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首次全程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地球脉动》是当时BBC摄制的一部很有水准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被誉为 一次对地球极不可思议的探索 。10年后,《地球脉动2》运用同样的前瞻性思维,采用超高清4K摄影机进行拍摄,使用了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展现了不可思议的环境和令人难忘的生物,堪称我们星球的非凡写照。 本书为《地球脉动2》系列纪录片的同名图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角色探索6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从丛林到山脉,从沙漠到草原,从岛屿到城市。我们看到了蜘蛛猴的 五肢 摇摆,透明蛙大隐隐于林,真菌会发出幽灵般的光亮,还有寻偶的雪豹、沙漠中铺天盖地的蝗虫群、孤岛中侏儒化和巨大化的奇异生物,以及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居民。潮起潮落,日升月落,四季更迭,镜头下的这些大自然的场景被定格在本书中,让我们
在南极洲被发现的两百多年后,探险家洛朗斯 德 拉费里埃和航海家埃里克 卢瓦佐踏上了一艘26米的双体帆船,驶向了那片遥远而又神秘的白色大陆。与他们同行的是一些精英科学家和探险伙伴,他们穿越了波涛汹涌的德雷克海峡,绕过合恩角,深入了南极洲这片冰封的孤独之地,进行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本书以航海日志的形式,讲述了追寻早期发现者足迹的冒险故事,考察并介绍了各国南极科考站的情况,探寻了南极洲的真实的现状。更最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份独特的宣言,强调了对这片壮丽而又脆弱环境进行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著名地质学家刘兴诗70 多年来,走遍中国大地进行科学考察。他从自身的 科考经历出发,写作了这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中国地理科普书。 平凡的大地、高山、江河湖海,在作者看来都蕴含着有趣的地理知识: 如何知道湖泊的年龄? 挖出湖底的湖泥数一数就知道。 真有世外桃源吗? 那当然了,就连原始人也喜欢住在世外桃源里。 三星堆里的青铜神坛有什么意义? 或许里面藏着古人对地震的认识呢。 地理学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知道地球每一天都在变重吗? 泾渭分明和泾渭不分到底哪个说法是对的? 钱塘江潮为什么这么壮观? 苏东坡描绘的赤壁风光为什么今天看不到了? 地理学一点都不枯燥,而是一门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的有趣学科。读了这 本书,你将对脚下的大地、眼中的高山与江河湖海有全新的认识,也将以更加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定义为 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具有万年以上农耕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科技和农业文明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8个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农业系统包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业遗址、农业景观,以及相伴而生的耕作制度和农耕工具等,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详细阐释了各个遗产项目的历史传承、
大陆漂移学说的奠基之作。提出古代大陆原来联合在一起,因大陆漂移而形成各大洲的观点。全书分三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指出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问题,反证大陆漂移说的正确。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5个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第三篇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解释大陆漂移的可能性和动力。所阐述的理论为当代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点,是现代地质学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海陆起源的科学道理,从中认识革命性的科学事件,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中国教育报》 《海陆的起源》是德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魏格纳的经典著作。由北京大学孙元林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p》曹建西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的七年中,承担了四次南极考察任务。第一次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后三次均赴南极执行内陆冰盖**点考察任务,担任机械师、副站长等职务。曹建西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技术,积累并总结不少新的经验,为南极考察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本书是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撰写的,以详实生动的事例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南极考察中的人和事,并介绍有关南极的科学知识,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从中受益颇深,值得推荐。《/p》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在南极冰盖持续数月的工作点滴和思绪。从第三极(青藏高原)到北极,再到南极,作者在现实与回忆中,思绪如潮。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南极大陆种种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景色,体会在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极地和高山科考工作的种种艰辛与困难,同时又能感受到在寒风和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们的坚守精神和浪漫情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博物》(Natural History)杂志上每月专栏 关于生命的观点 (The View of Life)的第八本合集。这本书的主要话题和古尔德一贯的兴趣热点相近:演化和相关知识、科学传记和常识问题。本书分六个部分:科学与人文、演化生物学传记、人类史前史、论历史和宽容、演化事实和理论、关于常识的认知。共收录21篇文章。 《出版周刊》对此书评价:和他之前的专栏合集一样,在本书中古尔德再一次将读者带入复杂而富有魅力的自然世界的领域。这一次,他更加关注科学家们对理解和阐释自然之传奇所做的尝试。 他的优雅文字表达了他作为一位不断为其发现所惊叹的科学家的激动和惊奇。 读者(Stephen A. Haines)评价:他的文章在很广泛的领域都挑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关于达芬奇的文章中,他展现了一位被神秘证据所困扰的思想者的形象。在
这是一部描述河流的自然生态文学作品。作者基于从2014年到2021年8年间的观察,以一年时间为线索,用随笔形式纪录了靳江流域(湘江一级支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万物生长及物候变化,铺展开一幅新世纪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与博物学画卷、一段人与自然的传奇历程、一张河流生命共同体的巨大关系网。它讲述的既是一条河流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次觉醒,歌颂了 人与河流、动植物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倡导融入大自然去体验大自然更深层次的奥妙与乐趣,以更平等,更和谐的方式去保护河流生态系统。 《醒来的河流》已入围湖南省 碧水青山新湖南 自然生态文学专题创作扶持计划。
这个世界似乎相当复杂。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仍必须时常提防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发生的地震、毫无预警的股市震荡,以及常常会出现失误的天气预报。然而,生命本身似乎才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深奥的简洁》是本涵盖了蝴蝶效应、盖娅理论,以及各种关于混沌与复杂概念的图书。在这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书中,科普大师葛瑞本向我们说明:复杂,其实很简单;即使是看来完全的行为深处,也只是遵从简单的因果规律。 如同一幅充满禅意的图画,或一个破碎的形体,或蝴蝶翅膀的有趣图案,整个世界都建立于简单元素之上,经由互动与组织,造就出高度复杂的整体。而在一切深奥结构与和谐之下的简洁,才是我们存在的基石,从天气、地震、太阳系以及至今已知最复杂系统——地球生命的起源,葛瑞本
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看成一个 班级 ,那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西藏是美术课代表:穿藏袍、骑牦牛、会画画。 青海是生活管理员:能送水、能拉面、能产矿。 云南是生物课代表:采菌子、养大象、种鲜花。 贵州是进步优等生:建大桥、算数据、产好茶。 四川是外柔内刚的同学:平时看起来懒懒的很好挼,但关键时候出地、出力、出技术。 重庆是表里如一的同学:不仅地质硬,气质也硬,像小钢钉扎根在四川盆地东南部。 湖南是上进坚毅的同学:把丘陵山包改造成 鱼米之乡 娱乐之都 。 翻开本书,尽览祖国大好河山,越看越爱国!
