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分为 智慧与信仰 创造与交流 艺术与美感 民俗与风情 四大部分。 智慧与信仰 部分包括:孔子的天人之学、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等中国传统思想; 创造与交流 部分包括:诗意的符号 汉字、影响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文明流通的动脉 丝绸之路、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大唐盛世的开放气象、祈求和平的万里长城等文明创造和对外交流的历程; 艺术与美感 讲述了音乐 以乐治国与以琴养心、书法 飞舞的线条、唐诗 中国人的千古绝唱、明清小说 在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生、烟雨迷离中的江南园林、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等中国传统艺术; 民俗与风情 部分包括:《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情、茶香四溢的人生、深巷中的民居、功夫与蹴鞠、围棋 智慧的游戏等中国传统民俗和生活中的文化与艺
《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共收录李清照诗词96首。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清照在诗词造诣上的成就,探寻其不同侧面的人生轨迹,作者搜集了李清照分散在古典名著中被引用的零星诗句或残句,译介了与李清照诗词相关的史料。此外,对李清照的一些已经无法补齐的残稿或有争议的诗词,译者也一并收入并注明存疑。中英文译注是本书中解读李清照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学生通过本书学习英文或外国学生学习中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的译文通俗易懂,延续了《中国历代诗词英译集锦》的风格。阅读这本译作,不仅可以全面欣赏李煜的诗词,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李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本书的中英文译注,是解读李煜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学生通过本书学英文或外国学生学中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辑《孙子兵法》原文、曹操注原文以及如上两种原文的注释译文。注释译文详尽,凡重要概念、典故均予以说明,译文力求简洁准确。本书更创造性地结合了以曹操为主的三国战争案例对《孙子兵法》与曹操注重点加以讲解,以案例解经典、系统叙说《孙子兵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孙子和曹操的军事哲学思想。本书不仅是一部解读《孙子兵法》的著作,也是一部解读三国军事战争的历史著作。
叶朗、朱良志著的《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第2版)》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成书于春秋末期。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道”等军事思想,揭示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来被称为“兵经”,其著者孙武则被尊为“兵圣”。该书流传已两千多年,从17世纪开始陆续有多种外文译本面世,至今它依然在全世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膑兵法》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军事典籍,成书于战国初期,著者孙膑,系孙武后人。该书总结了战国前期的战争经验,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也备受推崇。该书曾失传一千多年,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其残简,才得以重现。本译本即整理的残简,系《孙膑兵法》的个英译本。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结合了大量的舞蹈音乐作品,让音乐中的各种现象与舞蹈作品相结合,选取经典的舞蹈片段,让学习者通过视、听、唱,了解这些音乐现象在舞蹈中是如何应用的,从而加强学习者的感受和认知,然后再深入理论学习,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表述能力,使之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舞蹈创作、表演与教学。
本书汇集了钟茂森博士多次演讲《百善孝为先》的精彩内容,依《孝经》的义理为主线,从儒释道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古今案例为佐证,旁征博引,兼采众长,并结合钟博士自身实践孝道的经验、体会,为我们详细论述了为什么说孝为百善之先、孝的真实义、如何行孝等内容,层次分明,论理深入,生动感人,特别适合现代人阅读。 相信我们通过阅读此书,能够重启自己可能已经迷失的孝心,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化解内心的困惑与烦恼。 此书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
《大学》《中庸》《孝经》均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原作内涵丰富,语言精练。 《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养自身是根本,是治国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之一的“絮矩之道”。 《中庸》提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违背了天地的根本和事物运行的准则。《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追求“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等个人修养方面的 境界。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孝道犹如天之常道、地之义理,是人的 根本的品行。同时,《孝经》强调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源。《孝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承齐鲁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是我们编写《齐鲁传统文化》的宗旨。《齐鲁传统文化》设置文化概貌、文化古迹、先秦儒家等七个专题,勾勒齐鲁文化概貌,展示齐鲁名家风采。《齐鲁传统文化》内容精练,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广泛的视角以及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同时注重知行合一,强调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价值意义。
《大学》《中庸》《孝经》均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原作内涵丰富,语言精练。 《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养自身是根本,是治国治人的前提。 《大学》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之一的“絮矩之道”。 《中庸》提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违背了天地的根本和事物运行的准则。《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追求“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等个人修养方面的 境界。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孝道犹如天之常道、地之义理,是人的 根本的品行。同时,《孝经》强调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