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 (1912—1949 年 ) 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 27 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和作品。此外,还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建筑师职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民国条件下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真实工作状况和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在近代科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制度间的碰撞下,建筑师如何将主观能动性和被动适应性结合起来应对时代条件和要求,以期对同样面临转型的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有所启迪。作为时代精英,这些建筑师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成果亦可一窥民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名城保护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以往单点文物保护的情况,开启了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新局面。不少城市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名城保护制度的理解偏差,部分城市保护制度效果并不乐观。以往对于名城保护的研究,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较少从制度层面研究名城保护。笔者基于这些年参与名城保护立法、制度建设工作的积累,对名城保护制度和案例进行了梳理研究,试图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去探寻和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理念。
吴焕加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讲授外国现代建筑史,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科技发展、建筑大师、社会思潮、历史大势,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并独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更显丰富多彩。
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
本书为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文综合建筑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123处汉地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所体现出的营建工艺及形态演变规律进行了缜密研究。一方面对其进行分区与分期比较,归纳其建筑文化特征,以深入发掘该穹窿类型所反映的墓葬文化内涵,并揭示其与六朝宏观历史演变背景的相关性;一方面将其营建工艺、形态特征与中亚、西亚相似工艺传统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一工艺传统对中国墓葬文化的适应性,同样在宏观历史、地理背景下解答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在古代中国如何起源与消失的问题。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全书分上下篇两部分,上篇讲中国建筑历史,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概述、传统行政建筑、传统防御建筑、传统祭祀建筑、传统陵墓建筑、传统宗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其他传统建筑。 下篇讲外国建筑历史,包括外国原始时期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古代希腊建筑、古代罗马建筑、中世纪欧洲建筑、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东方建筑、近代欧洲建筑、现代与后现代建筑。本书写作将典籍考据与建筑实例相结合,注重社会文化视角,突出重点线索,从艺术、技术、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代表性建筑风格流派、建筑师和建筑作品。 本书涵盖古今中外各个门类建筑的发展历史,内容丰富,层次明晰,考证严谨,图文并茂,可作为高等院校环
本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包括20讲,主要讲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及近代建筑,外国各历史阶段 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本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内容精练,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室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参考书或阅读资料。
《中外建筑史》2篇14章,主要包括:中国建筑史、 先秦时期的建筑、 秦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唐至五代时期的建筑、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外国建筑史、 欧洲中世纪之前的建筑 、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欧洲15-18世纪的建筑、18-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欧美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20世纪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欧美之外其它 的古代建筑艺术。本书是一本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等多个专业的教材,也是一本简明的中外建筑历史的读物,强调简明扼要,背景清晰,特征明确,案例突出,力图做到历史感与可读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尽量使读者既能了解中外建筑发展
本书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部分,第*部分讲述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涉及中国传统建筑概述、中国传统行政建筑、中国传统防御建筑、中国传统祭祀建筑、中国传统陵墓建筑、中国传统宗教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其他传统建筑等九章内容。将典籍考据与建筑实例相结合,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第二部分讲述外国建筑历史,包括原始时期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古代希腊建筑、古代罗马建筑、中世纪欧洲建筑、15-18世纪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东方建筑、近代欧洲建筑、现代与后现代建筑等,共十五章内容。此外,本书还进行了“互联网 ”升级,补充了二维码教学素材,并调整内容结构使之 适合教学。
本书是在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考试教材《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第四版)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考试大纲由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这次修订,增加了相关法规及标准,明确了工程监理的定位和法律责任;大幅缩减、删除了原理性阐述,特别强化了工程监理实际操作内容;调整了章节结构,在强化工程监理实践的同时兼顾了相关服务。 本书除作为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考 书之外,还可作为工程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政府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及大专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参考书。
从原始的洞穴棚屋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庇护所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但是不管建筑如何变迁,依旧有一些东西是人类不能忘却的,古老的语言不意味着它们都已过时,相反,在建筑里,某些规则因循了千百年,至今依然奏效。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从2015年开始,每年编制一本反映上一年度中国建设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报告。本书即为中国建设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的2017年度版。主要章节为:章2016年建设类专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第2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是广东人民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罗瑜斌著的《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系统考察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近三十多年来的保护历程,探讨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保护制度、保护规划以及文化旅游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深层原因。在借鉴西方历史村镇保护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域文化特征,提出有利于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对策。 本书适用于历史城镇规划师、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学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建筑学、文化学、地理学等专业师生。
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城市建设的重点由向外扩张转向内部 新,由量的拓展转向质的提升,街区在“城市—街区—要素”的互动中处于重要的中间层级,研究其活力营建对于城市的有机、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街区 新重构和活力营建中,针对实体要素的操作受到多方面制约与挑战:理论支撑的系统性、国情地域的特异性、涉及问题的复杂性、操作的可行性。从外部空间切入街区的 新重构和活力营建,以科学分析引导精准化操作具有多重优势,可由点及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学习。
赵国斌、赵志君主编的《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主体分为三大部分: 一为基础理论、二为临摹图片、三为实例应用。 阶段即基础理论阶段,是为了让初学者对手绘效果图有基本的了解,从宏观上认识手绘效果图。 第二阶段为临摹阶段,多为一些透视知识和基础表现技法的学习。如: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各种材质的表现等,以临摹为主。学生临摹时应注意体会临摹的三个步骤。 1.读画:对本书中精选的范画及用笔方法,在临摹前要多读、多看、多揣摩。通过“读”去了解原画的特点,做到领悟于心,提高眼力。 2.摹画:仔细体味每一笔的运笔,领悟其中的法度和技巧,但不可看一笔画一笔,要把握空间的整体紧凑性。 3.背临:将临摹的样本熟练掌握后,就可以背临,背临时要做到少而精,对画的形、神要把握准确。 第三阶段为应用阶段,
龙燕、唐茜、郭婷婷、易丽玲编著的《商业空间设计》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力图通过多维的视角,以建筑学、美学,经营管理学、消费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对商业空间设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叙述与展示。 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 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商品的营销、品牌形象的树立,不能只靠商品本身, 需要购物环境的烘托。个性化的商业环境设计已然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因此,作为商业环境的设计者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