本系列图书包括三本:《美丽中国:从锦绣华南到云翔天边》《美丽中国:从神奇高原到风雪塞外》《美丽中国:从沃土中原到潮涌海岸》。分别由三条地理线索展开对中国之美的探寻之路,从丰饶的华南之地到多彩的云南之乡,从寒凛的青藏高原到塞外的黑土之地,从沃土到海岸,走近美,走近中国。纪录片用自己独有的镜头语言、叙述方式和审美追求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幅关于中国的恢弘画卷。图书作为纪录片的延伸产品,将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文字,平实的故事,淳朴的情感一一呈现在页面纸端。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少年中国地理》(全7册)是“这里是中国”系列作者星球研究所重磅新作!历时3年打磨,送给青少年的一套宝藏级中国地理全书!全套书共7册,28个篇章,136个知识专栏,分别以穿越6500万年、1万年、100年三大时间尺度,剖析华夏大地,讲述中国的山川地貌、东西南北以及大国工程等。《少年中国地理.北方大地》是该套装的第四本,穿越1万年看中国。北方大地是悠久厚重的,黄土高原、中原大地滋养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出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北方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开垦农田、建设工厂,在山海环抱中,孕育青岛这样的新兴城市。
这是一本华文教学辅助读物,中德文对照,供海外华裔青少年通过课堂学习或自学的方式了解中国地理常识,也可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使用。通过学习本书,初步了解、掌握中国地理知识,进而达到普及、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目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编排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
《环境的奥秘:地球发生了什么》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全面介绍地球环境现状、人类对地球造成的永久性破坏,同时又给出可行性解决方案的环境保护类科普书。书中以积极的态度,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弥补人类已造成的环境破坏,并对多个话题进行了清晰且充分的讨论。书中共分三大部分94个主题,将环境知识和*的科学数据以精美的图表呈现给读者,达到科学性与普及性的高度统一。 《环境的奥秘:地球发生了什么》由英国环境行业领导者托尼?朱尼珀博士撰写,英国皇室成员 环保控 查尔斯王子亲笔作序,并得到全球范围多位科学家、政府官员和文化领导者的指导,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的认可。本书内容权威、知识量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很好地普及环保知识,引发读者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反思。
《第四纪冰期及冰期天文说》是一本关于第四纪冰期的科普读物,内容涉及冰川、冰缘地貌,冰期记录、冰期中自然面貌、冰期中的生命世界和人类演化,冰期序列、冰期天文学说、冰期天文理论面临的挑战,目前全球变暖与未来预测,等等。*后附录地球历史上更早发生的冰期研究信息。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历史文化篇、专题文化篇和区域文化篇共三篇十九章。历史文化篇包括至第七章内容,着重从中国地理环境分析其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文化方面的联系;专题文化篇包括第八至第十一章内容,论述了中国语言、宗教、民俗和建筑文化;区域文化篇为中国各区域文化概述,包括第十二至第十九章内容,分别阐述了中国文化分区原则和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7大文化区概况。本书特色在于有历史文化部分、专题文化部分和区域文化部分。这与其他文化地理著作有不同之处。它表现了地理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区域的分布,表现了与地理环境有关联的那一部分文化,而不包括文化的所有方面。 本书可供地理、文化、历史、宗教、区域研究等有关科研、教学人员参考使用,亦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中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而张青松和董兆乾是中国南极考察的先行者。从他们1980年1月**次访问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算起,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历经40个年头,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南极考察回忆录》的前三章,作者以自己曾4次参加南极考察的亲身经历,记述了中国南极考察初创阶段的历程;后四章则根据已有资料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编撰,系统地介绍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质、自然资源和南大洋生态系统。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考察者的坚韧毅力和巨大付出,希望通过阅读《南极考察回忆录》,能为广大读者认识南极、了解南极考察提供一些帮助。
本系列图书包括三本:《美丽中国:从锦绣华南到云翔天边》《美丽中国:从神奇高原到风雪塞外》《美丽中国:从沃土中原到潮涌海岸》。分别由三条地理线索展开对中国之美的探寻之路,从丰饶的华南之地到多彩的云南之乡,从寒凛的青藏高原到塞外的黑土之地,从沃土到海岸,走近美,走近中国。纪录片用自己独有的镜头语言、叙述方式和审美追求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幅关于中国的恢弘画卷。图书作为纪录片的延伸产品,将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文字,平实的故事,淳朴的情感一一呈现在页面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