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有趣的植物解剖图鉴,收录了我们身边常见的104种开花植物,涉及近100个属。书中所有植物按四季进行分类,每个季节中的植物又按花的颜色进行了分类,既呈现出一种秩序之美,又方便检索。每种植物均配有细致的解剖图,作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经验,有意识地把控解剖图的细致程度,确保既不会让读者觉得太过晦涩难懂,又能带大家深入地了解不同花的结构。书中配图采用微距摄影进行放大,结合焦点堆栈技术,使肉眼难以分辨的小花的各个细节也能纤毫毕现,让读者借助微观的视角重新认识身边植物的构造和肌理,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书中每种植物还配有简单有趣的文字讲解和通俗易懂的识别要点标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识别这些植物。
蕨类植物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植物,它们和种子植物不同,不依靠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正因如此,它们的成长周期中存在两个世代,有着两种形态。蕨类植物的栖息范围广泛,从热带一直到极地都有;蕨类植物的种类也极其多样,除了生长于地面,还有攀爬或附生在树上,以及本身就是大树形态的蕨类;有些蕨类有毒,有些颜色艳丽,有些蕨类能在如沙漠般的炎热和干旱中死而复生。在这本综合了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分类学、适应性、地理学及生态学、演化历史的书中,作者还强调了蕨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文学和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蕨类植物名字的由来。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是一本关于75科常见植物的鉴赏与栽培的实用指南。从 活化石 银杏科到莫奈画笔下的睡莲科,从常有彩色佛焰苞的天南星科到具有独特唇瓣的兰科,从充满热带风情的棕榈科到盛产多肉植物的景天科,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75科常见园艺植物的规模、分布、起源、鉴赏和园艺应用,融合了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 无论你是植物爱好者还是生活美学家,无论你是园艺工作者还是植物学工作者,翻开这本书,你不但可以收获观察、识别、选择和栽培植物所需的必要知识,还可以领悟科学分类之妙,感叹自然演化之神奇。
在十五至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不同的欧洲国家在很多植物的传播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植物有的被引进到了欧洲,有的则在不同的热带地区之间完成了迁移。葡萄牙人在这一领域可以称得上是先驱者,他们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农业、饮食和经济结构。 作者阅读了大量葡萄牙语的手资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从未或极少被人提及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植物的起源、传播、地理分布和经济利益进行归纳总结。
这本书是一篇在植物学与酒的婚礼之上朗诵的充满激情的祝酒词 清酒始于米粒,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特基拉来自龙舌兰,朗姆酒酿自甘蔗,而波本酒出自玉米。你已经渴了吗?在《醉酒的植物学家》这本书中,艾米 斯图尔特考察了许多能让人晕眩的花草、树木、果实和真菌,几千年来,人类用他们的才智和激情,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植物转化成酒精。在所有被发酵和蒸馏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中,有些是危险的,有些极为古怪,还有一种和恐龙一样古老 但是每一种植物都为全球的饮酒传统和人类历史做出了独特的文化贡献。 这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 其中还有50多种调酒配方和可供园艺爱好者参考的种植诀窍 会让你在任何一场鸡尾酒宴会上都成为*受欢迎的嘉宾。
跨越自然人文,爬梳经史子集,博采东西文化,续写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再现古典诗意的草木天地。 传统文化与博物相融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文学的写作笔法,融入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书写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了吉林省常见植物604种(主要种400种,次要种204种),共包含3203张图片,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介绍主要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拉丁名、中文名汉语拼音、英文名、科属、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其与相似种的区别。 本书文字精炼,图片精美,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可作为吉林地区进行植物野外调查的重要参考,也可供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植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科普人员以及植物分类爱好者,户外运动爱好者、学生参考使用。
在北美原住民的创世故事里,茅香是初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原住民把采来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合一,以此传递他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激。在印第安人看来,植物和动物是古老的老师,它们的教导能帮助我们消解病痛、渡过难关。 作为一名森林生态学家,罗宾 沃尔 基默尔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关于自然的疑问;而作为北美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她在内心深深认同原住民的观念,即植物和动物是古老的老师,每当我们遇到难题,它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引领我们找到答案,我们所要做的唯有静静聆听。 这两种认知犹如基默尔洞察世界的两面透镜,影响着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基默尔在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交织,诗意讲述了印第安原住民所倡导的感恩文化,以及人类与其他
