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八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空间范围遍布中华大地,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写法专业且生动,并有情感流淌其中,宜于专业人士亦宜于非专业人士阅读。文路包含了建筑感情及技艺的两条主线,分别为明暗关系,互相交叉,以建筑外表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加以抒发,两者相得益彰且互为添光。本书从古建追梦人的角度出发,游走于古民居的岁月山河间,书写了作者对于民居古建刻骨铭心的情谊和热爱。这些消逝的文化和记忆,都是所有感性之人的珍宝,希望这些回忆可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铭记与坚守。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本书分类整理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中的知识词条,以手绘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技巧与机枢。全书根据北方抬梁式、南方穿斗式民居建筑的构造及营建工艺过程,以700余词条、2000余手绘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和步骤、各结构和部件的形制、材料加工工艺等,从而反映民居营建细节,传递民居营建文化,引领读者感受匠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灵巧,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普及读物。
在当前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亟需新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指引。本项目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理论并应用GIS空间解析、SPSS因子分析、空间句法等量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①共时性层面 建构涵盖宏中微观尺度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要素、类型模式及其结构模型;②历时性层面 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历史演化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③提出对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乡村聚落空间系统优化整合思路与方法策略。
《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共5章,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的原型、形态特征、细部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理论分析与专业阐释,第5章以中英文形式对62栋现存与已毁的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进行概述。本书并配有890余幅图片,包括建筑图片、建筑历史图片、建筑立面设计图、建筑平面图、建筑测绘图等。本书是目前本全面、系统、翔实研究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著作,对于哈尔滨近代建筑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史的研究与遗产保护都具有理论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本书在史料汇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讨论近代中国大学校园与建筑,其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机制及历史发展脉络,并整理了近代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历程,建筑的风格演变及形式特色;同时分析这些规划手法、建筑语汇所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与象征意义;讨论不同阶层投资者与设计者的文化认同和对建筑美学价值的选择。
通常来说,在乡土聚落建成环境中,民居建筑因其数量众多、风格统一,对聚落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在研究中也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乡土聚落公共空间方面,关注的重点则一般限于祠堂、寺、观等精神信仰类的公共建筑,对其他公共空间类型特别是外部公共空间总体上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视角来看,乡土聚落中公共活动的规模有限,类型单一,公共空间尺度较小,分布分散,形式总体也较简单,同时在近代乡土聚落的变迁中受到新的经济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也较严重。 但另一方面,在传统时期的乡土聚落中,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一直作为聚落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聚落整体空间结构和公共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直到今天其公共生活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中国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指南》一书主要内容涉及古建筑工程的各子分项、子分部工程质量检查评定用表,包括古建筑工程内容基本可涵盖的分项、分部、用表、使用说明、图片和名词解释,同时参照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书籍,将各章节的内容表格化。 全书共计十五章,*章介绍了本书的编制依据、适用地区等。第二章主要介绍质量检验评定的划分、检验评定的等级和检验评定程序。第三章主要介绍古建筑地基分部质量检查的检查表格及该表格的说明,其余章节主要介绍的是石作工程、大木构架制作与安装、木构架修缮工程、砖料加工、砌筑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地面工程、木装修制作安装与修缮工程、油漆彩画地仗工程、油饰工程、彩画工程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室内消火栓安装(15S202替代04S202)》为修编图集,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进行编制,替代04S202《室内消火栓安装》。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工业、市政等建设工程中室内消火栓安装。图集为施工安装图集,可用于指导和规范室内消火栓安装。设计人员可直接选用,施工人员可照图施工。为解决机场、大型商场、会场等大体量建筑内室内消火栓的安装难题,新编了消火栓室内地面下安装。前后开门的消火栓箱给公建消火栓布置带来了方便。作为消防软管卷盘的补充,增加编制了轻便消防水龙的安装。图集内容丰富、安装方式多样、实用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单栓(甲、乙、丙、丁);双栓(甲、乙、丙);薄型单栓、双栓;带应急照明单栓(甲、乙)、双栓(甲、乙);单栓、双栓带消防软管或轻便消防水龙;薄型单
