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古建筑室内装修的综合性图书。章主要概述了古建筑室内装修与家具陈设;第二章介绍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吊顶等室内建筑构件;第三章介绍了桌、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具;第四章以中国五大名窑为例,简述了古建筑室内的陶瓷陈设;第五章展示了适合装饰在中堂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第六章介绍了各种金属、玉制、木雕摆件;第七章对居室、书房、茶室等房间的装修和家具陈设进行了介绍。 本书不仅讲述了古建筑的室内设计理论,还分别阐述了古建筑室内的功能分区使用,家具的布置原则和方法,是专业设计人员的实用参考之书,也适合古建筑爱好者阅读。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 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下分 基础、台基与地面 的构造,古建筑中分 墙体、木构架、斗栱 的构造,古建筑上分 屋顶 的构造以及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彩画等知识。全书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与完善,增补了综合实训内容,以便将构造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补了古建筑地杖分层做法表、古建筑各类彩画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以供读者查用。与*版相比,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用性进一步加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
该书重点探讨了动物园中的动物学习及训练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大框架:1. 部分框架主要包括通用原理(学习原理、认知原理、训练原理,等),实际训练工作中的要点及心得(如何将训练融入饲养工作、如何在动物园内实现动物的学习、训练安全,等),以及训练工作对于动物园的意义(训练在动物园的教育意义、训练的福利意义,等)。这一部分的内容为面向动物园所有动物训练均可通用的内容。2. 第二部分框架主要为部分的补充信息,针对一些专题类内容,如特定物种的训练要点(象的训练、灵长类训练、鸟类训练、爬行动物训练,等),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能力要点(动物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能力)。 本书为2020年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是国际范围内本针对动物园动物学习及训练的书籍,既包括了的动物学习及训练中的基础通用理论,又总结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木装修的基础知识,包括木装修的发展与演变、功能与作用、特点、种类、技术要点、加工制作及安装等。第二章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榫卯的基础知识,包括榫卯的起源、形成原理、功能及作用、种类及构造等。第三章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用材的基础知识,包括木材的特性、分类、品种、应用、识别、构造等。书中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图片清晰,标注明确,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适用于以清代官式做法为主的新建、改建、修缮古建筑工程,是作者从事古建筑施工、设计4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技术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说起在我国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则不得不提私家园林;在私家园林之中,又以江南园林为冠,有 江南园林甲天下 之誉。 古城的守望者 阮仪三教授在书中综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成就,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细致赏析了现存已不多的园林实例。本书还收集了著者对园林的论述,引领读者感受古人的理想和情怀,品味江南的园林,重返园林的江南。 本书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的经典著作,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生活意趣,彰显了融古贯今的中式美学品位,亦是了解江南古典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的风雅读物,可称一部园林中的中国故事。阮仪三教授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窗口,呈现一派中国古典美学生活品位、趣味、韵味,值得品读与回味。
中国古镇历史悠久。《中国古镇》不仅有温柔的江南水乡如乌镇、西塘,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如西递、南屏,还有天府之国的巴山楚水如阆中、李庄。所选100个古镇,从古朴大气的北方宅院,到山水甲天下的岭南风情,再到 诗和远方 的彩云之南,皆在国家评定的历史文化古镇名录里。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古迹相对存留完好,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
本书讲述、解读了北京城市规划与城市保护的思路及具体案例,走进胡同、建筑、社区的真实建设、改造过程,透析了人居北京的本质。本书在讲述北京城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首都北京生活着千万人,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这一时代课题,侧重体现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融入城市规划中去的思想,具体解读了北京市 疏解整治促提升 专项行动中的不同案例。 本书内容源自单霁翔参加《我是规划师》节目的的回忆、思考、体会,有参加节目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生动;也有故地重游时的真挚情感流露;更有他作为文物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以专业视角对北京城市规划与保护的解读。本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著作,融知识、见闻、情感抒发于一体,突破了其他单纯讲述北京风土人情或城市规划与保护图书的创作边界。
本书章深入讲解了传统建筑中主要建筑形式的木构架,第二章重点讲解了翼角的位置、构成与尺度、制作与安装,多边形建筑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并总结了官式建筑翼角做法与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区别。 本书中有大量实际照片,标注了各个建筑构件的名称,非常适合初级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古建筑的基本知识。本书中也都有相应的技术要点、加工制作与安装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中国寺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寺》中有的古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如法门寺、阿育王寺,还有的融建筑、书画、音乐等艺术于一体,如柏林禅寺、大报恩寺,也精选了一些著名道观。所选98个寺观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大,古迹相对存留完好,艺术水平精湛、人文历史厚重、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或**,在世界都居于**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
原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杰出的建筑史学家陈明达(1914-1997年)先生的遗着《(营造法式)辞解》即将出版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顼新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是事关古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件大事——它直接为研究和保护早期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权威性的技术参照。书稿的整理者向我介绍了这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邀请我作一篇序言,盛情难却,我谨作为这一领域的晚辈学人和一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写几点感言,聊以代序。 陈明达先生是我一向钦敬的学者,也是我们国家文物局的老前辈、老专家,对国家文物局的工作曾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在已故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的主持下,国家文物局(当时稻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曾先后聘请过许多知名学者任职,如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任局博物馆处处长、书画鉴定专家张
四川古戏楼众多,但因天灾人祸、城镇扩建以及其他原因被毁坏的越来越少。2012年至2018年,据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四川现存古戏楼234座,但多半未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有的无人看管,已经坍塌;有的长期锁闭,灰尘满地;有的被改建成娱乐休息室,成为打牌喝茶的场所;有的被改建成居民住所,堆满家具或杂物 《被冷落和损害的戏楼:四川古戏楼掠影》挑选部分该类戏楼进行图文展示,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反思。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稍后...
本书由11篇84章组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建筑修建工程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在编写方式上,没有冗长的叙述语言,抓住施工工艺中7个关键要素,即材料要求、主要机具、作业条件、操作工艺、质量标准、成品保护和应注意的问题,直接切入主题,脉络清楚,通俗易懂。 本书适用于以清代官式作法为主的新建、改建、修缮古建筑工程。对面临失传的一些技艺作法,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作了详细地归纳总结。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