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阶段1843 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 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 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技巧与制度;第四阶段1927 1947, 租界的影响式微。
《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二战后至今的70年是香港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城邦城市,香港在战后的成长轨迹既不同于英国其他殖民地的道路,又和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迥然相异。这一份独特性也烙印在城市建筑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 《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一书聚焦战后70年来香港建筑的形成、机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绍了战后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飞辉煌,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屋邨建设,也谈到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记录了1950年代在香港实践的建筑师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作品。
道达里是上海市黄浦区北京西路、新昌路的一栋普通的里弄住宅。作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租界西拓、道路建设、住宅开发;进而通过对里弄住宅建筑空间的介绍,引入其中居住的 72 家房客的居住生活记录。其中不乏对1980年代石库门里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基于作者规划师的专业背景,对从城市到区域,到街道,再到里弄的空间解析,为读者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命运的细密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所居的城市,也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人文注脚。
在当前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亟需新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指引。本项目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理论并应用GIS空间解析、SPSS因子分析、空间句法等量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①共时性层面 建构涵盖宏中微观尺度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要素、类型模式及其结构模型;②历时性层面 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历史演化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③提出对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乡村聚落空间系统优化整合思路与方法策略。
作者陈震东,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同年进疆,辗转五十年,先后出任自治区建设厅厅长、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现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并担任新疆佳联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他的作品构图严谨,笔触浑厚,景物脉脉有情,人物栩栩如生。其画作线条深与浅,疏与密,简与繁都恰到好处,或灵秀壮丽,或生动诙谐,反映了他对边疆的热爱。《新疆建筑印象(发现中国建筑)》为他的钢笔画作品集,主要收录了“新疆的山”、“古国家园”、“墓地”、“巴扎一景”、“王爷府回忆”、“深山人家”、“小村木屋传情”、“招呼”等,供绘画爱好者欣赏。
通常来说,在乡土聚落建成环境中,民居建筑因其数量众多、风格统一,对聚落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在研究中也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乡土聚落公共空间方面,关注的重点则一般限于祠堂、寺、观等精神信仰类的公共建筑,对其他公共空间类型特别是外部公共空间总体上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视角来看,乡土聚落中公共活动的规模有限,类型单一,公共空间尺度较小,分布分散,形式总体也较简单,同时在近代乡土聚落的变迁中受到新的经济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也较严重。 但另一方面,在传统时期的乡土聚落中,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一直作为聚落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聚落整体空间结构和公共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直到今天其公共生活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中国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指南》一书主要内容涉及古建筑工程的各子分项、子分部工程质量检查评定用表,包括古建筑工程内容基本可涵盖的分项、分部、用表、使用说明、图片和名词解释,同时参照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书籍,将各章节的内容表格化。 全书共计十五章,*章介绍了本书的编制依据、适用地区等。第二章主要介绍质量检验评定的划分、检验评定的等级和检验评定程序。第三章主要介绍古建筑地基分部质量检查的检查表格及该表格的说明,其余章节主要介绍的是石作工程、大木构架制作与安装、木构架修缮工程、砖料加工、砌筑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地面工程、木装修制作安装与修缮工程、油漆彩画地仗工程、油饰工程、彩画工程等内容。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本丛书为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涵盖全国各地、各民族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类型及营造技艺流派,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填补了建筑营造研究领域的空白,将会有力地促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 本书根据赣南围屋营造技艺的特点,介绍其类型与建筑布局、分布区域、营造历史、建筑材料和工具、传统装修技艺、传统营造习俗和文化信仰、历史传承等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赣南围屋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营造技艺特点,深化传统建筑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
由陆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第2版)》一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考证,对现存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北京四合院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该书史料翔实、调查深入、结构完整、研究系统,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相关研究成果对织补历史景观,对于留住和修复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等 基因 具有重大意义。
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希望本书能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西藏作为我国一个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与宗教、地域文化等与其他省份截然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特殊的民间居住形式。本书作者木雅·曲吉建才先生,长年从事西藏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对于西藏的民居建筑形式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本书从西藏民居的发展历史、建筑设计特点、民居形式分布与特色、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多方面深入论述了西藏民居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对于研究藏族民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