本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分别对新疆传统村落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进行分析,讲述当地传统村落景观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并辅以大量的手绘风景画、实景照片描述新疆传统村落景观发展,最后论及新疆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政策与经济、生态与美育的积极价值导向。本书适用于建筑历史、园林景观、古村落规划与保护、环境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有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由余春明著的《周庄/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周庄古镇的历史、行政区划、历史名胜、寺院道观、民居、书香人家的宅第、老街、商铺、过街楼、茶馆、街道、周庄八景、祠堂、码头、驳岸、各式石桥、小溪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靠前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周村镇,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珍贵的历史建筑遗产而成为了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薛林平、常磊、付芳宇、凌苏扬、于丽萍等编著的《周村古镇》在溯源追踪,在具体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之后,全面考察了古镇的空间格局以及具有特色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并浓墨重彩介绍了古镇的建筑装饰艺术。本书可为乡土寻风者备览,亦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研读。
周思源所著的《明代沿海抗倭城堡/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详细宣传、介绍了为抗击日寇对我国的侵略和骚扰,自明代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修建的抗倭城堡、瞭望台、烽火台、敌楼、炮台等军事设施;弘扬了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靠前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在大量实地调研和匠师访谈基础之上,有代表性地选择苏州西山地区与无锡周新镇为主要研究样本,对苏南传统建筑技艺进行了细致的记录、整理、分析和比较研究。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包括苏南地区乡土民居调研状况分析、布局特征特色研究、苏南地区乡土民居营造习俗、大木作营造技艺特色和其他营造技艺特色。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者以及传统建筑设计与施工人员参考,也可供对苏南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建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为人们理解近代建筑与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占领青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人对青岛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实行了分区管理规划,同时采取了先进的土地管理制度,奠定了青岛城市的基本结构框架。 德租时期,各种建筑风格被移植到了青岛地区,青岛成为德国建筑在海外的展览场,其中新罗马风是主要的建筑风格,青年风格派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该时期的青岛建筑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随着新兴行业的出现,加剧了两种观念的碰撞与交融,这一点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这种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受到社会多元势差的影响,体现楔入与涵化的特点。 德租时期青岛华人社区的合院式住宅是一种独特的居住建筑形态,它的外在形
一块石构件,一张旧照片,一段残碑文,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心血,踏访者就是这样辛勤地在收集、在收藏、在感悟、在启迪……同时又在把这一切慢慢聚拢,用图片和文字,用辛勤与心血,编著成这本《浦东石建筑踏访记》,虽然这还只是一鳞半爪,也还只是全豹之一斑,但今人仍足以循此路径,窥探到浦东历史曲折而坎坷的行进走向,特别是能清晰窥见浦东所特有的民风纯朴、河网交错、沿海抗倭、阻洪救灾的个性——历史的每个脚印,都铭刻着文化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又大多是伴随着建筑石雕而得以留存。 建筑石雕的伟大,令人敬仰! 残缺的石构件遗存,同样伟大! 它的“残缺美”,魅力无穷,永远与人文历史同存!
《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关注的是传统农村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与社会历史形态演变之间的关系。作者经过实地调研和踏勘,通过点状的历史发展片段对传统村落和民居进行客观的描述,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建筑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结构的关系。本书不仅仅站在建筑学和形态学的角度论述建筑问题,试图用更加宽泛的视角对建筑问题探究的研究方法来解读传统农村村落形成的动因以及演变的趋势。
本年鉴的目的是:总结和交流民居研究成果,宣传介绍民居研究经验规律,保存民居信息资料。全书论文共分三部分,包括:民居研究文选(2008—2010),民居会议概况与回顾(2008—2010),资料。 本辑年鉴中论文选载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文章,对村镇民居保护有指导意义。陈薇教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文章,使我们更加缅怀刘敦桢老师,是刘教授开拓了民居学术研究先河,他的名著《中国住宅概况》无论在学科建设上、研究方法上、严谨求实的学风上都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乡村民居震害浅析及重新思考》文章,提醒我们要关心震害,要重视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潮州饶宗颐学术馆的继承与创新》文章,有力地说明了民居研究对今天创造我国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是有启发和借答作用的。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他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性也将愈演愈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而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我们出版这套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民居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