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培养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特别是本书章节结构安排充分考虑了现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的基本框架,在内容上包括了全新的技术导则(如新的大气导则、声导则、地下水导则等),能满足现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全新要求。同时考虑到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本教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做了较详细地阐述,另外还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研究者对于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选择并进行集成与与优化, 需要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生态学的思维去设计研究方案,对于环境生态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诊断,优化方法,寻求 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新战略 要求在环境战略环评、城乡规划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优先、环境以及公民健康为重。 本教材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环境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在开展环境生态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中面临的薄弱环节,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方案设计的科学训练不足,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提升空间巨大,特为高年级 本科生、研究生一年级设计的一门科学方法学课程,博士一年级学生也可以选修,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培训用书。
采空区自然发火是井下重大灾害之一,也是煤矿安全生产领域重点研究的问题。本书在分析煤自燃特性参数及采空区内产热与散热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采空区自燃发火的能量迁移理论,阐述并揭示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多场耦合致灾过程和机理,建立了三维多场耦合数学模型;确定了四面体单元控制体的合理圈划方案,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精度的有限体积法的新算法;利用新算法离散自然发火模型,编制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维仿真系统”,结合现场参数,模拟得到了注氮前后及停采状态下的采空区各场分布情况,分析了推进速度、遗煤厚度及工作面风量等对自然发火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以工作面上隅角一氧化碳涌出量来定量评估采空区自然发火风险的新方法,提高了采空区自然发火早期预报的准确性,还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干冰快速升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