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本书是一本介绍古建筑室内装修的综合性图书。章主要概述了古建筑室内装修与家具陈设;第二章介绍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吊顶等室内建筑构件;第三章介绍了桌、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具;第四章以中国五大名窑为例,简述了古建筑室内的陶瓷陈设;第五章展示了适合装饰在中堂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第六章介绍了各种金属、玉制、木雕摆件;第七章对居室、书房、茶室等房间的装修和家具陈设进行了介绍。 本书不仅讲述了古建筑的室内设计理论,还分别阐述了古建筑室内的功能分区使用,家具的布置原则和方法,是专业设计人员的实用参考之书,也适合古建筑爱好者阅读。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 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王贵祥著的《古都洛 阳》以古代洛阳城为中心 ,从城市 初的选址、周 代洛阳、汉代洛阳、魏晋 洛阳、北魏洛阳、隋代洛 阳、唐代洛阳等顺序展开 ,对洛阳城的城市历史、 建城过程、重要历史典故 ,及几个重要阶段城市规 划平面与空间特征,城市 中的重要历史建筑物,如 汉魏宫殿、隋唐宫殿等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 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 洛阳历 的宫殿、皇家 苑囿、宗教建筑都进行了 分别的叙述。同时对金代 以后洛阳的衰落,经明清 洛阳成的情况,以及现在 洛阳城古代建筑遗存的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充分 与完整的描述、分析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下分 基础、台基与地面 的构造,古建筑中分 墙体、木构架、斗栱 的构造,古建筑上分 屋顶 的构造以及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彩画等知识。全书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与完善,增补了综合实训内容,以便将构造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补了古建筑地杖分层做法表、古建筑各类彩画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以供读者查用。与*版相比,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用性进一步加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汇编的限量珍藏版,在平装版基础上,增加了梁思成夫人林洙提供的数十幅营造学社 的珍贵孤本手绘图,极具收藏价值。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 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而且可以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 入地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建筑。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古建筑知识和写生经验。内容包括常见古建筑的种类、常见古建筑屋顶样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及其时代特征、古建筑写生的工具和初步练习、古建筑绘画的透视与构图、古建筑画法步骤解析、一些古建筑写生中所能遇到的问题、用画笔记录濒危古建筑以及古建筑写生作品欣赏,将中国古建筑知识进行了普及和宣传。本书在讲解描绘古建筑方法的同时,也阐释了大量不同时代古建筑装饰细节的特点。本书适用于写生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人士。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木装修的基础知识,包括木装修的发展与演变、功能与作用、特点、种类、技术要点、加工制作及安装等。第二章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榫卯的基础知识,包括榫卯的起源、形成原理、功能及作用、种类及构造等。第三章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用材的基础知识,包括木材的特性、分类、品种、应用、识别、构造等。书中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图片清晰,标注明确,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适用于以清代官式做法为主的新建、改建、修缮古建筑工程,是作者从事古建筑施工、设计4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技术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镇历史悠久。《中国古镇》不仅有温柔的江南水乡如乌镇、西塘,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如西递、南屏,还有天府之国的巴山楚水如阆中、李庄。所选100个古镇,从古朴大气的北方宅院,到山水甲天下的岭南风情,再到 诗和远方 的彩云之南,皆在国家评定的历史文化古镇名录里。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古迹相对存留完好,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
说起在我国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则不得不提私家园林;在私家园林之中,又以江南园林为冠,有 江南园林甲天下 之誉。 古城的守望者 阮仪三教授在书中综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成就,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细致赏析了现存已不多的园林实例。本书还收集了著者对园林的论述,引领读者感受古人的理想和情怀,品味江南的园林,重返园林的江南。 本书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的经典著作,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生活意趣,彰显了融古贯今的中式美学品位,亦是了解江南古典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的风雅读物,可称一部园林中的中国故事。阮仪三教授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窗口,呈现一派中国古典美学生活品位、趣味、韵味,值得品读与回味。
本书作者主要展现的是用乐高搭建中国的古建筑,书中主要有一些古建筑结构的表现手法,比如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檐、瓦片、立柱如何用乐高来进行创作。主要创作作品主要有上海豫园九曲桥、北京故宫太和殿、杭州西湖雷峰塔、南京玄武门、安徽黄山西递村、福建土楼、广州骑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规划里还有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模型即将完成。除此之外,作者还会在书中分享中国古建筑的相关背景知识、讲解乐高搭建技巧等。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 桥的国度 之称。本书不仅有 中国四大古桥 洛阳桥、赵州桥、卢沟桥和广济桥,还涵盖了名园胜景中的古桥,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苏州园林的九曲桥。75 幅手绘插图,75 篇优美短文,从古镇桥群,到古城名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勾勒出了中国古桥独特的韵味。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文学、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
作者早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在八所大学进行演讲。针对在场的听众当场提出的许多问题,作者逐一回答。回到北京之后,作者将问答再做查阅,一一整理笔记,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全国各地古建筑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而成。 本书入选 2019中国好书 。
本书讲述、解读了北京城市规划与城市保护的思路及具体案例,走进胡同、建筑、社区的真实建设、改造过程,透析了人居北京的本质。本书在讲述北京城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首都北京生活着千万人,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这一时代课题,侧重体现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融入城市规划中去的思想,具体解读了北京市 疏解整治促提升 专项行动中的不同案例。 本书内容源自单霁翔参加《我是规划师》节目的的回忆、思考、体会,有参加节目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生动;也有故地重游时的真挚情感流露;更有他作为文物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以专业视角对北京城市规划与保护的解读。本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著作,融知识、见闻、情感抒发于一体,突破了其他单纯讲述北京风土人情或城市规划与保护图书的创作边界。
本书章深入讲解了传统建筑中主要建筑形式的木构架,第二章重点讲解了翼角的位置、构成与尺度、制作与安装,多边形建筑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并总结了官式建筑翼角做法与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区别。 本书中有大量实际照片,标注了各个建筑构件的名称,非常适合初级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古建筑的基本知识。本书中也都有相应的技术要点、加工制作与安装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随着奥运在北京举行,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成了举世的焦点,一点一滴都受到世人的关注。北京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不仅高速地向前冲刺,同时也频频回首;不仅现代大厦耸立着,宫阙阁楼也得到整理与修缮。物质精进的背后其实是心灵的升华,北京人的城市自豪感中包含了进步的建设意识。而历史记忆是珍贵的精神资产,只有清晰完整的过往纪录才能发人深省,并导向正确的建设方向。因此,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秦风老照片馆由馆藏老照片中整理出这本书。书中所收图片,悉出于日本东京皇室博物馆“御藏版”的《中国北京城建筑》,为日本建筑工艺出版社1925年所出版。《中国北京城建筑》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经过精致印制的102张写真帖(28×21cm),装在一个同样制作精致的函匣里。照片所附的文字解说虽然不多,却画龙点睛,极具专业水准。画面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