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简史》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美育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内容以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艺术门类为主,按时间顺序,从不同地域梳理西方艺术的起源、发展与流变。以经典作品为中心,结合材料与媒介、宗教与神话、艺术与社会等方面作系统地介绍和梳理。旨在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面貌,通过书中介绍的知识与方法,能够用多种方式去观看并分析艺术作品。本书加入了最新的研究与方法论进展,关注艺术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强调普及性与趣味性,是一本明白易懂的艺术通识教材。
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为大学生开设的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通选课讲稿,以名家名作串联起现当代文学史,精选名篇佳作,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纷呈的文学殿堂,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和享受。新版对原书各讲进行了增删和合并,增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和《红旗歌》两讲,在保持课堂现场感的基础上润色了全书文字,在口语和书面语间找到了更佳的结合点,内容更丰富、完善。
本书以作家作品为中心,选择中国古代文学目前若干闪光的亮点和精华,也就是成就优选、影响优选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加以论述,以生动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学民族传统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的高度成就。除了介绍有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文学创作的基本特色等以外,还着重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作具体的赏析,帮助读者获得生动鲜活的认识,提高分析和鉴赏的水平,是一本不错的古代文学入门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导向,以编年体叙述方式阐述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针对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阐述该时代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在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近现代美术的具体表述中,加入了近期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使本教材在内容方面保持了新鲜感和时代性。每部分内容既体现了知识点的布局,又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知识面的拓展,使本书在结构上不但适合专业的美术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美术爱好者选用。本书中附有数字化资源的二维码链接,可以针对相应章节观看专题视频资源。
古籍是人类文化成果得以记载、传播、交流的基本载体。我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保护利用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古籍老化破损严重、保护手段落后,古籍鉴定人员良莠不齐,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培养更多优秀、专业的古籍鉴定专家与古籍修复人员,是目前古籍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各界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更好推进我国古籍保护工作,专门成立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解决古籍修复保护和人才培养问题,确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开设古籍鉴定与保护课程。本书即是为课程编制的专业教材,也是该领域的教材。
摄影是一门选择和观看的艺术,本书一方面涉及相机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侧重提升读者美学素养、鉴赏艺术的能力,引导读者在生活中有选择地观察和记录画面,全面了解摄影这一艺术门类。首先,本书注重实用性,以摄影基础知识加实践案例为主要模式,通过不同类型的拍摄案例,读者能够直观了解不同场景的拍摄要点和注意事项。其次,在内容上,本书涉及摄影基础的知识要点,以及手机摄影内容,注重培养读者观察与影响表达的能力,引入人造光源、后期制作、视频剪辑的部分内容,完整呈现基础知识要点,将技术与艺术融合。最后,本书各章中有详细的学习目标,读者能够了解相关概念。每节社对应知识点实战联系,从如何看照片到如何认识相机,再到如何选择画面等,引导读者再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点,训练观察能力,激发对影响的思考。 本书既适
本书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绘画技能为核心,以项目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主线,以传统绘画题材为载体,详细介绍了与数字绘画相关的知识,及数字绘画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本书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组织内容,通过实训案例介绍数字绘画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审美逻辑。本书共分为数字绘画基础理论与数字绘画案例项目 2 个模块,内容包括项目一数字绘画概述、项目二动物绘画、项目三写实风格人物绘画、项目四动漫角色绘画、项目五场景绘画,共有16个任务,读者可在这些内容的带动下,经历以实践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过程。 本书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精讲多练,注重实践操作。本书可作为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美术及设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数字绘画艺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新媒体摄影摄像的相关知识,包括新媒体摄影摄像基础、数码单反相机的使用、摄影摄像构图、摄影曝光与用光、摄影摄像实用技巧、人像摄影摄像、产品摄影摄像、事件与活动外景拍摄、摄影摄像后期处理、手机摄影摄像。 本书知识全面、案例丰富,涉及数码单反相机摄影摄像和后期处理、手机摄影摄像和后期处理等内容,同时每章设计了丰富的知识栏目,并且提供实战案例和课堂实训。书中配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进行观看。