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初版于1977年,是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先驱著作,既不乏学术深度,又有兼具可读性。全书以朝代顺序为划分,各章由海外汉学重镇负责撰写,考察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大观。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象征,到不同地区偏爱的食材、烹饪技法、厨具……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已习惯于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和生活。本书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发展概况,详细讲解了节气与干支、阴阳五行、卦气、奇门节元、九星、二十四方位、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历法知识,分别阐述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基本含义、民俗活动、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特别编排了2019—2030年二十四节气历,其中既包括公历、农历、星期、节气等常见历项,也包括与节气密切相关的日建、星宿、五行、奇门节元、九星、八卦、黄道等重要历项,节气历法知识丰富,历项准确实用,可作为易学预测、起名策划、中医养生等领域研究者与爱好者的常备工具书,也适合大众日常生活参考。
本书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传统的历法岁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俗文化、信仰风俗等,其中既系统梳理了各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又重点展示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还以小百科的形式补充介绍了各种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知识,并配有择吉历表,语言生动,信息量大,是一本极为实用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全书。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太平洋海战之谜》共三个部分内容:日军战略进攻阶段、日美战略转折阶段、美军战略进攻阶段,《太平洋海战之谜》对这三个阶段中出现的一些难解问题设法搜集、查阅和研读相关史料,呈现答案,如日本奋力建造的“大和”型超级战列舰在战争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日本本想借此称霸海洋,为何使其走上毁灭之路?等等。 《太平洋海战之谜》呈现之事都是在太平洋战争中发生的真事,有因有果,有主要情节。一事一篇,单篇看似一件事,事实上许多事是相互关联的。前篇的内容是后篇的背景,而后篇又是前篇史事的继续。前后联系起来,既可了解太平洋战争攻防态势的大致变化,亦可看出交战双方高层的决策及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战术。《太平洋海战之谜》内容真实可信,除依据出版的有关书刊外,相当一部分是日美官方编辑出版的史料,某些内容还有敌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风俗是认识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而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经济史关注的重要问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纵向考察了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变迁,横向比较了中游地区的风俗与长江上游、下游地区的差异,归纳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共同特征,阐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对于民间风俗的深刻影响。
《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为《欧洲风化史》的卷。插图本《欧洲风化史》是德国著名文化史学者爱德华?傅克斯一部研究欧洲性道德史的带有学术性质的专著,因其材料丰富、叙述严谨、观点鲜明而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填补了欧洲风化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共分为三卷,即《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对文艺复兴时代、君主时代和资产阶级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的状况和演变过程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和阐述。同时,作者在这部巨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各种漫画和图画,这不仅使得该书图文相得益彰,而且更能让读者对欧洲的世俗生活画卷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了解与认识。
本书从春秋四季的起居行止、时令佳节的传统习俗,到饮茶、下棋、旅行、运动乃至动物保护、娱乐八卦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趣意盎然的唐人生活画卷,让严肃枯燥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伴随读者重返盛唐,拾摭一千年前的光影与红叶。
作者夙有改良风俗之志,认为要理解并改良当时的风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书中将黄帝以前至明朝的历史,分为浑朴、驳杂、浮靡、由浮靡而趋敦朴四个时代,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古俗,“正风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本书初版于1911年,是中国风俗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民国风尚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发生在民国茶楼、妓院、戏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的民俗风尚、传闻逸事,内容采自民国时多家画报上的文章。根据详细的档案资料及珍贵的史实照片,对当时的娱乐消遣发展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记叙,恩怨风云,一网打尽;人间世相,尽收眼底,展现了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和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 民国风尚,是风情、风物,更是风范、风骨;既有风云、风雨,也有风雅、风月,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维度,既是对传统精华的守护,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拥抱。在那个时代,人们那样想着,那样活着,让人艳羡,让人惭愧。民国风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远去,徒留后人神往。然而,他们从未烟消云散,甚至并不遥远,清晰可辨—— 相片虽泛黄,当年风骨依旧! 旧
《米小圈上学记》米小圈长大了,要去上小学了,他不会永远待在幼儿园,虽然这是他的梦想。小学和幼儿园大不一样,这里有整天与他作对的同桌,有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总之,这里有各种新奇好玩的事儿。上学的日子总是快乐又烦恼的。米小圈把这些通通写在了自己的日记里。翻开这本日记你会发现,米小圈是他,或许也是你。 《小顽皮和老顽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可是米小圈却没有。老爸不同意米小圈的说法,他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爷爷,但他有一个远房的二爷爷。米小圈听后高兴极了,等啊盼啊,终于盼来了二爷爷。可这个二爷爷太抠门了,从来不给米小圈买玩具,睡觉还总是打呼噜。米小圈一点也不喜欢他。直到有一天,二爷爷用捡汽水瓶子的钱给米小圈买了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米小圈被二爷爷感动了,深知二爷爷的不易。他不再要什么玩
《校邠庐抗议·汇校》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著作和历史文献,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个方面。书中提倡向西方学习,体现了作者的开放思想。其中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等多项建议被洋务派所采纳,进而成为洋务政策。其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成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对清末政治的影响甚大,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此书作为重要的近代史文献,历来受到不同学者的重视,但成书过程却鲜为人知。此次汇校现存各版本,不仅梳理了该书文本的演变历史,全面收录了冯桂芬本人对该书的增删补录,且通过各版本的嬗变,从一个侧面清晰地折射出晚清那段动荡的历史。
本书是一部探讨曾国藩领导力法则的力作。 历史学者张宏杰爬梳史料、分析论证,通过回顾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同僚与下属的交往,以及曾国藩创建湘军并带领这支军队获得赫赫功绩的过程,展现出曾国藩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人际交往法则。作为为政有方、治军有道、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领导与用人方面堪称楷模,值得后人多加分析与借鉴。而纷繁复杂的晚清时局,也在这些风云人物的交往中露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