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路由技术(第2卷)(第2版)英文版》是有关Cisco外部路由协议和高级IP路由主题的quanwei指南,是Cisco路由与交换领域实属罕见的经典著作。《TCP/IP路由技术(第2卷)(第2版)英文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其可读性、广度和深度相较于上一版有了相当大的改进。《TCP/IP路由技术(第2卷)(第2版)英文版》主要分为11章,其内容包括域间路由概念、BGP简介、BGP和NLRI、BGP和路由策略、扩展BGP、多协议BGP、IP组播路由简介、协议无关组播、扩展IP组播路由、IPv4到IPv4的网络地址转换(NAT44)、IPv6到IPv4的网络地址转换(NAT64)等。为了方便读者深入掌握各章所学知识,《TCP/IP路由技术(第2卷)(第2版)英文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材料,涵盖了协议配置、故障检测和排除等方面。每章在结束时都提供大量的复习题、配置练习和排错练习,以加强读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Cisco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是CCNP企业认证ENSDWI 300-415考试科目的备考用书,也是使用Cisco 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技术部署下一代WAN的实用指南。 《Cisco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采用大量示例对Cisco SD-WAN的概念、组件、策略、运行机制、安全、应用场景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本书总计13章,分别介绍了Cisco软件定义广域网基本知识、Cisco SD-WAN的组件构成、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操作、上线与配置、Cisco SD-WAN策略基础知识、集中控制策略、集中数据策略、应用感知路由策略、本地策略、Cisco SD-WAN安全、Cisco SD-WAN Cloud onRamp的概念以及原理、Cisco SD-WAN的设计与迁移、Cisco SD-WAN控制器的私有化部署等内容。 《Cisco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特别适合备考CCNP企业认证的考生阅读,也适合网络设计/部署/运维领域的从业人员阅读。
IP视频监控百事通工具系列,由安防行业*资深、*富实证的网络团队执笔,将高深的网络理论通俗化为科普范本,使得复杂的网络知识不再是IP监控技术发展的障碍。本书结合若干小故事+真实问题,从监控业务应用者的视角,以单点监控、远程监控、连锁监控、行业监控、平安城市建设等典型组网案例为线索,按需求提出问题,再讲解基本原理,并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逐个剖析IP监控所涉及的相关原理和知识点。监控+网络一本就够,让你10天从入门到精通IP监控知识。
本书在介绍了宽带IP网络基本概念、TCP/IP协议的基础上,全面地讲述了宽带IP网络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局域网技术、宽带IP城域网、宽带IP网络的传输技术和接入技术、路由器技术和路由选择协议,另外还研究了宽带IP网络的安全问题。 全书共有8章:第l章概述,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第3章局域网技术,第4章宽带IP城域网,第5章宽带IP网络的传输技术,第6章宽带IP网络的接入技术,第7章路由器技术和路由选择协议,第8章宽带IP网络的安全。 本教材取材适宜、结构合理,并重于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且能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在教材编写方面,力争做到阐述准确、文字简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另外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及习题。 本
本书在介绍云计算的一些核心概念和云安全的基础知识上,重点讲述云数据的安全和云环境下隐私性的保护技术。同时结合不同厂商的云服务平台详细介绍IaaS、PaaS、SaaS三种云服务平台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提供的安全防护技术。随后结合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云服务风险的管理和评测方法。并对目前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云安全标准进行概述。本书可作为云计算行业从业人员、云服务提供商、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本书是TCP IP领域的经典之作!书中主要讲述TCP IP协议,不仅仅讲述RFC的标准协议,而且结合大量实例讲述了TCP IP协议族的定义原因,以及在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中的应用及工作方式,使读者可以轻松掌握TCP IP的知识。本书内容详尽,几乎每章都提供精选的习题,并提供了部分习题的答案。
本书对TCP/IP的解释清晰易懂,还有许多现成的联网解决方案。本书的作者包括两位TCP/IP专家和NIIT的专业人士,而NIIT是*培训公司。他们指引你一步一步地深入到TCP/IP这一网络和Internet至关重要的协议的细节中去,内容不但包括对OSI参考模型、网络拓扑等基础知识的介绍,还包括从体系结构、配置到应用和实现。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在设置或调整TCP/IP网络时所需要的,也是使TCP/IP应用发挥极限作用所需要的。 本书不但适合大专院校相关的在校生,而且适合网络工程师等高级网络管理人员。
Swift 2.0版本之后,Swift已经正式成为一门面向协议编程的语言,但无论是行业内的从业者还是行业外的初学者,对面向协议编程的概念都很陌生,因此本书的内容围绕"面向协议编程 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章是IDE以及Swift历史的简单介绍,第二章涵盖Swift的入门语法,第三章为Swift的进阶语法,涉及函数式编程思想、面向协议编程的基础理论以及Swift的内存优化,帮助读者建立面向协议编程的意识。第四章为iOS开发快速入门,帮助初学者了解iOS开发中的MVC模式以及一些常用操作,希望读者能通过实战环节快速消化Swift语法。*后一章重点介绍Swift面向协议编程的工程细节。
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解决了全球IPv4地址空间耗尽的问题,使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IPv4 向IPv6平滑过渡成为决定下一代互联网成功与否的关键。 《下一代互联网与IPv6过渡(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作者崔勇、吴建平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深入探讨了IPv4向IPv6过渡的各类技术方案,全面介绍IPv6过渡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重点讲述了国际首创的4over6隧道过渡技术。全书共分为10章,第 1章~第3章讲述IPv6及过渡基础知识;第4章和第5章阐述各类过渡技术,包括双栈、翻译和隧道技术,并分析不同过渡技术特点、性能和安全等优劣势;第6 章和第7章分别讲解主干网和接入网隧道技术,阐述了4over6隧道过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重要作用;第8 章和第9章分别讲述过渡技术关键问题和过渡应用场景;第10章讲述下一代互联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下一代