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了辽宁省常见植物695种(主要种421种,次要种274种),结合3360张图片,主要从植物分类学角度介绍主要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拉丁名、中文名汉语拼音、英文名、科属、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其与相似种的区别。 本书文字简练,却包含着丰富的植物分类信息。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植物野外调查的重要参考,也可供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植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科普人员,以及植物分类爱好者、植物摄影爱好者、植物绘画爱好者、学生参考使用。
本书共收录大兴安岭地区维管束植物101科295属512种,包括7个亚种23个变种1个变型,其中有大兴安岭地区常见种、代表种、珍稀濒危种类以及经济价值高的种类。本书文字精炼,图片精美,可读性强。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寒温带,无霜期段,植物生长缓慢,但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是黑龙江和嫩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由于该区域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并不被大众所熟悉。本书可以作为大兴安岭地区植物野外调查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可作为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植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科普人员的参考用书。
我们如何看待一棵树?尽管树沉默不语,但它们身上有令人惊叹的发现,比如:树能长到100多米高,重可超过1000吨 这是蓝鲸重量的六倍还多。它们覆盖了约1/3的陆地表面,在我们的环境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着从水、营养和碳循环到全球气候的一切。 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中茁壮成长,在林地、灌木丛、草原、海岸和岩石生态系统、沙漠、大草原和湿地中扎根,也被人类种植在人工和城市环境中。其中,森林为各种各样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家园,养活了地球上至少一半的陆地植物和动物物种。 这本书所讲述和赞叹的,正是树木非凡的多样性,这对我们人类的生命和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们为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灵感来源。 这本书全面讲述了树木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和形态到花朵、果实和叶
相比鲜艳的花朵,种子的模样似乎总是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乏味。如果你曾这样想过,那么这本书中 清晰到令人心碎 的微距摄影作品将颠覆你的认知。摄影师卢埃林选取了100种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加以拍摄,并采用特殊的图像堆栈技术处理照片,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由上百张照片叠加而成,使得种子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辨,仿佛19世纪的植物科学画一般,再现了植物的鲜活色彩与精巧构造。这些照片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种子的奇妙世界,去发现源自植物的这份被忽略的美。 作为新生命的开端,种子对于植物繁衍的意义不言而喻。植物也因此设计出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策略,来精心呵护发育中的种子,赋予种子强大的自卫本领,并恰到好处地将种子传播出去。阅读这本书让我们在欣赏与感叹种子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种
为什么我们把小麦、大米、土豆作为主食? 为什么我们要栽培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木薯? 为什么我们常吃的坚果是杏仁而不是橡子? 为什么兰花有两万多种,人类的食谱却只选择了香荚兰? 回答上述问题,都要从这些栽培植物的起源说起。 《餐桌植物简史:蔬果、谷物和香料的栽培与演变/自然文库》将带你踏上一段关于餐桌植物的时空穿越之旅,再现它们与人类漫长互动中的那些恩怨情仇。 地球上现存植物超过40万种,然而为人类驯化并作为日常食物的却仅有其中200种;人体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热量和蛋白质仅来自于三种栽培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麦;世界各地早期农耕文明中的先民,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大植物家族作为日常饮食之选 想要将野生植物培育为餐桌上的美味,究竟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而我们如今食用的粮食、蔬菜和水果,是否还保留着它们
自然文库 旨在复兴博物学的传统,追溯人类对自然也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历程,将 绿色生存 的理念寓于求知与实践的乐趣之中,最终通过阅读激发都市人重拾对有灵万物的信仰和谦卑。 这本书通过记录树木以及回荡在树木上的声音,讲述树木与人类居住社区的故事。作者把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带到了环绕世界各地十几种不同树木的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中,探索树木连接的植物、真菌、细菌群落,以及动物、鸟类,着力审视人类在这些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树木所诉说的生命记忆,展现了生命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我们人类也归属其中。每一个生命体不仅由生物连接维持,而且是由这些关系构成的。这种网络化的人生观,丰富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人性与伦理的思考。树木,看似远离人烟,可它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互相紧
北美森林黑暗的地下世界默默生长着大自然最后的野生美食 蘑菇。相比奢华的餐厅和昂贵的白松露,采蘑菇的人并不精致。他们行走于荒野中,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踪迹,只为从树林里挖出更多珍稀的野生蘑菇来换取金钱。 作者兰登 库克将真菌学、饮食文化和户外探险交织在一起,揭秘蘑菇猎人这个鲜为人知但竞争激烈的神秘职业,同时探讨人类行为、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本书既是一部怪诞的探险纪录片,又是一堂生动的美食烹饪课,还是作者与蘑菇猎人深厚友谊的见证,引领读者在这个时而神秘、时而危险、时而悲惨的地表世界中穿梭。
谁都见过红色的玫瑰、蓝色的鸢尾和黄色的水仙,但是只有在我们真正仔细地查看一朵花时,一个美丽而精妙的新世界才呈现出来。罗伯特 卢埃林用一种远远超越传统显微摄影的独特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少有人见的细节:雄蕊和雌蕊令人惊叹的结构;一枚花瓣上精细的暗纹;还有蜜槽隐秘的凹室。 与卢埃林的惊艳照片相得益彰的是特里 邓恩 切斯富有启发性的诗意文字。以显花植物中常见的28个科的区分特征为重点,切斯在花的博物学领域赋予我们引人入胜的见识,比如传粉者与花的形态和颜色之间的关系。同时,她还加深了我们的认识,了解花朵何以深植于人类的文化,而这一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 无论你是自然爱好者、园丁和摄影爱好者,还是一个仅对花朵永恒的美和繁多种类心有所感的人,这本《怎样观察一朵花》都会为你带来经久不衰的愉悦。
