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语料库翻译学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成果,结项获评优秀。本书通过构建新型语料库,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分别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60年代、90年代三个时间段的文学翻译文本在语体、词汇和语法上的语言表征,并对英语源语文本、汉语翻译文本、汉语原创文本以及未受翻译影响的汉语原生态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进一步探究了翻译与原刨汉语语言发展间的关系。本书为翻译与目标语语言发展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适合各高等院校的语言学教师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学习使用。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作为原国家()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于1991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许多院校均把它作为外语及翻译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参考书,并于2000年重印。最近,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主持下,经专家、学者审定通过,《简史》一书被正式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从而得此机会再版。 本次增订保持了原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概述西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对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在以后各章中,分时期、分阶段对西方翻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全书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西方翻译领域的代
本书为2024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由傅敬民等翻译界知名专家撰写,着眼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大类的翻译史实和史论,兼顾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心理学、地理学、翻译学等重要学科,对我国上述知识系统形成过程中翻译的史实、作用和翻译先哲近贤作了描述,凸现了翻译构建中国现代学科的重要学术意义,把应用翻译史的研究带入了广阔的天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应用翻译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书针对直译、意译、音译、形译等“现有译法”在术语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即“找译译法”。“找译译法”是一种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的翻译方法。采用“找译译法”在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译语术语,能够实现译语术语与原语术语在概念内涵和语用效果上的优选等值转换,较大程度地减少术语误译现象。全书共6章,提出了“术语命名特征选项”“术语最终命名特征选项”等系列概念;分析了“现有译法”在解决翻译问题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的方法——“找译译法”,用于翻译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找译译法”开展术语翻译实践工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外语院系和翻译院系用书,更可供翻译爱好者自学和一线译者参考。
本书集中研究翻译学元理论,通过剖析不同时期西方翻译学背后的元思维,将翻译学元理论的建构支点归结于认知,并阐发出一种介于实有性与虚无性之间的居中元认知思维;这一思维促使翻译学的学理认知秉承正念,既不离虚实,又不为虚实所缚,从“心为论转”的窘迫走向“心能转论”的自在;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中国哲学的相关传统与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基于中庸与心学传统提出相应的元理论建议,以丰富和彰显翻译学的中国特色。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及习题详解》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英译汉翻译研究功能途径》与《汉译英翻译研究功能途径》是姊妹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本书包含七章,在阐释、析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方面面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论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范式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必须经过翻译实践的检验,因此,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英译汉翻译研究功能途径》与《汉译英翻译研究功能途径》是姊妹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本书包含七章,在阐释、析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方面面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论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范式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必须经过翻译实践的检验,因此,
本书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名称翻译的原则及方法。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名称翻译所涉及的语用学理论及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各类具体名称的译文实例分析。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名从主人”原则、“约定俗成”原则、“目标语倾向”原则等翻译原则以及译者主体性、译者身份、语言模因语境化等理论内容。本书中名称翻译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翻译实例涵盖文艺作品名、商品名、品牌名、地名、高校名、学位学历名、职称职位名、科研项目、书籍名(包括古籍名、现当代文学文艺类书名等)、头衔翻译(包括学衔名、官衔名、军衔名等)以及各类文化名称(如十二生肖、中国各大菜系及菜品名)等多类名称的翻译。 本书可供对语用学及翻译感兴趣的学习者、研究人员及翻译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和使用。
本书为“语料库翻译学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成果,结项获评优秀。本书通过构建新型语料库,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分别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60年代、90年代三个时间段的文学翻译文本在语体、词汇和语法上的语言表征,并对英语源语文本、汉语翻译文本、汉语原创文本以及未受翻译影响的汉语原生态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进一步探究了翻译与原刨汉语语言发展间的关系。本书为翻译与目标语语言发展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适合各高等院校的语言学教师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学习使用。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英译汉翻译研究功能途径》与《汉译英翻译研究功能途径》是姊妹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本书包含七章,在阐释、析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方面面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论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范式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必须经过翻译实践的检验,因此,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是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与认定的一项职业资格考试,与职称直接挂钩。CATTI在2020年改革推出新版机考后,对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具有针对性的备考材料就成为考生的一大刚需。本书由“翻译国家队”、联合国长期语言服务供应商——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编著,适用于新版机考改革。编写人员从考生痛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4大主题、常考笔译文本的精讲,旨在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证书。
本书作者林巍教授以其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经验为基础,以数十篇英译汉、汉译英翻译实例为文本案例,辅以讲解点评,每篇文章都由原文、译析、译文三部分构成。这部翻译实践指导类著作对翻译专业师生及从事英汉汉英翻译的人士具有实用指导价值,也是翻译考试、翻译比赛实用备考备赛图书。
《论语》翻译研究不乏哲学、文学、历史、语言学等研究视角,然而,仍然较少研究选择从普通语言学,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入手。本书力求为《论语》研究、典籍研究、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参考。本书采用功能语篇分析的程序模式,分六章内容逐步展开功能语篇分析步骤,包括绪论、文献综述、理论框架、《论语》英译版本的变异连续体考察、《论语》四英译本变异的功能语篇分析、结论等方面,有理有据,力图说明功能语篇分析方法能有效探索语言形式变异和意义变异的关系;通过对《论语》译文的功能语言学探讨,能更好理解译文本质,并揭示译者动机、翻译策略和通过语言选择对意义的操纵。
《实验室与教室的互馈:口笔译培训思考:英文》由(西)塞莉娅·马丁·德莱昂,(西)维克托·冈萨雷斯-鲁伊斯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