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各地物产汇聚、无数外地人打卡的云南网红菜市场昆明篆新农贸市场,以博物学爱好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的视角,将物候、食材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揭示菜市场展现的生活特色及背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对市场进行整年的观察并记录与各色人等的交谈,充分展现活色生香的市井人情;下卷为集市博物学,以彩色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逐一介绍餐桌上各类食材的形态、分类,以及独具特色的烹饪方法等。书中收入著名画家田震琼(花老道)的十多幅手绘图,展现云南的特色植物以及传统博物绘画艺术之美。田松作序,刘华杰、李敬泽、奚志农、季亚娅联袂推荐。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对武夷山古代旅游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展开系统的研究和叙述,是中国旅游史的一部分。全书以武夷山古代旅游空间的建构和旅游形态的演绎为核心内容,涉及武夷山悬棺文化、武夷君等的神格演绎、碧水丹山的发现、神仙空间的建构与发展、人文圣地与山水胜地的审美与体验,以及武夷山古代旅游的巅峰表现及其在中国古典山水依恋现象中的典范价值等。进而,从人与空间交往的角度,对人与空间的交往模式、旅游的概念和本质等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探讨。同时也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当代旅游的发展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一座熟悉的陌生城市,一幅真实的人文地图 一本书就是一座闪光的路标。它是时间上的路标,从东汉华信筑塘,隋炀帝开凿运河,到吴越钱和宋王朝对杭城的营建;它也是空间上的路标,从四百八十寺,九厢八十坊,到石库门里弄和湖畔公馆别墅群;通过这座路标,我们走进了杭城的街巷,寻访这些失落的记忆碎片,同时惊喜地发现:在失去时间感的现代的都市下,还深藏着浓厚的历史。
本书作者苏珊·沙罗门是美国学者,曾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生活并在大学任教?深入学习了亚美尼亚语言和文化。在这本书中,她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亚美尼亚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的介绍,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宗教、节日风俗、交友做客、家庭工作、日常饮食、休闲购物、商务旅行、交通通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您是想了解亚美尼亚的历史文化、还是想亲身体验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又或是希望在那里开展商业活动,本书都可以为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现在,请翻开这本小册子,开启您的亚美尼亚之旅吧!
《新时代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提升机理研究》将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相结合,纳入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概念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为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形成机理提供另外一个视角的解释。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四个乡村旅游聚集地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量化数据。围绕研究目的,《新时代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提升机理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具体研究。
本书从酒店发展的历史入手,从酒店业主和经营管理方等不同的视角,向读者 、立体化地展示酒店管理的全景图。除了传统教材中的酒店概述以及酒店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之外,本书还介绍了酒店投资、酒店设计、管理合同谈判、开业管理以及酒店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依据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定位,专设一章介绍酒店总经理的日常工作、素质与能力要求。 第3版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在酒店管理方式、方法、理念的介绍以及案例的选用方面,力求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教材选用广州从化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等 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案例,展示酒店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弘扬中国文化。 第3版进一步优化了教材结构,包括:增加 7章“酒店数字化运营”;将“贴身管家”的相关内容独立成节,归入“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一
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科伦坡出发,穿越不同的时空,展示了关于这片土地的迷思。每个城市都有昔日殖民地的幽灵,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文化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遗产,而古都阿努拉德普勒和康提展示着古老文明往日的辉煌。“夜叉女王的后裔”维达人力图在现代社会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圣地卡塔拉伽马把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聚在一起,仿佛他们不曾有过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当他循着大象的道路,与朝圣者并肩前行时,他正在触及这个国家的灵魂——斯里兰卡正在努力从创伤中解脱出来,并展现它的活力与风采。
本书既是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更是作者几十年来对当代旅游理论研究的延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以实践的思想推动思想的实践,从中央战略部署、政策设计落实,到市场主体布局、国民和游客感知,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只是简单的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与我国国情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密切相关联的。本书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缘起、发展、路径、成效和未来五个方面出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涵盖行政主体、市场主体、消费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着笔于实践案例分析和理论构建,以此为企事业?
本书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冰雪旅游的发展背景、理论探索与国内外实践。从辽宁省冰雪旅游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区域冰雪旅游的供给、需求、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了辽宁冰雪运动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促进区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并以辽宁省各城市为例,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促进冰雪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本书适用于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决策参考,亦可供全国研究人员以及关注冰雪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辽宁旅游的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有适合的案例才能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基于此,本书共收录案例15篇。案例素材在旅游业实践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内容涵盖旅游与酒店管理、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发展、文旅融合等实践领域,细化为旅行社产品研发、酒店零售、景区规划与运营、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诸多专题。案例数量丰富、内容多元,从文化和旅游业等不同视角对产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切实反映了我国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实践热点和前沿问题。可以为MTA教学提供案例素材支撑,为行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线旅游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正积极地向大数据营销和精准营销方向发展,如,从传统的在线旅游产品销售过渡到满足旅游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方面,这些都需要重视消费者困惑带来的种种问题。基于这一现实要求,本书聚焦于在线旅游领域中的消费者困惑现象,引入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在线旅游消费者困惑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并实证检验了在线旅游消费者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后效。具体来说,在形成机制方面,本书以有限资源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负荷视角考察了信息超载对消费者感知困惑的影响机制,以及产品类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在影响后效方面,针对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本书以信任、满意度、负面口碑为结果变量,分别考察了消费者困惑的作用效果与影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版)
《蒙古旅行》是在鸟居龙藏先生的向导下,所记范围从东、西戈壁沙漠间的兴安岭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尔喀,南到内蒙古的赤峰地区。根据鸟居龙藏本人的自序,调查的结果有测量途中人口的体质人类学数据,语言的记载,俚歌、童谣等的搜集以及遗迹、遗物的考古学调查。其中,考古学调查包括西拉沐沦河、英金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石镞、石斧等遗物,鲜卑、乌丸以及辽国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遗迹。这是一次较为久远的旅行,岁月洗练了当时的辛苦,我们去看一段尘封的记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为例;展览会选题定位及运作模式研究——以东莞为例等。
旅游效率是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以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元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测度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分析景区旅游效率的多尺度波动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趋势,探讨景区旅游效率的多尺度演化过程,揭示景区旅游效率对区域经济响应的内在机制,为景区旅游资本投资的地理空间引导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决策参考。 本书可供经济学、旅游学及地理学专业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