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怀疑过影视小说中犯罪情节的真实性?头部撞击会失忆、梦游中可以杀人 这些匪夷所思的剧情有专业依据吗?就让本书来解答你困扰已久的疑问吧! 曾参与众多影视剧编剧的道格斯 莱尔医师,从上千封来信中筛选出214个疯狂提问,包括外伤、毒药、犯罪现场、尸检和疑难杂症5大类,从医学和法医学角度分析各种犯罪情节的合理化设置,并将自己与一些著名小说家的编剧经验纳入其中,让不具备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通过本书解答疑问,增进法医学常识。
本书的核心词是:演变(evolution)。作者给的定义是:演变是“渐次展开”(unfolding),是“增量式渐进变化”,它是自发的、不可抵挡的,是来自事物内部的变化,而不是被外部引导变化的。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演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演变是理解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如何变化的完美途径;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的改变和发展,都是渐进的、增量的、无预定方向的、自然发生的,并且受种种竞争理念自然选择的推动。作者的观点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上的自然选择,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它甚至已经在我们大脑里根深蒂固了,但马特·里德利想告诉我们的是,“演变”观点不仅仅适用于生物学,而且适用于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
如果基因是一串代码,我相信人类的代码中有爱! 2020年注定载入医学史册。在西班牙流感暴发百年之后,又一场席卷世界的传染性疾病让全球人民为之不安。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梳理并收录了12种给人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人类历史的微生物。它们都曾在历史上留下 辉煌战绩 ,时至今日仍是人类的噩梦。 作者尹烨站在全人类的角度,通过对这些曾改变人类历史的微生物的科普,给人类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疫情来袭,我们理所当然地将解决问题的重担压在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的身上,而逃避自己同样作为地球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忘记了人类其实休戚与共。 在科普病毒与细菌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同时,作者也试图唤醒当下的人们:面对疫情威胁,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是安全的。微生物才是地球之王,人类应该更加谦卑地对待自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 你认为自己ZUI近睡眠充足吗?你还记得上一次自然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吗?不用怀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失眠已经成为流行病的时代。 作为一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沃克对生物的睡眠行为充满好奇,这促使他成了睡眠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中,他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的科学突破,告诉我们睡眠的运行机制、睡眠不足的坏处、睡眠与做梦的有益功能,以及睡眠对专业人士个人能力提升的惊人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商智商、记忆力、运动力、学习力、生产力、创造力、吸引力,甚至食欲,这些让日间生活丰富多彩的能力,原来都与夜间那场睡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睡眠了吧。打开这本书,看平凡的睡眠如何带来非凡的生命能量,*科学对于睡眠的所有了解及如
全球 70 多亿人当中,没有任何两个人长得完全一样。每张面孔都是一种身份的标志,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性格的主要载体。它充分融入人类的整个世界,从日常生活到爱与美,从信仰到统治与战争,人类的活动和经历都会在脸部留下印记,记录着我们是谁、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感受。 《大英博物馆人类简史》精选大英博物馆360余件馆藏珍品,每件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们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书的每一章都选取一个不同主题,通过对脸的艺术描绘来讲述人类的历史,对我们作为人类共有的体验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如今的 机器学习 系统已具备非凡能力,能够在各种场合代替我们看和听,并代表我们做决定。但是警钟已经敲响。随着机器学习飞速发展,人们的担忧也在与日俱增。如果我们训练的人工智能(AI)做的事情与我们真正的目的不符,就会引发潜在的风险和伦理问题。研究人员称之为对齐问题(the alignment problem)。 畅销书作家布莱恩 克里斯汀用生动的笔调,清晰阐释了AI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在书中,我们将认识批积极应对对齐问题的学者,了解他们为了避免AI发展的局面失控,付出的卓绝努力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克里斯汀不仅精练地描绘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史,并且亲自深入科研一线同科学家对话,准确呈现了机器学习前沿的进展。读者可以清晰认识到,对齐问题研究的成败,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 对齐问题还是一面镜子,将人类自身的偏见和
