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雷达实例介绍相关原理在相控阵设计和分析中的应用,阐述关键理论结果在具体设计问题中的应用,并提供大量与雷达设计理论相关的参考资料。本书的前六章主要介绍了常规雷达的功能,包括:雷达波形、信号处理、搜索与截获、目标跟踪与分类等。第七章开始介绍一些相控阵雷达数据处理的内容,包括:资源管理、时间管理、波束形成、搜索、跟踪和目标分类的关键算法。第八章主要介绍相控阵雷达抑制干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栅瓣抑制、自适应处理方法。第九章介绍相控阵雷达结构。第十章详细介绍一种相控阵雷达工程设计工具的应用。第十一章介绍相控阵雷达设计过程中对硬件、软件的要求。最后三章主要介绍一些防空反导相控阵雷达的高阶设计应用。
本书是关于5G移动网络定时和同步方面的全面指南。无论是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运营经理还是技术销售专业人员,本书都能够帮助其了解定时和同步在现代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Synchronizing 5G Mobile Networks的中文翻译版分成了上册和下册。本书是上册,通过本书,你将了解: 定时和同步的概念、目标、来源和传输。 电信领域及其他领域中的定时应用。 构建具有时钟、定时参考源、时间分配和定时信号消耗的同步网络。 标准制定组织在定义定时和同步标准方面的作用。 时钟、时钟信号和时钟组件的细节。 基于传统TDM的频率同步技术。 准确时间协议(PTP)的特性、功能、配置文件和安全性。 在物理和基于数据包的网络中设计和部署定时的很好实践。 定时指标和端到端时间误差预算。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认知通信抗干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涉及通信干扰认知、抗干扰波形、干扰抑制处理、抗干扰决策与评估四个方面。全书共11章,主要介绍了通信干扰基本原理、通信干扰认知,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通信、跳频扩频抗干扰通信、超宽带抗干扰通信,时域干扰抑制、变换域窄带干扰抑制、空域干扰抑制、通信抗干扰智能决策、通信抗干扰效能评估等。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强调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据链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电子对抗、通信对抗等领域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所指的光子晶体光纤陀螺是采用光子晶体光纤作为传感介质,并基于Sa-gnac效应的光纤陀螺。相比传统陀螺用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可实现低环境敏感性、低损耗、低非线性、低色散、低延迟的宽带导光,解放光纤陀螺技术应用中的材料。从原材料级提升光纤陀螺的环境适应性和光学噪声水平,可形成光纤陀螺技术跨代式发展,具有优越的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光子晶体光纤陀螺的原理、光子晶体光纤特性及在陀螺中的误差机理、光纤设计与制备、光子晶体光纤熔接、环圈绕制、直接耦合技术,同时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陀螺光源、调制解调、结构设计、数字仿真分析,以及惯性导航应用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光子晶体光纤陀螺及系统技术研究、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
《GNSS网络RTK技术原理与工程应用》在简要介绍网络RTK(NRTK)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网络RTK中各类误差特性以及处理方法,对网络RTK中关键问题——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模糊度固定,基准站网空间相关误差改正方法(非差与虚拟参考站技术)和区域建模,流动站定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然后对国际海事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M)标准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RTCM传输的协议(NTRIP),以及网络RTK系统的建设与工程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通过不同省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数据实例分析验证了网络RTK定位虚拟参考站技术和非差网络RTK技术的定位精度。 《GNSS网络RTK技术原理与工程应用》适用于网络RTK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和使用人员阅读,也可用作大专院校测绘工程等专业的参考教材。
本书是国际信息领域泰斗、5G通信中的LDPC码技术提出者罗伯特·加拉格尔院士的经典之作,是加拉格尔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50余年教学研究的结晶,至今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授课教材。加拉格尔院士的教授方法展示了其大师级的清晰条理和深刻洞察力,使读者能直观理解模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书中不仅讲述了信源编码、信道传输和信号检测的原理,更是讲清了这些通信原理背后的统一的数学结构。本书是深入理解数字通信原理的书籍,既可作为通信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又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多源融合导航是通过多种传感器、信息源的融合来提高导航定位授时性能的一种导航定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人员、车辆、飞机等典型应用目标在复杂应用环境下的导航定位。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及其演进》共9章,重点介绍多源融合导航技术的系统架构、关键算法、设计实例以及未来的技术演进等,既包括基础理论与方法,也包括具体的设计实例等。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及其演进》可供从事多源融合导航定位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卫星导航终端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卫星导航终端测试系统的发展建设情况,详细阐述了卫星导航终端测试知识及室内测试、室外测试、抗干扰测试等系统建设技术。《卫星导航终端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共11章,内容包括导航终端测试理论与方法、卫星导航终端软件仿真与测试系统、北斗导航终端室内测试系统、多模导航终端测试评估系统、室内无线抗干扰测试环境、室外测试系统、导航信号模拟器、导航终端测试方法、测试系统标校等。《卫星导航终端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基于作者多年的北斗卫星导航终端测试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经验,汇聚了该领域长期积累的宝贵技术成果,对我国从事卫星导航终端研发及测试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进行导航终端测试知识学习和相关研究工作的参考书。
《GNSS空间信号质量监测评估》翔实梳理了导航信号生成、空间传播、接收处理等环节的数学模型,阐述了低失真接收、交替采样与信号重构等关键技术,并从时域监测评估、频域监测评估、调制域监测评估、相关域监测评估和测量域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程实现算法与实测数据分析。 《GNSS空间信号质量监测评估》还对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监测评估中心的体系架构、工作原理、实际监测案例以及监测评估应用实践进行了总结。 《GNSS空间信号质量监测评估》适合于从事导航信号体制设计、导航系统测试评估及导航地面运控系统建设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有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围绕光纤光栅在大型设备检测及安全监测中的应用为背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光纤光栅传感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模型,并重点针对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用化中的典型封装结构和实现方式、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检测、光纤光栅液压系统多参量传感检测,以及光纤光栅周界传感和安全监测技术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对于光纤光栅在大型设备多参数传感检测及安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参考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电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光纤光栅传感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科研探索和工程实践积累的成果,系统介绍了数字多波束测量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在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测控管理中的应用。