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shoubu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巨著。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测绘,收集、辨别、整理建筑资料,梳理从上古至清末民初的中国建筑传承发展脉络、剖析各时期建筑的形制特征、对比他时他民族与今之异同等,最终完成本书编写,从而奠定中国建筑学由蒙昧进入现代学科的基石。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城堡的兴亡:从战争到和平》一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代表性的城堡为对象,围绕城堡设计特点、建筑风格、防御和民用功能、建造过程、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象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展开叙述,抽丝剥茧,语言诙谐,融历史、军事、建筑、生活于一炉,从简易到复杂,从渺小到巍峨,从以战略性能为主到以宴请享乐为主,展现了中世纪由城堡串起来的一幅幅图景。伴随着诺曼征服者的铮铮铁蹄声和彰显宏图霸业的统治者,城堡摇身一变,成为一扫战火阴霾后静静屹立于山间粼粼波光之上的名利之境。读者透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和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古堡主题的图画、摄影作品,能一窥如繁星般散布在欧洲各地的,无声诉说着本国曾经的命运起伏的宏伟古堡。
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作出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 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要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巴黎圣母院、沙特尔教堂、斯特拉斯堡教堂等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人们常常为其宏大、精良和古老而心醉神迷,为成就诸多辉煌建筑的中世纪工匠、建筑师的艺术杰作而赞叹,大教堂其宏伟的外观、壮丽的穹顶、华美的彩绘玻璃窗、经典的壁画和雕塑、精心编码的象征符号、高超的建造技术、复杂精密的机械装置等无不体现了教堂建筑结构的演变。《神圣建筑的艺术》一书作者阿兰 埃尔兰德-布兰登堡是中世纪建筑史和艺术史权威,在本书中,他以精炼的篇幅和生动感性的文字,辅以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的建筑图、绘画作品与档案资料,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欧洲经典教堂建筑,层层剥开这些千年古迹,由表及里、细致入微地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读者从建筑形态、建筑构造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代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 本书是该套教材下册,承接上册,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隋唐五代建筑、宋代建筑 兼及辽金西夏等、元代建筑、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一书是文艺复兴历史研究贝特朗 热斯塔兹具有代表性的通识读物,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建筑艺术复兴的精髓,作者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多个角度,对于柱式、穹顶、拱门、圆盖等基本建筑概念做了简明清晰的解释,对于对称、比例、规则布局、建筑模式等建筑美学层面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还对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做了补充性的说明。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本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阐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建筑师这个职业的重大意义 社会地位的巨大跃升,从一位工匠上升为艺术家 并且给予了文艺复兴时代对建筑史发展影响深远的几位建筑大师以极大的关注,深刻体会一代代建筑大师的天才、智慧、勇气和毅力。 阐释了建筑艺术的复兴之父布鲁内莱斯基的创举
《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是一本描绘介绍中国建筑的画谱手稿,完成于十八世纪,作者是姓名、履历已不可考的法国传教士。原书分上下两册,共包含188幅绘画。上册主要是建筑常用工具、砖瓦墙、照壁、亭子、桥和塔。下册主要是大型整体建筑结构和住宅内部摆设、台等。在没有影像的时代,来自西方传教士(或学者)通过绘画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了解的东方世界。通过这些绘画也让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古国有更直观的感受。另外,书中的才华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哪怕仅仅当作装饰画册来看,也是美不胜收。
本书分为绪论、设计简史、图解的形成、选择合适的技术、外观、外部空间、后记几个章节,引入类型学的概念,从平面、结构、立面、转角、街道等诸多方面讨论它们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讲解十分细致。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是对形式创造的初步尝试,也是设计中的难题。本书旨在通过若干个 路标 ,引导年轻设计师轻松踏上可能崎岖不平的设计行之路。本书也试图提供一些公认的准则和正统的设计理念,给建筑师提供一个看待事物 的方法框架。
本书为韩国国宝级建筑师承孝相的最新出版作品。本书以作者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为背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其与土地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形成作者的建筑方法论,分享给广大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关注建筑的广大读者。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通过6篇文章向读者阐述 地文 概念的由来及其指向。第二部分收录作者以 地文 为主题的7个作品,它们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落地,但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热爱、对设计的敬畏以及对人们生活及未来的反思和憧憬。本书作为承孝相先生的代表出版作品之一,行文流畅,用语简练,对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同时附以丰富的照片和图纸,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天书”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天书”。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 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天书”,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是国内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为序共分十章,在概要介绍各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城市规划二五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从而梳理出基本的规划思想史脉络,并对城市规划思想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建筑记忆与多元化历史(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第二辑)》汇集了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及口述史工作经验论文。在延续《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中国现代建筑记述、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史研究记述的专题外,加入了华侨建筑与传统匠作记述、口述史工作经验及论文、历史照片识读三个主题。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本书介绍了我国主要类型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建筑遗产科学保护的规范流程。全书内容包括以下八个章节:(1)绪论;(2)建筑遗产的检测评估技术及案例;(3)木结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4)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5)混凝土结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6)地下砖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7)土遗址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8)砖石古塔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9)砖石古桥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10)建筑遗产的平移技术、托换技术及案例。本书探索了一系列的建筑遗产保护方法和技术,相较于以往,这些方法和技术避免了过多的理论内容和繁琐过程,容易为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本书旨在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法,介绍建筑遗产保护的理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 东方建筑体系 研究的沿承,在 一带一路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洪峰编*的《尼泊尔宗教建筑/ 喜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 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
由汪永平、孙晨蕾*的《南印度印度教神庙建筑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主要包括四章 ,**章南印度历史、宗教及其建筑概况,第二章南 印度印度教神庙建筑的发展与类型特征,第三章南印 度印度教神庙建筑设计分析,第四章南印度印度教神 庙建筑装饰艺术。南印度有独特而多彩的宗教建筑, 气势恢宏的神庙建筑遍及南印度各地。本书在简要介 绍南印度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图文结合 ,对南印度神庙建筑的发展、类型特征、装饰艺术进 行翔实的研究与分析,为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专业师 生及相关人员提供研究资料与参考。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 本书的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