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新媒体摄影摄像领域的工作者和喜爱摄影摄像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本教材以数字传媒设计与制作过程为基础构建学习项目,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编写各任务内容。全书共分为10个模块,分别为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创作、图文数字化处理、数字传媒界面色彩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音频制作、数字视频与编辑、二维动画交互设计、MG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图文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传媒交互设计。教材内容贴近职业实际,按照工作主线提取不同的能力目标,合理分配到31个情境教学,84个工作任务中,主要培养学生在数字传媒设计与制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打破一贯到底的单一叙述方式,采用任务引领模式,每个模块下的工作情境由不同的模拟制作任务和独立实践任务组成,这些模拟制作任务都是典型且实用的案例。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需要,本书不但在教材网站上配备模拟任务和独立实
本书是由当代西方纪录片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撰写的一本经典纪录片著作。自2001年英文第一版出版以来,本书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目前已经是世界各地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一本纪录片教材。全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纪录片的身份界定、表达模式、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议题。相较于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做了较大范围的修订,同时新增一章,专门讨论初学者如何迈出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
本书系统、深入地讲解了商品摄影的知识和相关实战案例,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摄影基础,布景、布光与构图,服装鞋包类商品摄影,珠宝类与美妆洗护类商品摄影,家居类与数码类商品摄影,器皿类与食物类商品摄影,商品图片后期处理,商品视频拍摄,商品视频后期制作等。 本书采用章节式写法,讲解深入浅出,每章都设计了丰富的知识栏目,通过实战案例和任务实践将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此外,本书还配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进行观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商品摄影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商品摄影师、商家、网店运营人员等电商行业从业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设计构成知识。首先介绍了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方面内容。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设计构成的原理和方法。本书的特色在于注重实践和应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此外,本书还强调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读者在设计中追求创新和美感。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从业人员的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掌握设计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书主要介绍室内软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提高软装设计能力。本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为软装设计理论基础篇,包括软装的概念与发展趋势、软装设计师的职业素质、软装设计风格、软装元素、软装排版方案的制作及软装设计禁忌、软装管理流程;第二篇为软装设计项目实战篇,包括居住空间软装设计和公共空间软装设计。本书内容全面,对各种软装设计风格的文化背景、典型元素、空间搭配等做了讲解,辅以丰富、典型的图例,使读者一目了然。项目实施以概念方案的形式全面展示了设计过程和设计细节。读者扫描本书给出的二维码,即可查看与内容相对应的扩展图集,以更深入地理解设计内容。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等专业软装设计、陈设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贯通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西视野的综合性著作,既从学理上系统构建了艺术批评的学科框架与方法论体系,又为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提供了结构化的实操工具。作者从艺术批评的界定出发,系统阐述了艺术批评的对象(艺术家、艺术品、艺术运动和流派及风格)、内容和方法(描述、解释和评价),继而对名目繁多的艺术批评流派进行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类型(再现、表现和形式),最后聚焦批评家在艺术界中的位置,探讨了批评的呈现形式、批评共识的形成和批评家的专业素养。
第五版的修订改版工作,主要在删减第四版相对冗余的内容,增加更能体现新时代设计学发展的论题和案例分析,并更新设计学界的前沿理论与学术成果,特别是增加了2000年以来设计学发展的典型案例。此外,第五版增补了“可持续设计”“3D打印”“虚拟现实”等近二十年来设计学热议的课题作为改写重点,力求贴近于新时代经济发展之需的同时,又能为未来的设计师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本书采用了易难衔接,过程推进的结构设置,共包括三大内容:风景园林识图、风景园林细部构造、风景园林设计与构造实例。本书分为9章,包括风景园林构造设计概述、地面铺装构造、台阶与坡道构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景墙构造、水景构造、其他构造、风景园林识图、风景园林设计与构造实例。本书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编写准则,以学生的需求及兴趣为主导,编排内容丰富,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图文并茂,图片(主要为二维节点图、三维节点透视图、效果意向图等)和文字匹配度高,资源配套,大量实际典型案例。本书要点内容主要采用图表式表达,图与文字在表格内统一阐述,逻辑清晰,一目了然,避免大规模文字出现,让读者轻松快捷地读懂要点内容。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各大高校普通本科风景园林专业及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园林及