民生之道,食为大 。西双版纳有丰茂的热带雨林,自古以来居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同时具有十分丰富的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 本书基于实地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研究等,筛选出西双版纳地区特色野生蔬菜108种,对其形态特征、分布和生境、食用部位及方法、药用价值等进行介绍,并配有图片。四色精装。 可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一部分是田野笔记,一部分是速写本,还有一部分是游记。 尼古拉斯 哈伯德,是一名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他带领一个科研队伍,以普通的烟草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植物生长的奥秘。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不到烟草的存在,他决定到野外去寻找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这本书就是这样开始写作的 一部分是田野笔记,另一部分是速写本,还有一部分是游记。基于2004年一整年的调查研究,作者在写作中完整叙述了将这种偶像植物的生长史。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和观察者,作者还描述了植物生命史中重要节点背后的直观的和隐藏的生物学机制。作者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日常的科学真理。
想象一下:你有一座小小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块菜圃,还种了几棵苹果树。你不使用化学农药,因为大自然会为你提供蠼螋、瓢虫、食蚜蝇和寄生蜂来捕食害虫;你不使用机器翻地,因为蚯蚓天然就是勤劳的土壤打理者。以立体的方式耕作,一小块地能够种植多种作物,不受污染长大的植物不仅能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美味的桑葚麦芬、苹果布丁和菊芋南瓜汤,同时也将为千百种昆虫和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而这些昆虫和鸟类又将养活食物链上更多的物种。 萨塞克斯大学生物科学教授戴夫 古尔森以脱口秀式的幽默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花园中超乎想象的复杂生态系统。当这套系统充分运作时,一座花园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大量有机食品,同时还能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正在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在他看来,在身边的小小花园里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不受污染的家园,是我们能
刚进入20世纪的时候,美国的大豆产量少到没有人费心去统计,而到了2000年,大豆成为这个国家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来自中国的大豆,如何从鲜为人知变得在美国农场、文化和烹饪中无处不在,这就是本书要讲述的故事。在书中,作者探寻了大豆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踪迹,揭示了它出人意料的发展阶段,亚洲移民、美国农业部、制造业大亨、科学家、健康食品爱好者、安息日会、农场主、食品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嬉皮士等都在其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书介绍了祁连山区常见维管植物80科296属569种(包括8亚种、14变种、1变型),约占祁连山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4%。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常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具有本区特色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区系中,祁连山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是该地区区系向东北延伸的部分,与甘肃中部、西南部的兴隆山、马啣山、莲花山、太子山和甘南高原以及青海省东部和北部的植物区系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手册收录的植物对于这些地区的常见植物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祁连山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第yi、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内流区和外流区、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青藏高寒气候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祁连山孕育了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及其多条内陆河流,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一位堪称 植物杀手 的园丁,因为内心不安而开始学习植物科学。在这段旅程中,作者回溯了关于植物种种神奇之处的发现史:从富有传奇色彩的 植物羊羔 ,到古希腊博物学者的争端,再到17、18世纪欧洲科学家们如何排除迷信和无知,奠定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基础;她拜访了追求*和新奇的园艺师与科学家,目睹种种奇观:1吨重的南瓜、完全黑色的矮牵牛、四米多高的用作生物燃料的草,以及*通过光合作用存活的动物 海蛞蝓。借助这段丰富多彩的旅程,作者展示了植物生长机制的方方面面。*终,她将对植物的理解带到自己的花园中,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株什锦树,并学会修剪树枝以促进其萌芽。
《国家植物园的物候韵律》利用在国家植物园亲自观测获得的100余种观赏植物的第一手物候观测资料,首先,编制了涵盖114种1136个植物物候现象的国家植物园物候日历,它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编制的时间序列最长、项目最丰富的一份物候日历,在确定当地的物候二十四节气、指示农业生产的时宜、物候期预测、植物物候造景和展示植物物候时序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次,划分了国家植物园的12个物候季节,并阐述了各季节内的植物形态、色彩和韵律美特征,探讨了极端低温事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国家植物园主要植物物候现象发生的节律性及其与气温节律性的关系,包括顺序相关性节律、准年周期性节律和多年波动性节律。最后,利用统计与过程模型的方法,模拟了主要观赏植物春季开花和秋季叶变色日期年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