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 ,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面对日趋严峻的灾害风险形势城市安全与韧性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书基于韧性城市相关理论,总结韧性规划相关实践经验,提出系统性的城市安全与韧性规划方法。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及实践篇。理论篇中,基于对城市安全风险与韧性建设的科学认知,在梳理国际国内城市安全与韧性规划发展演进与前沿经验的基础上,厘清安全与韧性规划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方法篇中,从人居安全格局的三层次模型,即安全与韧性国土基底、空间格局与运营体系出发,对灾前 灾中 灾后全流程韧性对策体系的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实践篇中,在理论指导和规划方法指引下,对我院多个规划成果分类进行案例实践的经验总结。 全书紧抓新时期城市安全与韧性建设的发展形势,通过梳理国际国内前沿的规划理念与方法,拓宽城市安全与韧性规划编制视野。团队创新
《日本建筑的形式》用细腻、准确的手绘图和古画讲述了日本建筑的历史,将经过长期、多样发展的日本建筑,别出心裁地分为祭祀(神与佛的空间)、居住(住宅和城市)、战争(城和城邑)、游艺(风雅空间)四大主题。四者看似不同,相互交融又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脉络,但这却又是同出一源的。它们也在互相影响之下,激荡出更新的创意与构思。作者探寻创意、技术、建造者的关系,辩证地分析科技的进步、新工具的出现,如何促进了建筑形式的转变,证明建筑总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不仅有趣,还非常实用! 本书虽然是讲“日本建筑”,但并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本书是以“虽然似曾相识,但倘若被问及却无法解释清楚的建筑用语”为引,并以相关建筑为例的内容编排形式,由“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五部分构成,按照所列建筑物的建造年份(包括推测)顺序进行排列。本书中*早出现的是法隆寺五重塔,可以追溯到公元607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公元680年重建的(公元670年被烧毁),从这里开始直到21世纪的现代,也就是说,本书中包含了“大约1300年的历史”! 本书通过精彩的插画和建筑图解,论述中穿插了相关的建筑历史背景、建筑技艺、人物和故事,同时以轻松的语言进行讲解。书中还附有 “日本建筑地图”及拼音首字母排序的索引,供读者参阅。如果能以本书作为旅游指南,实际探寻这
本书是由资深建筑人士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所描述的城市空间考据,揭示了上海城市在历史变迁之中的朴实一面。相对于租界曾经的繁荣和虚荣, 巨富长 细腻的城市街区朴素地留存至今,令每个探访者感到触动。这里仿佛是与新世纪 掉队 的区域,任何上海大张旗鼓的开发运动均与此无关,但这里又是最受国际化社群欢迎的区域,任何一个 上海玩家 都乐意选择此地漫步,甚至居住。 本书将让业界真正认识到这个区域的重要性,其收录的图片均由作者曹嘉明以及建筑摄影家田方方自摄,是一种 去掉妆底 的朴实写照。
本书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从国土的角度对我国的城镇空间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综合全球化、空间规划、国家干预、区域治理等理论,对国内外国家层面的城镇空间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结合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所涉及的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下立足于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的我国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可供从事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城市和区域规划的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地理学、建筑学、区域科学、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不仅有趣,还非常实用! 本书虽然是讲 西方建筑 ,但并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本书是以 虽然似曾相识,但倘若被问及却无法解释清楚的建筑术语 为引,并以相关建筑为例的内容编排形式,由 古代 中世 近世 近代 现代 五部分构成,按照所列建筑物的建造年份(包括推测)顺序进行排列。本书中*早出现的是埃及金字塔,距今已经有4500年,从这里开始直到21世纪的现代。也就是说,这本书中包含了 大约4500年的历史 ! 本书包含精彩的插画和建筑图解,论述中穿插了相关的建筑历史背景、建筑技艺、人物和故事,同时以轻松的语言进行讲解。书中还附有 西方历史年表 西方建筑地图 及拼音首字母排序的索引,供读者参阅。如果能以这本书作为旅游指南,实际探寻这些建筑的话,对建筑的印象和见解一定会加深,成为有意义的旅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几乎普遍使用,随之而来的观点也两极分化:有人厌恶,甚至恶心,但另一些人则对混凝土充满激情。本书不是一部通过混凝土去认识历史的材料史,而是将混凝土视为一种有历史的材质,作为材质,混凝土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关于建筑的、摄影的、艺术的等等,它呈现的不是一种物质简单而纯粹的平凡世界,通过对混凝土的考察,我们同样进入了一个信仰与反信仰、希望与恐惧、渴望与厌恶的无常世界。阿德里安 福蒂探讨了混凝土如何改变了我们对 自然 、时间、甚至 物质 的理解。虽然这本书主要关注建筑师对混凝土的反应,因为他们对这种媒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也考虑了混凝土在政治、文学、电影、劳资关系以及当今关于可持续性的争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企业家、神职人员、摄影师、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都利用混凝