意识是什么?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吗?所有生命体是否都具有意识,包括细菌在内?植物是否有意识?意识是如何进化的?我们能辨识出哪些类型的意识?人类的意识是否特殊?我们能否想象外星人或人工智能的意识? 本书将艺术、哲学和科学融为一体,以简洁而引人入胜的笔触,辅以生动而极富特色的插画,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引领读者追寻以上问题的答案,并由此引发更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打开新的视角,触动想象,启发思考。
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物质由原子构成这一观点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原子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精髓。一切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最终都会被归结到原子上。原子极其微小,人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原子论者一直受到各种质疑和嘲讽打击。不过,他们对自然的真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用聪明才智创造了可以间接证明原子存在的理论之眼和实验之眼。 《漫画原子》用充满故事性的笔法、幽默的漫画形式,让历史上重磅的几十位科学家相遇。在天才漫画科学作家的笔下,他们将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本书将隐匿于自然背后的真相,以及艰辛的原子探索之旅完整呈现,让深奥难解的知识变得简单且充满乐趣。
这是一本为认知症家庭准备的自助工具书,当认知症可能侵犯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本书涵盖认知症全程照护的七大部分内容: 蓝色,认知症的基本知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青色,在亲人确诊认知症后,家庭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自我照顾和减压方法 绿色,与认知症共生的饮食、运动、睡眠、减压等 幸福彩虹 七大策略 黄色,从沟通、环境、日常生活功能支持等方面维护认知症亲人的独立与尊严 橙色,运用蒙台梭利理念和方法,与认知症亲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红色,理解亲人的情绪行为变化,分析潜在原因并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和支持 紫色,支持认知症亲人以舒适和有尊严的方式,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生命现象是我们这个星球上至为复杂和有趣的自然现象,关乎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生命通史》不同于以前中外作者习惯采用的主要从外部形态、生物种类等宏观层面描述生物演化史的书写模式,而是以生物的各种功能的演化作为主要线索,揭示了能量摄取、信息传递、结构形成、运动、繁殖、感觉、摄食、防卫、意识 等各种功能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生命通史》不仅仅描述了生物体各种功能的演化史,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呈现了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即包括基因在内的种种分子层面上的不断演化,从 内部 揭示了生物演化的脉络,以及地球上如此复杂多样、缤纷绚丽的生物界在分子层面所具有的惊人的一致性。 生物在分子机制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但其宏观结构和行为上又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是几十亿年来地球生物旺盛的
本书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书由进食障碍研究和治疗方面的权威人士撰写,回答了有关进食障碍的常见问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以及回避性/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等。 本书既实用又权威,它阐述了什么是进食障碍,并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重要的是,本书打破了人们对进食障碍的普遍误解,比如过去人们认为进食障碍只发生在富裕阶层中,只影响女性,或者仅仅是由社交媒体和社会对完美身材的盲目追求等环境因素造成的。要知道,进食障碍是一类可能危及人们生命的精神疾病,通常伴有严重的医疗问题。有大量证据表明,进食障碍是一种基于大脑的疾病,它会发生在所有人群中,而且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因此,对于那些深受进食障碍困扰的患者及其照料者来说,本书是获取进食障碍权威信息的*科普书。
本书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国际知名创伤专家撰写。研究表明,大约有7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创伤事件,这其中不仅包括成人,还包括儿童。那么,什么是创伤?遭受创伤后,幸存者有哪些常见的反应?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什么有些人在遭受创伤后会罹患PTSD,而有些人则不会?PTSD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吗?创伤对儿童的独特影响是什么? 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关于PTSD的方方面面,为大众揭开了PTSD的神秘面纱。书中不仅细致入微地阐述了PTSD的各种症状和表现形式、引发PTSD的风险因素以及常见的PTSD治疗方法,还解释了最有效的治疗是如何开展的,并针对如何给予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支持和理解进行了指导。 本书列入 牛津科普系列 (第三辑),该系列书第一辑(9本)和第二辑
