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 文丘里 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 少就是多 ,文丘里却认为 多并不是少 。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本书是该套教材上册,*章首先对中国建筑发展进行了概述,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结构工程师罗玛 阿格拉瓦尔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宽和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某些地区又如何驯服大自然中宝贵又难以捉摸的水资源。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罗玛不逃避失败的案例,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她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书中还收录了罗玛的手绘说明图。
名城保护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以往单点文物保护的情况,开启了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新局面。不少城市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名城保护制度的理解偏差,部分城市保护制度效果并不乐观。以往对于名城保护的研究,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较少从制度层面研究名城保护。笔者基于这些年参与名城保护立法、制度建设工作的积累,对名城保护制度和案例进行了梳理研究,试图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去探寻和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理念。
本书为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吴焕加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讲授外国现代建筑史,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科技发展、建筑大师、社会思潮、历史大势,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并独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更显丰富多彩。
《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一书将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过程并行讲授,按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主要内容为:早期城市,自史前时期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帝国城市,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衰落;商业城市,10 15世纪中国宋元时期和西方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古典主义城市,13 18世纪中国明清城市和文艺复兴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城市;近代城市,西方工业城市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现代主义城市,西方对现代城市问题的探索。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史研究等的相关工作
本书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 (1912—1949 年 ) 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 27 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和作品。此外,还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建筑师职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民国条件下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真实工作状况和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在近代科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制度间的碰撞下,建筑师如何将主观能动性和被动适应性结合起来应对时代条件和要求,以期对同样面临转型的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有所启迪。作为时代精英,这些建筑师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成果亦可一窥民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本书聚焦l949年以来的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相关社会、历史问题。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潘谷西主编的《中国建筑史(第7版)》分中国古代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现代中国建筑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对发展概况进行综述外,重点对城市建设与各类型的建筑作了分章论述。其中古代建筑部分所占分量较重,内容较系统
本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包括20讲,主要讲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及近代建筑,外国各历史阶段 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本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内容精练,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室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参考书或阅读资料。
......
梁俊强主编的《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报告——区域节能(2018年)》分上下两篇,共8章。上篇是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进展,第1章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第2章对我国“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进行了解读,分析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介绍了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与实施方案,以及“十三五”以来的工作进展;第3章对我国建筑总量与能耗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不同经济区、气候区的能耗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下篇是区域节能的发展情况,第4章介绍了区域节能的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渊源与发展,总结了区域节能的典型应用技术;第5章介绍了区域节能的主体责任,以及在试点示范、强制推广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做
本书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部分,第*部分讲述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涉及中国传统建筑概述、中国传统行政建筑、中国传统防御建筑、中国传统祭祀建筑、中国传统陵墓建筑、中国传统宗教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其他传统建筑等九章内容。将典籍考据与建筑实例相结合,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第二部分讲述外国建筑历史,包括原始时期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古代希腊建筑、古代罗马建筑、中世纪欧洲建筑、15-18世纪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东方建筑、近代欧洲建筑、现代与后现代建筑等,共十五章内容。此外,本书还进行了“互联网 ”升级,补充了二维码教学素材,并调整内容结构使之 适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