本书共有十三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远程网络投票协议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远程网络投票协议的分类和模型、国内外发展现状、安全属性及其实现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典型远程网络投票协议、基于符号模型手工方式分析与验证无收据性、应用PI演算、一阶定理证明器ProVerif、基于符号模型自动化分析与验证抗拒绝服务攻击性、无收据性和抗威胁性、概率进程演算、自动化安全协议证明器Crypto‐Verif、基于计算模型自动化分析和验证抗威胁性等。 本书可供从事安全协议、密码学、计算机、通信和数学等专业的科技人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BGP特性及应用。全书共分5部分12章,部分为理解高级BGP,其中第1章讲解了BGP的基本特性,并比较了BGP和IGP的特性。第2章回顾了BGP的路径属性,在此基础上讲解了BGP的路径选择算法;同时较为深入地介绍了BGP进程和内存使用、路由选择信息库以及IOS的交换特性。第3章主要阐述了BGP性能调整的内容,包括有关TCP协议的考虑、队列优化、BGP更新报文生成、性能调整的相互依赖性、BGP网络性能特性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详细阐述了BGP若干策略控制技巧,包括正则表达式、加强BGP策略的过滤列表、路由映射、策略列表、过滤处理的顺序等。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设计企业和服务提供商BGP网络,这两部分的第5章至第9章是本书的核心,详细分析了企业的和运营商的BGP网络设计,内容包括若干BGP架构及其相互比较、企业网络的Internet连接性、可扩展的iBGP设计和实施指
本书属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二五 规划教材,第1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本书全面介绍了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典型实用技术。全书共13章,内容涉及密码学基础、古典密码、密码学数学引论、对称密码体制、非对称密码体制、杂凑算法和消息认证、数字签名、密钥管理、序列密码、密码学的新进展、中国商用密码算法标准和密码学应用与实践。突出的特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深入浅出地分析复杂的密码算法原理,详解中国商用密码算法标准,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密码学的典型应用,重点培养学习者的密码学工程实践技能。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密码学、应用数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网络和通信信息安全相关领域应用和设计
李少谦、陈劼、段景山、谭雪松、刘军等编著的《认知无线网络组网协议与应用》共5章,主要介绍了认知无线网络组网及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认知无线网络协议栈、混合式组网及同步技术、认知媒介接入控制协议设计、认知路由协议设计以及典型实验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本书立足当前认知无线网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兼顾了认知无线网络的理论原理和关键技术,从协议栈、混合式组网及同步、认知媒介接入控制协议、认知路由协议与典型实验验证系统等几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网络的组网及应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探讨。 本书既可作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系统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在当今的互联网络世界中,TCP/IP协议已经成为计算机通信的标准。本书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在现代网络中管理TCP/IP并且指导其运行的所有常见模型、协议、服务和标准。全书主要介绍了TCP/IP基础、ISO/OSI和TCP/IP模型、链路层协议模型、网络层和IP协议、ICMP协议、DHCP协议、传输层的TCP和UDP协议、域名系统DNS、IP组播知识、IPv6协议、管理TCP环境、NetBIOS和WINS知识,后介绍了网络接口的知识。本书各章都提供了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以巩固每章中介绍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和网络通信专业的教程,也可供自学读者使用。
《网络移动信息服务方法》主要介绍网络移动信息服务方法,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网络移动信息服务是其建设成果*直观的信息技术层面的体现。《网络移动信息服务方法》从横纵两个方向来剖析其方法技术:从纵向上探讨了分层次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技术;从横向上给出了多种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技术。首先介绍网络移动信息服务的概念及当前发展;然后详细介绍链路层的邻居节点发现技术、网络层的路由与均衡接入技术、应用层的社区结构发掘技术,给出统一的网络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后基于此平台,分别面向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移动支付三大应用场景,介绍相关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其中的关键信息服务技术,如轨迹分析技术、位置推荐技术及移动端的行为认证技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当前网络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
为了确保读者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书的前几章回顾了OSI模型、以太网和令牌环网。接着详细回顾了TCP/IP和IPX/SPX协议/标准,重点介绍了TCP/IP寻址技术。然后分析了交换机和网桥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网络性能和安全。 在对LAN如何工作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你就为把它们与路由器和其他WAN设备连接在一起做好了准备。因此,本书转而开始介绍WAN技术,其中包括T载波和E载波系统、ISDN、X.25、帧中继、ATM、路由器和路由协议。本书后介绍了WAN安全、语音通信(包括VOIP)和无线技术。 为了巩固所学的资料,每章都包含有复习题。除了在Windows机器上配置协议并回顾场景以外,本书在有关Cisco交换机和Cisco路由器的章节还提供了有关WAN技术的动手练习。
