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三联书店经典的 插图珍藏本 之一种,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读者的阅读兴趣,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图文并茂,讲述全面,翔实、准确、深入浅出。本书全四色印刷,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优秀读本。
本书是 中国建筑之父 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shoubu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巨著。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测绘,收集、辨别、整理建筑资料,梳理从上古至清末民初的中国建筑传承发展脉络、剖析各时期建筑的形制特征、对比他时他民族与今之异同等,最终完成本书编写,从而奠定中国建筑学由蒙昧进入现代学科的基石。
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由美国建筑师、学者约翰 罗贝尔编写,全书以散文笔法阐述了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 本书分为三部分,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话 从多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哲学味道和诗意; 建筑即精神 为作者对康代表的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并附有建筑照片和图纸; 路易斯 康的建筑 介绍了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体现,简洁直观,磅礴大气,神秘悠远。
《中国建筑史》是di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从上古到清末民初分期阐明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对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各民族与中国情况之异同,都有述及。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五十年代初作为讲义,出版了若干油印本,限于条件,没有印插图。本次出版即以油印本为底本,参考后续出版的各本修订了部分笔误,并增补了书中提及的相关图片,以期最大限度呈现梁先生本意。
本书是一本介绍古建筑室内装修的综合性图书。章主要概述了古建筑室内装修与家具陈设;第二章介绍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吊顶等室内建筑构件;第三章介绍了桌、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具;第四章以中国五大名窑为例,简述了古建筑室内的陶瓷陈设;第五章展示了适合装饰在中堂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第六章介绍了各种金属、玉制、木雕摆件;第七章对居室、书房、茶室等房间的装修和家具陈设进行了介绍。 本书不仅讲述了古建筑的室内设计理论,还分别阐述了古建筑室内的功能分区使用,家具的布置原则和方法,是专业设计人员的实用参考之书,也适合古建筑爱好者阅读。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典主义和洛可可是怎么双双出现在法国的,近代*建筑是否只是座温室,20世纪初欧洲建筑圈儿到底有多乱,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 ,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本书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下分 基础、台基与地面 的构造,古建筑中分 墙体、木构架、斗栱 的构造,古建筑上分 屋顶 的构造以及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彩画等知识。全书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与完善,增补了综合实训内容,以便将构造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补了古建筑地杖分层做法表、古建筑各类彩画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以供读者查用。与*版相比,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用性进一步加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和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史论结合,辅以众多经典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 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由方拥、杨昌鸣撰文的《泉州开元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大的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的寺名来历、历史、布局、建筑风格及演变发展、寺院建筑整体的定型、寺院中的镇国塔、仁寿塔、寺院的紫云大殿、甘露戒坛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城堡的兴亡:从战争到和平》一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代表性的城堡为对象,围绕城堡设计特点、建筑风格、防御和民用功能、建造过程、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象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展开叙述,抽丝剥茧,语言诙谐,融历史、军事、建筑、生活于一炉,从简易到复杂,从渺小到巍峨,从以战略性能为主到以宴请享乐为主,展现了中世纪由城堡串起来的一幅幅图景。伴随着诺曼征服者的铮铮铁蹄声和彰显宏图霸业的统治者,城堡摇身一变,成为一扫战火阴霾后静静屹立于山间粼粼波光之上的名利之境。读者透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和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古堡主题的图画、摄影作品,能一窥如繁星般散布在欧洲各地的,无声诉说着本国曾经的命运起伏的宏伟古堡。
《社区营造》(理想空间91辑)力邀学界、业界知名学者、一线实践者参与,以对谈形式试图厘清社区营造的概念,系统地梳理汇总国内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最新理论和社会实践案例,围绕国内近年来鲜活的社区参与实验展开,以期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提供崭新的视角,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有一定的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指引。所有案例均为一线实践专业人士的第一手资料,配有一定的活动组织和策划方案。本书对象为空间及社区治理专业实践者、城乡规划、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与学生,以及土地空间开发运营的企业从业者,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公务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