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实战,讲解*的ArcGIS10桌面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从地理数据的显示、编辑、查询和管理的角度介绍了桌面的应用,并介绍扩展模块及综合实战案例。全书穿插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是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应用技巧的总结。本书附带1张DVD光盘,内容为本书配套多媒体教学视频及其他资料。 本书共27章,分6篇。第1篇认识ArcGIS地理新系统平台,以实例开始ArcGIS之旅。第2篇介绍如何创建地图、管理图层、数据的符号化,如何用文字和图表的方式对地图进行信息丰富并打印地图,如何使用符号和样式。第3篇介绍图形编辑工具、数据编辑基础、数据属性、地理数据库属性的编辑方法及拓扑知识。第4篇介绍数据表、图表、报表的相关内容,以及地图的查询方式、栅格数据的操作方法及ArcCatalog使用基础。第5篇介绍地理处理、三维分析、地统计、高级智
本教程面向大多数GIS专业及其相关专业读者群体,突出“开源”和“应用分析”特色,以具体案例形式,介绍QGIS软件的基本数据操作和空间分析功能,包括QGIS数据加载、浏览、专题地图制作、打印输出;QGIS空间配准、栅格矢量化、实体生成、GPS连接等数据采集和编辑操作;QGIS空间缓冲区和泰森多边形分析;QGIS热力图表达和核密度分析;“PostGIS+QGIS”关系数据库建库及空间SQL分析;PostGIS空间网络拓扑处理与可达性分析;PostGIS综合空间分析应用。
本书从应用开发角度,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Python语言在开源GIS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使得开源GIS得到应用,并进一步推广开源GIS的理念与技术。本书主要以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地图制图为主线。在选择内容时,本书以目前最为经典、常用的类库为主,目的是给初学者系统地讲解基本的概念。书中用到一些数据,并有代码,这些资源都可以从网站上下载,并且网站上的内容也会有相应的更新。书中代码经过了测试,可以在Linux操作系统中运行,大部分也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
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ArcGIS10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由作者根据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向不同院系本科生、研究生及参加夏令营的高中生教授GIS课程的经验汇编而成。书中详细讲述了关于GIS的各种操作,不仅可以使读者掌握*基本的ArcGIS操作,还可以帮助读者熟练运用多种不同的空间分析方法。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 地图使用与绘制 对于每位初学者来说都非常关键,涵盖了有关地图的*基本的操作。第二部分 空间数据处理 引导读者从互联网上通过政府的网站下载空间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备在GIS中使用,包含了关于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大量专业技术。第三部分 空间数据分析 阐述了GIS的作用远远不仅是制图,详细介绍了利用ArcGIS中丰富的分析工具来进行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书中三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独立的,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
近年来,随着面向对象的GIS技术以及网络GIS、组件GIS、OpenGIS等新技术的出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方法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本书是作者在系统总结已有GIS学科的基本理论、实践与成果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在国内外从事有关GIS教学的经验撰写完成。书中从历史发展、数据基础、系统构建、应用前景等方面较为系统的阐述了GIS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是作者在版的基础上,搜集了很多**资料并整理而成的。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发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GPS卫星导航定位的实用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GLONASS系统、GALILEO系统、DORIS系统、PRARE系统、EGNOS系统、WAAS系统、GDGPS系统、GPS航天飞机测图系统和地球同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特点与应用,对卫星激光测距在GPS导航定位中的作用与影响也做了综述。
本书共分8章,系统论述了WebGIS开发的技术与项目实践。其中第1~3章为Web基础知识篇,第1章内容主要介绍Web开发的基础知识,包括Web应用的发展历程及组成部分,帮助读者建立对Web应用开发的基本认识; 第2章讲解Web前端开发的相关技术,包括布局技术和脚本技术,通过完成一个用户管理登录界面的简单案例演示了如何使用前台相关技术实现基本界面元素的实现; 第3章介绍JavaWeb后台开发相关内容,包括基本开发环境的搭建以及SSH框架的基本使用。第4~6章为WebGIS开发技术篇,第4章介绍WebGIS的相关概念及实现技术; 第5章介绍ArcGIS for Server网络地图应用开发; 第6章介绍OpenGIS及OpenGIS平台的搭建,通过一些简短的示例代码来让读者快速入门。第7~8章为WebGIS项目实战篇,第7章介绍电力管线WebGIS系统项目开发; 第8章介绍交通领域WebGIS系统项目开发。本书适用于政府与企业相