本书首先阐述了为什么要发展和部署IPv6,然后详细介绍了IPv6的内容,以及IPv4与IPv6互通的技术。本书还详细描述了如何评估IPv6准备情况,如何进行IPv6地址规划,如何进行IPv6安全规划和管理规划,如何部署和管理IPv6网络,如何管理IPv4/IPv6网络等相关的策略和技术。后,本书对IPv6和因特网进行了展望。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与数据管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及数据管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点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簇策略、路由算法及节点数据管理技术。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作者近年来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文献。 全书分为三部分,共9章:部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即第1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体系结构、特点、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等;第二部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包括第2章~第6章,介绍基于PSO的两层分簇路由协议、基于PSO的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分布式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和基于参数优化的分簇算法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研究,包括第7章~第9章,介绍基于感知数据综合支持度的节点分
本书从使用者的角度,通过大量而详尽的图解,系统地介绍了Internet协议概念与实践,内容包括:以太网介绍、PPP、Internet Protocol(IP)、IP地址、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ICMP、IP路由、静态与动态路由、UDP、TCP、DHCP、DNS、HTTP、SMTP、POP3、Telnet、FTP、网络监视器的安装与使用以及Windows2000的TCP/IP设置等。 本书内容介面、叙述清晰,讲解透彻,通俗易懂,实例简洁明了,图例丰富,适合各层次的网络管理人员和广大电脑爱好者。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路由协议负责将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逐跳转发至汇聚节点,其性能至关重要。传感器节点依靠电池供电,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十分有限,资源的局限性给路由协议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路由协议。本书分为10章。第1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知识;第2章介绍当前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第3章介绍非均匀密度的节点部署方案与分簇路由协议;第4章介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QoS路由协议;第5章介绍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播路由协议;第6章介绍基于小世界特性的异构传感器网络优化路由算法;第7章介绍传感器网络中自适应汇聚路由算法;第8章介绍基于动态规划的传感器网络路径选择算法;第9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第10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 网际协议 ) 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个协议族 , 几乎所有的网络操作系统都提供对 TCP/IP 的支持, TCP/IP 已经是 Internet 的标准协议。 本书是介绍 TCP/IP 协议族的经典图书的*版本。全书含有 7 大部分共 30 章和 7 个附录:第1部分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底层技术;第2部分介绍网络层协议;第3部分介绍传输层协议;第4部分介绍应用层协议;第5部分介绍下一代协议,即 IPv6 协议;第6部分介绍网络安全问题;第7部分给出了 7 个附录。 每章的后都有实践安排,其中的第1部分是习题,第2部分是研究活动,要求学生或读者查找课外的阅读资料。 本书可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对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修改采用IETF RFC 3588:2003{Diameter基础协议》。本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按照汉语习惯对一些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 ——根据GB/T l系列的要求,增加了第l章、第2章和第3章,其中3.1的术语和定义均来自IETF RFC3588的1.3; ——本标准的4.3.1、4.3.2、4.3.3、4.3.4、4.3.5、4.5和4.6分别等同于IETF RFC3588的2.4、2.5、2.8、2.6、2.7、2.2和2.3; ——本标准的4.4从技术内容上与IETF RFC 3588的2.1保持一致; ——本标准的5.1和5.2分别等同于IETF RFC 3588的第3章和第4章; ——本标准的第6章等同于IETF RFC 3588的第5章; ——本标准的7.1、7.2和7.3分别等同于IETF RFC 3588的第6章、第7章、第8章; ——本标准
《路由协议与交换技术》介绍了主要的路由协议和交换技术,包括cdp、rip、ospf、eigrp、bgp、ppp、帧中继、nat、acl、stp、mstp、hsrp和vrrp等,并详细介绍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三层交换技术、ip路由原理、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路由重分布等基本原理和技术。 本书以园区网作为应用重点,提供了大量的、能在思科模拟器cisco packet tracer5.3上实现的网络配置案例,给出了网络拓扑结构、实验目的和要求、主要配置步骤、知识点验证说明和网络功能效果检测等。 本书集理论知识与实例配置于一体,可作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材,也可作为网络专业从业人员的自学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