本书基于主流平台对短视频、直播运营人员职业能力的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短视频与直播运营的基础理论与操作实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书内容分为短视频运营篇与直播运营篇两大板块,分别为新手入门、内容定位、拍摄制作、内容策划、内容输出、运营推广、数据复盘、流量变现、账号创建、设备配置、直播选品、脚本策划、直播预热、实施执行、复盘优化。每个学习任务中,结合实训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介绍-思政园地-知识点学习-任务实施(工作计划、工作实施)-评价反馈-课后测试的体例进行编写。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古文字学基础,讲述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古形、古音、古义。下编为古文字学专题,讲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古文字。书中附有大量的古文字图表,并对一些著名的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刻辞、玺印名篇作了释读。《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既适合作大专院校的古文字学教材,又适合作古文字、书法爱好者的入门书。
设计无处不在,设计就是生活。但对于服务于日常生活的设计来说,其美学价值可能被许多人长久地忽视了。正由于此,本书试图从哲学美学的应用出发,从古代到当代浩瀚的中西设计实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以时代为线索,从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分析其审美特征和美学价值,论述其设计美感产生的哲学和社会文化背景,阐释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在美学上的主要特点,既为希望了解设计、欣赏设计、判断设计优劣的读者提供知识背景和理论参考,也希望他们能够借此领略到日常生活的实用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艺术元素,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补充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内容更为完善。
艺术感知是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本书着重强调艺术感知的重要性,并说明“审美”必须依赖“艺术”而展开。全书以“视觉”为观察对象,围绕艺术感知、视觉艺术感知、视觉审美等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对艺术感知行为进行了理论上的诠释。本书还试图破解视觉感知的原理,讨论视觉艺术的形式,总结视觉对艺术进行感知的过程,剖析视觉审美的方法、策略与通道。因此,本书既是一本通识性理论读物,也可作为自我“审美”教育的指导文本,适合各类、各级院校的人文通识类课程使用。
《世界文学史》是在作者发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自90年代以来,多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欧美以外,逐渐改变了世界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版图,鉴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读者逐渐把眼光从欧美扩充至南美、中东、非洲、远东等整个世界,高校中的相关课程设计也在逐渐调整,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教材可供选择。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教材都是多人合编不同,本书是一人所著,个中观点和行文较统一生动。本次修订,作者会在重点欧美以外,还注重以诺奖得主为点,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学圈,从而呈现层次分明的世界文学景观。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2》(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修订、改版而成,是“十五”规划教材、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22)。 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提倡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互动式的专业课教学。为便于教学使用,本教材设计了如下功能:一、每章加设二维码,内为专家学者就各章专题所做讲座的视频,和编者精选的学术论文。扫一扫书中二维码,学生可亲炙(包括但不限于)白先勇、钱理群、范伯群、陈子善、陈平原、吴福辉、王中忱、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授课风范。二、各章节增加“声音”栏目,就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列出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论争声音。三、配有全套多媒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2》(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修订、改版而成,是“十五”规划教材、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22)。 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提倡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互动式的专业课教学。为便于教学使用,本教材设计了如下功能:一、每章加设二维码,内为专家学者就各章专题所做讲座的视频,和编者精选的学术论文。扫一扫书中二维码,学生可亲炙(包括但不限于)白先勇、钱理群、范伯群、陈子善、陈平原、吴福辉、王中忱、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授课风范。二、各章节增加“声音”栏目,就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列出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论争声音。三、配有全套多媒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2》(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修订、改版而成,是“十五”规划教材、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22)。 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提倡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互动式的专业课教学。为便于教学使用,本教材设计了如下功能:一、每章加设二维码,内为专家学者就各章专题所做讲座的视频,和编者精选的学术论文。扫一扫书中二维码,学生可亲炙(包括但不限于)白先勇、钱理群、范伯群、陈子善、陈平原、吴福辉、王中忱、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授课风范。二、各章节增加“声音”栏目,就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列出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论争声音。三、配有全套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