本书是高等学“十一五”*规划教材,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方法。全书共分13章,重点介绍了空间数据结构、GIS的地理数学基础、数据输入、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管理、数学空间的几何对象、空间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空间数据挖掘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GIS的输出与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标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等。 该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软件工程、测绘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国土管理,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研究和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WebGIS是一种B/S架构的“特殊”Web应用程序,从基本的HTTP请求响应模型到热门的SOAP、REST服务、JSON和GeoRss等术语,GIS服务器的发展一直紧跟主流Web技术的脚步。 WebGIS开发人员很多时候都在编写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客户端程序,在相当多的GIS商业软件中,这一客户端已经进行了严密的包装,以至于学习者很难了解其本质。而本书以WebGIS本质为切入点,从HTTP请求响应模型出发,将两个任务——开发一个ArcIMS客户端API和介绍瓦片式GIS原理及实现作为主线,详细介绍了ArcIMS服务器及其交互语言ArcXML、JavaScript、VML、SVG、OGC和瓦片式GIS的知识,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代码,不但“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于有一定GIS开发基础的,希望掌握WebGIS设计和开发的中高级程序员阅读。
本书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GI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多年从事GIS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以及主讲南京大学国家精品课程“GIS设计”的教学经验,结合GIS学科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成果编写而成的.书中详细论述了GIS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内容、技术方法、组织实施过程及相关规范与标准,并系统介绍了GIS设计与实现的各个阶段,即GIS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与评价、系统维护等的方法、步骤、工具以及GIS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此外,还对GIS空间数据库、地理模型库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后以建设完成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例,阐述了GIS设计与实现各阶段的方法和内容.
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在国际上已成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发展快的新兴信息产业之一,为人们提供及时、丰富、便捷的地理信息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并逐渐形成一门多技术集成的交叉学科。本书全面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模式、技术体系、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实时动态空间定位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等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重点讨论了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地理空间数据更新与管理、多源地理数据集成与融合,以及多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编译,探讨了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功能,论述了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结构框架、移动位置监控平台和移动终端的硬件及其功能特点,后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是根据作者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积累和在地理国情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所撰写的,系统阐述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论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分为10章,分别介绍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基本内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组织与管理,地理国情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地理国情监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发布与可视化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应用等内容。
QGIS作为广泛使用的开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集成了地理信息领域许多的思想和技术。本书通过丰富的软件使用示例,由浅入深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这些思想和技术的途径。本书主要内容涉及QGIS的基本使用、GDAL工具、GRASSGIS模块、SAGAGIS模块、Orfeo工具箱、LizMap在线地图发布和GeoHealth健康应用插件等。读者也可在本书提供的网站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
本书尽量全面地叙述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电路芯片的原理、结构、应用、设计方法和流程。第1章讲述有关技术背景和发展历程、CMOS图像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第2章讲述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电路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技术指标,简述CMOS工艺技术和VLSI设计方法和流程。第3章描述有源像素传感器APS。第4章讲述CMOS图像传感器的像素阵列结构和原理,以及阵列的各种曝光操作模式。第5、6两章讲述像素阵列的读出、曝光控制、图像信号的高速模数转换和图像数据传输的子系统方案和电路原理。第7章讲述CMOS图像传感器版图设计的一些特点,以及一个全芯片版图布局案例。结束语叙述图像传感器芯片的超大规模集成及其发展前景。
