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 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 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是目前及今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书阐述了生活垃圾特性与焚烧历程,生活垃圾的焚烧工程技术、接收存储系统、锅炉类型与构造、焚烧过程,烟气与废水处理、噪声与恶臭防治、焚烧灰渣处理利用、热能利用与发电系统、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体系。《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卫生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以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寂静的春天》1962年首版。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森以女性特有的生动笔触,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使野生动物普遍遭受毁灭,从而给我们的环境造成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的故事。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被大规模推广使用。1958年,卡森决定就化学杀虫剂滥用问题专门写一本书。化学杀虫剂在商业巨头和权力集团的包装下显得安全无害,而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本书以寓言开头,描述一年四季风景怡人的小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由此引出了以DDT(又称DDT)为代表的化学农药对于水源、土壤、动植物甚至人类自身的严重危害。书中以发生在美国的具体事件为案例,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分析和揭示了化学杀虫剂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影响,既例举了人类
本书以财政-环境分权对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中介影响、晋升激励与环保关注度的调节影响为研究主线,系统探究了财政-环境分权对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水平的影响效应,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促进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从财政-环境分权的角度丰富了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对推动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环境保护与管理领域的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应用》(第二版)在介绍土壤污染的特点和修复原理、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的基础上,依次介绍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项目典型案例等内容,并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次修订增加了固化/稳定化技术、超声波修复技术、化学还原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项目典型案例以单独一章进行介绍,对环保企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环保企业使用、参考。
《塔里木盆地绿洲区地下水水质研究》包括塔里木盆地绿洲带地下水水质现状、和田河流域绿洲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塔里木盆地绿洲带地下水碘的来源与富集机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喀什三角洲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阿克苏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砷-氟赋存环境及共富集机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绿洲区地下水-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砷-硒迁移富集规律、塔里木盆地南缘高氟-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与处理技术。《塔里木盆地绿洲区地下水水质研究》可供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管理者及高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