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三联书店经典的 插图珍藏本 之一种,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读者的阅读兴趣,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图文并茂,讲述全面,翔实、准确、深入浅出。本书全四色印刷,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优秀读本。
王贵祥著的《古都洛 阳》以古代洛阳城为中心 ,从城市 初的选址、周 代洛阳、汉代洛阳、魏晋 洛阳、北魏洛阳、隋代洛 阳、唐代洛阳等顺序展开 ,对洛阳城的城市历史、 建城过程、重要历史典故 ,及几个重要阶段城市规 划平面与空间特征,城市 中的重要历史建筑物,如 汉魏宫殿、隋唐宫殿等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 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 洛阳历 的宫殿、皇家 苑囿、宗教建筑都进行了 分别的叙述。同时对金代 以后洛阳的衰落,经明清 洛阳成的情况,以及现在 洛阳城古代建筑遗存的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充分 与完整的描述、分析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数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 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本套装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东南、晋南、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 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内蒙古古建筑地图》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汇编的限量珍藏版,在平装版基础上,增加了梁思成夫人林洙提供的数十幅营造学社 的珍贵孤本手绘图,极具收藏价值。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 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而且可以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 入地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建筑。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古建筑知识和写生经验。内容包括常见古建筑的种类、常见古建筑屋顶样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及其时代特征、古建筑写生的工具和初步练习、古建筑绘画的透视与构图、古建筑画法步骤解析、一些古建筑写生中所能遇到的问题、用画笔记录濒危古建筑以及古建筑写生作品欣赏,将中国古建筑知识进行了普及和宣传。本书在讲解描绘古建筑方法的同时,也阐释了大量不同时代古建筑装饰细节的特点。本书适用于写生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人士。
《空间视角下的县制: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以清代县级政区的调整过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与地理学研究方法,揭示有清一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格局。《空间视角下的县制: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立足空间视角探究县制,目标是丰富和完善历史政区地理的阐释框架与理论建构。《空间视角下的县制: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作者逐一梳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主要模式与侧重,分析县级政区调整的模式选择;选取典型案例,剖析不同调整模式对县级政区层级规范、边界厘定、幅员塑造、行政中心定位等方面的作用机理;综合ArcGIS统计和空间分析,归纳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县级政区设置与变动的触发条件,总结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理念、成效和经验,深化政区地理研究应打破古今界限的认识。每章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教材,内容以北方官式古建筑为主,包括古建筑从业者必知必会的各工种基础知识。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采用新颖的活页教材形式,授课或自学时,可携带某一项目的工作页,按推荐路线展开工作。书中有图片和可播放的视频,通过现场或线下教学,观察建筑实物并完成练习。书中内容覆盖古建筑考试中的专业知识点,适合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建筑学、历史学、艺术设计、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供广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爱好者参考。
本书以科学准确地保护、修缮砖石作古建筑为编写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砖石作古建筑的构造 原理及专业术语、文物保护原则、工程施工步骤等。本书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由点及面 地理解古建筑如何完成从地面到台基、墙面、屋面的构造方式,由浅入深地掌握古建筑砖石作的传统构造技艺。 本书还介绍了砖石作典型历史建筑的构造与保护修缮方式,增加了保护施工案例实操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科学保护砖石瓦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颖,行文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建筑、历史建筑 专业师生,以及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人员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颐和园是明清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保存至今的少数范例,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较为罕见的环山抱水的自然风光,与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完美结合。1998年12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故宫一样成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既有祥和荣光的盛况,也经历了屈辱惨痛的历史。亲爱的小读者们,让我们跟随作者连达叔叔的脚步,一起穿越时空,去看一看颐和园的营建过程,想一想哪些地方在模仿江南园林,找一找画中描绘的 大屋顶 有哪些不同 等你们有机会来颐和园实地游玩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中国古建筑瓦石构造技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展示了独树一帜的结构和造型。《中国古建筑瓦石构造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一书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构造方法,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各类石构件、砖石拱券结构、装饰构件、屋顶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做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我国的古建工作者对古建筑有系统、全面、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寺庙有恢复重建及新建的设计需求,笔者将四十余年来设计的三十余座寺庙建筑的经验汇编成书,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采用公制计量单位,通俗易懂且实用,避免了单位换算的麻烦,设计者可直接使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另外,本书以典型单体建筑为例进行介绍,如遇组合式建筑,设计者可自行组合,方便实用。 本书适用于教学、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指导等。
青岛市市南区是青岛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区,也是资源聚集区,拥有8个历史文化街区,265处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57处名人旧居,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本书围绕辖区内历史建筑资源编制成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市南区历史建筑的图文画册,书中对所收录的近五百座历史建筑的时间和空间作了明确定位,逐一列了能收集到的建筑信息和沿革信息,并通过历史图片和现实照片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建筑细节,对于发掘和保护利用市南辖区内的近现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梳理这些历史建筑的形成与演变,呈现整体风貌与历史价值有积极意义。
这本书是对1926出版的一本法语手册的翻译及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这部手册的研究和翻译,让我们得以从异域的角度审视自身历史文化轨迹,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意向的认知。(2) 这部手册的发现、翻译、注释等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学术成果,树立了国际合作开展中国近代建筑遗产研究的范式,即由中欧学者基于共同的建筑考古学术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合作完成的研究,在揭示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价值的高度和文化背景的广度上,皆有所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历史文献和建筑实例研究的有机结合,这一研究范式为全面发掘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 这部手册的研究与翻译,为中国本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这是本次研究的另一重要的收获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