、大单元设计思路、学习过程设计和评价量规设计四个板块入手,构建了这样一个设计思路:分析单元语文要素,界定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梳理单元学习KUD目标,明确大概念,发布核心任务及子任务;按子任务展示学习过程;明确单元学习成功标准和核心任务完成标准,以进行教学评价。清晰完整的设计链,给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出了明确指引。紧扣教材,经过实际教学的检验,能够切实助力一线教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本书是成都市第五幼儿园 儿童的哲学 课题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而不断积累形成的关于 儿童的哲学 的教育探索实践。课题组自 2000年开启发现、理解、支持和发展儿童哲学的长期探索;于2009 年提出了 幼儿园儿童哲学 的概念,认为儿童哲学的内涵应由三部分组成:承认儿童有自己的哲学的 儿童的哲学 、成人以某种形式维护儿童自己的哲学的 儿童哲学课程形态 (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及成人世界探讨如何维护儿童自己的哲学的 儿童哲学研究 ;并通过二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和研究,让儿童的哲学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从教学活动到游戏活动,再到运动和生活活动,实现了幼儿园活动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二十多年的研究是一个持续发问、持续实践,持续反思、持续调整的过程,成都市第五幼儿园这一实践探索为广大幼儿园教师在理解、支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