人体,即我们自身。吸一次气,能吸入多少氧?从心脏流出的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肾脏每天过滤的血液量是多少?虽然是自己的身体,但想必也有许多事情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吧! 本书通过丰富的图片介绍精巧无比的人体结构和功能,从探索食物去向的 消化与吸收 开始,依次介绍了承担排尿和新生命诞生使命的 泌尿器官与生殖器官 、永不停息的生命维持装置 肺与心脏 、支撑身体的 皮肤、骨骼与肌肉 、用于了解外部世界的巧妙的 感觉器官 、统领和调节人体的 脑、神经、激素 ,以及 血液与免疫 等内容,并在各章节中列举与各类器官有关的主要疾病及其病因,通过了解人体机制,也可以深入了解疾病。
这是一部近百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畅谈学术人生的文集,其中包括30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菲尔兹奖得主以及22位沃尔夫奖得主。他们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倾吐对科学、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也向年轻一代道出了殷切的期盼。从收录的近百篇文章中,能够领略他们睿智的科学见解,品味他们多角度的人生心得,还可一瞥他们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
赵珍豪在中学当过八年的科学教师,开设过多门生物课程,他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教科书中的基因概念。于是他萌发了创作以基因为主题的科普作品的想法。 《漫画基因》用充满故事性的笔法,用幽默的漫画形式,让历史上重磅的几十位科学家相遇。他们性格各异,或古怪、或严肃、或搞笑,有的保守悲观,有的乐观激进 不过,他们对自然的真相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天才漫画科学作家的笔下,他们将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本书将隐匿于自然背后的真相,以及艰辛的基因探索之旅完整呈现,让深奥难解的知识变得简单且充满乐趣。
早期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只有一种简单的方法:等待不幸降临 中风、癫痫、传染病、可怕的事故,然后看看受害者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许多案例里,他们能存活下来堪称奇迹。大脑不同部位受损所导致的病患性情大变让观察者感到惊讶:父母突然认不出自己的孩子;社区的支柱变成了病态的说谎者;有些人不能说话,但可以唱歌。 在本书中,山姆 基恩通过回顾五百年来的神经学奇案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幻肢、连体双胞胎大脑、吃掉记忆的病毒、用舌头看世界的盲人 主题由小及大,深入剖析神经元、神经回路、感知系统、脑与身体、脑与心智的关系和运行机制。他以清晰的解释和精辟的智慧,探索了大脑的秘密通道,讲述了那些被遗忘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挣扎、坚韧和深刻的人性使现代神经科学成为可能。
这是一本阐述科学为什么在人类社会来得如此晚、又为何如此具有改变的力量的思想性作品,是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 斯特雷文斯新作。 本书回顾了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哲学家的思想及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两千年间多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也用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带领读者走到许多个科学争辩的历史现场,引领读者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科学与思考的探索之旅。 作者认为, 知识机器 就是近现代科学,它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机器,能够不断创新并且具有实证性。作者总结提出了统治科学的 铁律 ,同时向我们揭示,科学家绝非毫无偏见或者私心的完人,但在科学铁律的约束下,他们自发地把那些偏狭与私欲排除在了科学实证研究的范围之外,在科学争论中,一切都按照游戏规则来。这正是《
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从哪里来?它们又如何聚集成为分子,进而演化出初的生命?多细胞生物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从何而来?各种巧夺天工的生物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生物怎样发展出雄性和雌性?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又是什么分子的变化使人类从灵长类中脱颖而出?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一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描述生物演化过程的关于生命的 内史 。带领读者从分子和基因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生物结构、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卫 爱登堡与摄影师远赴太平洋岛屿、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北领地,拍摄沿途见到的野生动物及风土人情。 