全书分为9章,在介绍航天测控领域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从数字多波束阵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入手,系统阐述了卫星导航数字多波束精密伪距测量工程应用技术,分别从系统总体、发射、接收、标校、测试、场站布局及环境控制的角度,描述了卫星导航数字多波束测量系统构成、原理及技术实现途径,最后对数字多波束测量技术的工程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说明和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卫星导航、航天测控、雷达、通信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测试技术》对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测试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内容涵盖卫星导航系统中导航卫星、地面运控系统、应用终端的测试技术及工程研制中星地对接试验、卫星在轨测试等重大测试任务的相关技术。 《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测试技术》结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研制建设的工作实践,既解决了系统建设中测试评估的方法理论问题,也解决了测试评估中的操作实施问题,可作为从事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卫星导航领域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本书阐述了动目标显示(MTI)和多普勒处理等相关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深入地分析了MTI(动目标显示)和PD(脉冲多普勒)雷达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雷达杂波特性、MTI原理、PD原理、很优目标检测理论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波形设计原则和方法、多普勒处理的性能分析、杂波特性和实测数据分析、动目标显示(MTI)和多普勒处理中的优化理论、动目标显示(MTI)和多普勒处理系统设计的总体技术,同时还提供了很多系统设计和论证中的仿真代码等内容。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针对近年来通信领域热点研究方向——空间激光通信技术进行了细致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光通信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天线系统设计和指标分配,大气信道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误码率分析方法,空间链路性能提高技术等相关内容,覆盖光通信技术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有一定深度的展示,体现了当前国际卫星光通信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水平。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主要面向相关领域的学习人员和研究者,包括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师及工程师,设计师人员等。
本书从工程应用的实际出发,系统总结Boris A.Atayants教授团队在连续波雷达精密测量领域近五十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全面介绍了调频连续波雷达精密测量相关技术方法,细致分析了影响连续波雷达测量精度相关因素的起因、影响和解决办法,对干扰存在条件下连续波雷达精密测量问题也进行深入讨论。
本书从阵列信号处理和稀疏重构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角度出发,建立了以准确的信号空域特征重构为基础、以高精度波达方向估计为目的的稀疏重构阵列处理基本理论框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阵列信号空域稀疏重构与测向系列方法。对阵列信号空域稀疏性的建模与利用,本质上是将阵列观测数据中的信号分量约束在与阵列结构对应的观测流形上,把信号分量与观测噪声更好地区分开来,从而增强了阵列测向方法在各种非理想条件下的性能,为阵列信号测向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目的是成为超宽带天线发展的参考资料。本书介绍了超宽带天线不同方面的内容,从最近会议论坛所报道的超宽带天线设计,辐射体分析理论,到全向和定向超宽带天线的设计准则。 本书论述了全向和定向天线的设计方法,并就其针对不同因素(地平面、辐射体边缘处理、高/宽比、反射器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主要考虑了阻抗匹配、相位线性度和辐射体形状的变化,并且讨论了不同超宽带天线设计的性能比较。 在超宽带天线领域还存在悬而未解的难题。本书最后部分简要阐述了电磁学数值分析方法,包括经典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矩量法,并且采用具体的天线模型来阐明这些方法的具体概念。
《高精度GNSS/INS组合定位及测姿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基本理论以及GNSS/INS组合定位的理论、方法和系统设计。 《高精度GNSS/INS组合定位及测姿技术》分为8章,在介绍GNSS和INS理论的基础上,从高精度定位以及组合定位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系统地阐述了高精度定位与测姿技术以及松组合、紧组合和深组合等不同架构的组合导航技术,详细阐述了高精度接收机以及高精度组合定位系统的实现细节,最后给出了高精度GNSS/INS组合定位与测姿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应用。 《高精度GNSS/INS组合定位及测姿技术》可供从事卫星导航、组合导航等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原理与方法》深入地介绍了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星基增强系统及其完好性监测、地基增强系统及其完好性监测、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系统基本完好性监测、卫星自主完好性监测、完好性性能测试评估方法等。 《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原理与方法》力求反映近年来完好性监测的新技术和成果。 《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原理与方法》可作为从事卫星导航、导航制导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空天隐蔽通信系统使用空基和天基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多场景、宽窄带融合的抗侦测双向无线传输服务,是国家战略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天隐蔽通信》聚焦空天隐蔽通信,考虑空天通信网络自身的特点与约束,从传输扩维、认知掩藏、协作跨域等角度出发,阐述了空天隐蔽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对空天隐蔽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空天隐蔽通信》适合从事空天通信、隐蔽通信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
《北斗导航卫星自主导航原理与方法》介绍了自主导航概念、原理及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内容包括自主导航基础理论、星间测量及数据传输技术、自主定轨技术、自主时间同步技术、自主完好性监测、自主导航广播电文参数设计、自主导航用户算法等内容,全面展示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自主导航理论研究和总体设计方面的近期新成果。 《北斗导航卫星自主导航原理与方法》可作为从事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卫星导航系统应用、飞行器精密定轨、时间频率技术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