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 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 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磷,这一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同生命之树的根基,滋养着全球的粮食生产,确保了数十亿人口的温饱无忧。然而,这份恩赐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环境暗流 过度使用磷已悄然将水体推向富营养化的边缘,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自然界的微妙平衡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国界的探索之旅。作者丹 伊根以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了磷元素从开采到生产,再到消费,直至其资源过度开采与滥用所带来环境影响的全过程,深入剖析了磷元素在现代农业、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复杂角色与深远影响。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磷元素的科普著作,更是一部反思人类发展模式的哲学之书;不仅是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宝贵参考资料,更是每一位关心地球未来、渴望了解我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是目前及今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书阐述了生活垃圾特性与焚烧历程,生活垃圾的焚烧工程技术、接收存储系统、锅炉类型与构造、焚烧过程,烟气与废水处理、噪声与恶臭防治、焚烧灰渣处理利用、热能利用与发电系统、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体系。《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卫生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以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是 中国世界遗产全记录丛书 之一。湿地,被称为 地球之肾 物种基因库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自然界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本书全面深入介绍了我国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64块湿地,并对其价值、特色予以详细阐释:有的湿地以自然风光、物种丰富取胜,有的以珍贵动植物闻名,有的是以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并存为特色。本书采用图文结合、深入浅出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了64块湿地的内涵、外延、价值、意义,是一本具有较高科学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通俗化的佳作。
《中国水利水电科普视听读丛书》是一套全面覆盖水利水电专业、集视听读于一体的立体化科普图书,共14分册。本分册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要节水、我国的节水工作、农业怎么节水、工业怎么节水、生活怎么节水、 变废为宝 的非常规水源利用、未来的节水技术。全书简明系统地讲述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和意义,并为读者精炼讲解了节水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以促进社会大众深入参与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中国水利水电科普视听读丛书)》可供社会大众、水利水电从业人员及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当我年轻时,有一本很棒的刊物叫《全球概览》,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至上宝典。它的创办人叫斯图尔特 布兰德,凭一己才华塑就了刊物。它就像纸上的Google,却又比Google早了35年。 这本被乔布斯盛赞的刊物《全球概览》曾在1970年代名满美国,总销量达2500万份,并赢得了国家图书奖。它的创办人斯图尔特 布兰德,还是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的提出者,还创办了 全球电子目录 ,好比Facebook;创办了WELL,相当于Twitter;积极宣扬黑客精神,呼吁信息免费和移民太空 他的种种壮举深刻影响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Amazon创始人杰夫 贝佐斯、Wiki创始人吉姆 威尔斯、Ted创始人克里斯 安德森、《失控》作者凯文 凯利等一代先锋人物,为后来的硅谷和整个美国科技界注入了原始的反叛精神。 如今,他又致力于气候变化、全球城市化和生命科技三个领域,《地球
浮动的海岸》是关于白令海峡——从俄罗斯到加拿大的北极陆地和海域——的综合性历史著作。自19世纪以来,人类在白令陆桥这片极北之地开启了一场 现代意识形态的试验。作者通过讲述白令陆桥动物和矿产资源的历史,揭示了一百五十多年来人类如何将这一偏远地区的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增长与 力量的过程。作为一部讲述人类开发与北极生态之间关系的开创性著作,《浮动的海岸》打破了以往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史叙事,而以一种新鲜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白令陆桥这一被忽视的景观。在本书中,德穆思根据自己与当地人一起生活的经历,并利用对当地人的采访资料及相关档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深刻而迷人的故事,揭示了人类的巨大需求与野心给这个资源有限的星球带来的且将继续带来的动态变化和无法预见的后果。与许多环境史学者一样,面对人类对地球系统所
本书首先分析了北京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植物滞留PM2.5的机理。根据北京市2009年绿化普查数据,选取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应用频率较高的60种植物,包括32种乔木、26种灌木、2种藤本,进行了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评价研究。同时对叶片表面颗粒物进行电镜观测,分析叶片表面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规律,进而评价北京市绿化现状对PM2.5消减能力。同时本书还真对不同绿地类型内典型植物配置群落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公园内绿地空气PM2.5浓度连续监测数据库。优化与构建了消减PM2.5能力较强的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主要论述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成因,并在重点阐述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管理等内容的基础上,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的分区为框架,概要介绍了各区域典型的生态建设模式;下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则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为主体,概述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及其管理的周期、任务、内容等,同时以生态环境建设设项目周期为主线,结合案例分章阐述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管理、资金管理、计划管理和施工调控、合同等理与监理、项目监测与后评价等内容。 本书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指定教材,也可作为农学门类环境生态类学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选修教材,同时还可作为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 乡村美景 环境治理 一村一品 家庭农场 乡风民风 乡土文化 六个主题。
本书分为四章:章主要介绍湿地教育中心这一形式在我国的 发展状况,包含了在我国创建湿地教育中心的原则和所具备的基础条 件;第二章主要介绍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目标,以及工作范围和工作领域;第三章选取了17位从事一线湿地教育工作的人物,记录了政府管理部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湿地教育,支持湿地保护发展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湿地保护进程中的点滴努力,以及我国近年来湿地保护的工作成效; 第四章主要以2022 爱鸟周 全国湿地自然笔记接力活动为例,为《湿地公约》 CEPA 计划提供中国湿地教育在公众传播领域的具体案例。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乡村美景”“环境治理”“一村一品”“家庭农场”“乡风民风”“乡土文化”六个主题。
本书力图全面呈现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生态思维对于我国发展模式转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纵横几千年;从创作理念来看,着重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严谨与通俗的有机统一;从写作风格来看,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理念与模式的重大变迁铺陈展开。概言之,本书着重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普及与提高、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较为圆满地实现了选题论证时确立的预定目标,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生态文明普及读本。全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案例丰富,具有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 乡村美景 环境治理 一村一品 家庭农场 乡风民风 乡土文化 六个主题。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蕾切尔卡森1962年完成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看做是20世纪*早也*有说服力的呼吁保护生态平衡,拯救地球的著作。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卡森在书中写道: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抖得厉害,飞不起来了。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森林和沼地 。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
《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基本是对郑柏峪环境保护活动、查干诺尔治理经过和科学观点的总结和阐述。 来自大城市的郑柏峪热爱草原和查干诺尔湖。他从对查干诺尔水源的探究中了解了浑善达克沙地和锡林郭勒草原。回到北京以后他依然对草原和查干诺尔湖爱恋,对日益恶化的草原十分忧虑。在机构改革后他提前退休,义无返顾的重回草原进行草原生态公益活动。 在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引起生态恶化以后,他和科学家一起探索治理办法。在找到成功的治理措施后,联络大企业进行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并成功治理了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 在查干诺尔治理中他遇到不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他收集资料,钻研学习,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