从人迹罕至的空旷山野到洋溢着生命力的跳塔仪式,从光彩夺目的极乐鸟到迷人的马岛猬,在本书中,爱登堡用诙谐灵动的笔法,描述了纯真质朴的地理风貌、万物生灵、古老风俗和自然法则,并以博物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双重视角,思考原住民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存方式。 爱登堡用这本书和毕生的工作,阐释了他是如何记录地球生命,记录世界上那些美好而亟待保护的事物。他带领着我们,在野性和文明的一次次碰撞中,感受人与自然迸发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15篇医家小传 简明有趣的西方医学进化史 这是一本关于医学的八卦书,一本西方医学名家的小传。 希波克拉底、盖伦、威廉 哈维的大名赫然在立,这里有血液循环发明的故事、听诊器发明的故事、外科手术中无菌术的由来、麻醉的发明 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应当的基本医学常识,在这里都是一个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故事。比如,疯狂的医学家在自己身上进行梅毒疫苗的实验。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医学教授舍温 B.努兰,他戏称: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 偷窥者 ,而且还是一个爱 八卦 的人。我喜欢窥视著名医生的生活,并写下我所看到的。 努兰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手法,将西方名医们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即便对医学不甚明了的读者,也会被拳拳医者心所触动,轻松进入看似遥远、实则与人类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医学世界中。伴随着蛇杖传
本书为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从无麸质饮食到转基因生物,再到草饲牛肉,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营养建议。无论是有关最新研究结果的令人出乎意料的头条新闻报道,还是名人和食品博客的趣闻轶事,我们都被食物和营养的相关流行语与信息轰炸,并被告知哪种食物和饮食模式有望帮助我们减肥、抗击疾病、长寿。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过于拥挤的食物环境中,这使得我们相对很容易获取食物,结果导致营养混乱的饮食文化下的慢性病流行。这对试图在餐桌上实现健康饮食的日常饮食者构成了重大挑战。但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对食物的力量有着惊人的深入了解。例如,80%的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而饮食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本书中,营养学家P.K.纽比博士研究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 人人都需要知
如果要给生命找一个类比,来直观地描述和体现其运作机制,你会怎么选择? 早期的科学家常常用机器来类比生物体,这个不妥当的比喻显然过时了。后来,人们借用了技术革命的伟大产物——计算机。不过,这个类比也不准确,甚至充满了误导性。 诺奖得主弗朗索瓦·雅各布说,生物体更像是一组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棘手之处在于每层的规则和组织方式截然不同。如果你逐层打开这组“套娃”,会进入嘈杂、随机、不可预测的分子世界,终陷入量子带来的不确定性之中,晕头转向。 当然,这个套娃的比喻也不太恰当。事实上,人类制造出来的任何技术产品都不适合用来类比生物体。而将基因组作为蓝图、基因作为构建生物体的指令、蛋白质作为精准定制的分子机器、细胞作为具有固定身份的实体等理论,都被证明是不完整、具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生
至2023年,《新京报 书评周刊》走过20年,这20年间推荐和评选的好书何止千余。而今,《新京报 书评周刊》慎之又慎地希冀从千余种年度好书中打捞能代表和致敬时光的年度好书,斟酌再三共选出150余种优秀出版物,以时间倒序辑录成书《时间的刻度: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勾勒出文化局部小像、思考的痕迹与时代的片段。 这百余种优秀出版物涉猎甚广,包括文化、文学、经管、科普、绘本等多个类别,它们以扎实的写作和反映时代需求的叙事,赢得专业评委和大众读者的一致推崇。 穿越岁月,探寻文化与思考,构筑时代记忆。让读者在书中共鸣,与作者同行,感受文字之力,品味时光之美,流转时光刻度,一同回到那些被书写的瞬间。
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大卫 爱登堡争取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与伦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前往世界各地,以实地拍摄的新颖方式向电视观众介绍珍稀野生动物。 在这部生动而风趣的博物游记中,爱登堡回顾了当年如史诗般曲折动人的探险之旅:他和同伴在圭亚那雨林深处观摩古老的岩画,登上当时还鲜为人知的科莫多岛,近距离拍摄地球上☆大的蜥蜴 科莫多巨蜥,又横穿巴拉圭的月下荒原,追踪神秘的大犰狳 通过专业化的纪录片,他们将原属于精英阶层的博物探险带进大众视野,从此改变了人类了解自然的方式。 这部历久弥新的作品,标志着爱登堡七十年荒野生涯的起点。他凭借令人信服的专业背景、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力和深厚的叙事功力,唤起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的深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