袁林旺、闾国年、俞肇元等所著的《基于几何代数的多维统一GIS——理论算法应用》针对现有GIS体系向三维GIS以及时空GIS转变时,所面临的维度扩充困难、对象表达与计算分离、多维运算不统一以及时空维度不融合等问题,引入具有多维统一和坐标无关特性的几何代数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基于几何代数的多维统一GIS创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GIS数据模型、多维统一索引方法以及典型GIS分析算法,并以三维城市、全球海面变化以及南极海一地一冰耦合系统演化等为例进行了初步应用示范。本书研究表明,基于几何代数理论可建立多维统一的地理时空描述框架,突破基于欧氏几何的传统GIS在支撑复杂地理对象表达、多维空间关系计算和地学分析上的局限性,进而促进以多维(时空)统一为特征的GIS的发展。《基于几何代数的多维统一GIS——理论算法
本书结合ArcGIS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在介绍ArcGIS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如何针对具体应用创建应用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本书介绍的应用方法强调灵活性和思路的拓展,通过对ArcGIS提供的基本模块及方法的巧妙组合,进行个性化的应用设计,以实现复杂的研究任务。本书分为基础应用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基础应用篇介绍ArcGIS的常用方法,实践篇介绍应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组合实现环境地质学应用。为便于理解本书内容,两部分内容均配有原理介绍和详细操作步骤。
本书主要提出云模型、数据场、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等新技术,构建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研究空间数据挖掘的数据源,导出空间观测数据清理的“李德仁法”,研究基于空间统计学的图像数据挖掘,提出“数据场一云”聚类、基于数据场的模糊综合聚类和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聚类知识挖掘算法,研究基于归纳学习的空间数据挖掘、基于概念格的遥感图像数据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挖掘,结合滑坡监测、银行经营收益分析及选址评价、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土地资源评价、火车运行安全检测等实例系统研究空间数据挖掘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GISDBMiner和RSImageMiner。 本书可供空间数据挖掘、计算机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IS、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空间资源规划、土地
本书提出了广义RDSS概念和应用前景。全书共6章。第1章阐述广义RDSS概念。由于四大全球系统在传统RNSS领域的竞争和不足,提出了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要,需以新的导航理论、应用方法服务于用户,这就是广义RDSS产生的背景。其基本概念是通过一颗有双向往返测距功能的转发式RDSS卫星,由控制中心(MCC)完成经卫星至用户往返距离和的测量,用户完成对该卫星与其他任意两颗导航卫星的伪距差测量,通过McC计算处理,即可完成用户的位置确定,也完成了用户向MCC的位置报告。在地球静止轨道(GEO)上适当布设两颗RDSS转发式卫星,就能完成全球陆地上、海上70%覆盖区的个人位置服务及近地卫星85%覆盖区的位置服务。第2章系统地阐述广义RDSS理论。详细分析了RDSS与RNSS的定位原理、相互关系及其特色,并对无线电定位体系的发展作了预测。第3章介绍了CRDSS系统的设计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关注日益升温,三维应用系统的使用需求也逐渐由简单的观看向更多的GIS应用看齐,GIS应用开发者和使用者开始寻求三维GIS应用开发解决方案。本书以零基础讲解为宗旨,用实例引导读者深入学习,采取“基础知识一常用功能开发一案例解析与综述”的讲解模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SuperMapGIS系列软件开发各种应用类型的三维GIS项目的技能。 本书共18章,主题包括二三维一体化基础知识、三维数据准备、三维场景构建、三维基础功能开发、三维高级功能开发、三维场景网络发布、三维应用案例以及三维GIS展望等。 本书主要面向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师生,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实习教材,也可作为二次开发商及其开发人员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快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书对内陆水体水色遥感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并结合多年对太湖研究区的地面遥感实验,详细介绍了水体固有的光学特性参数和表观光学特性参数的实验观测方法,分析了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及其有关参数的参数化方法,探讨了湖泊水色遥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水体组分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交叉影响,以及水体底质、天空云量、风速、太阳高度角等对水面遥感反射率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介绍了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浓度、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遥感反演技术流程和模型构建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水环境遥感、生态环境遥感等工作的广大科研工作者阅读,也适合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阅读。
本书是《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的配套实验教材。全书共15个实验,内容涉及空间位置特征分析、空间拓扑关系分析、空间变异特征分析、数字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并行计算等,侧重空间对象量算、空间关系查询、选址分析、追踪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插值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GIS与专业模型集成等多种GIS空间分析方法。全书由浅入深引导读者掌握GIS空间分析方法与GIS桌面软件操作。同时,本书各章内容又保持相对独立,读者可视情况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