潮汕祠庙建筑遗产众多,保存完整,极具地方特色,体现了优秀的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彰显了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表征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潮汕地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潮汕祠庙建筑遗产具有多尺度延续、广泛复杂的实体以及多样化的特征。开展潮汕地区祠庙建筑遗产价值研究,对拓展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等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推进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化,揭示城乡建筑遗产价值生成机制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祠庙建筑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学理意义上来看,本研究: (1)探索了建筑遗产价值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从动态整体的角度,基于本土语境构建潮汕祠庙建筑遗产价值理论框架,是对我国本土建筑遗产价值研究的深化。
本书稿基于作者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拥有代表性的几处江南山水空间切片,来阐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变脉络和逻辑,以及江南山水演变历程中不断层积形成的江南文化。 序和第1章,解释基本概念,并从政治层面以及空间特征层面解读 江湖之远 ,2-8章为江南拥有代表性的7处山水切片:鉴湖与会稽山、苏州吴国苑囿山水(太湖、姑苏山)、始宁山居(谢灵运的庄园山水)、兰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业(龙盘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东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选取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空间即城乡二元结构, 城郊山水 与 乡野山水 ,时间即秦汉、六朝及隋唐三个时间维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发展与成熟期。7处山水切片通过山水特征以及传承关系来彰显江南山水的城乡特征与差异以及演变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计11个章节。其中,上篇是土地整备总论,包含3个章节。第1章是城市发展与土地整备;第2章从规划传导的视角介绍土地整备专项规划;第3章是从计划统筹的视角介绍深圳市土地整备计划。 中篇是利益统筹创新,该篇包括5个章节。其中,第4章是从利益共享的视角介绍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政策;第5章是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的概念界定、可行性研究的参与主体与职能分工、可行性研究编制的技术内容和实践案例;第6章是土地整备单元规划,内容包括土地整备单元规划的作用与探索过程、规划编制要点、编制审批流程和具体案例;第7章是土地整备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土地整备实施方案编制目的和内容、审批流程和要点、土地整备实施方案核心环节等;第8章是土地整备项目实施管理,内容包括土地
本书从建筑策划的理论源头出发,研究如何为科学地编制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书,建立一套理论和方法。本书的研究工作,参考了系统评价学的流程,借鉴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在百余份真实的任务书样本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机器学习、聚类分析等技术,与经典的建筑策划理论相结合,提取任务书评价要素指标,生成指标权重,构建面积比例向量数据库,建立系统的任务书的评价体系,并面向建筑设计实践,给出指导手册等评价应用工具。
本书是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 的分册之一。从秦汉到唐宋至明清各代,园林营造活动绵延不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体系,并对东亚和西欧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根据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特点,阐释园林营造所需的建筑、园艺、雕塑、壁画、书法等多种艺术的融合思想、设计要点,介绍园林营造的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相关文化习俗、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等内容。
本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设计表达 的配套教材。课程建设与教材出版旨在拓展学生专业认知、活跃思维并关注前沿发展,通过理论阐述、多板块系统训练及作品赏析提升,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手绘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本书从概念与基础、类型与训练、赏析与拓展三章对教学内容展进行讲解。第一章从专业社会功能、历史发展、基础能力、训练原则方面解读相关基础知识,建构理论框架及拓展专业认知;第二章重点以三大类型统合下的九组分解训练、三类型综合提升实践及知识点细化解读,重组传统教学,以技法分类,先理论后训练的教学,从专业适用性出发,强化体验感、实践性、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第三章通过优秀作品与设计案例赏析以点带面地对手绘设计表达的专业对标与功能进行分析讲解,以新媒介、新观念前瞻设计表达发展,拓展应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史。本书将为您详尽介绍15 18世纪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的建筑历程,为您讲述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贝尼尼、博罗米尼、小芒萨尔、勒 诺特尔、雷恩和诺依曼等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巨匠,以及美第奇家族、尤利乌斯二世、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等这个时代了不起的艺术赞助人的传奇故事,为您打开通往天才世界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470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园道 苑囿哲思》一书梳理了道家形成发展的神仙崇拜、道家、道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和依存的源流。龙凤、龟蛇、花草的崇拜,分别表现在皇家园林、岭南园林和各地园林之中,合理地解释了园林中的龙王庙、花神庙、龟蛇雕塑等现象。这些以动植物为灵物的崇拜,从本体崇拜的写实表达,到多位一体的综合表达,或故事情结的文学表达,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成分。道家对园林的影响,更多反映于道家自然观,把自然山水、动植物当成审美对象,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和谐性。道家观照自然的方式如澄怀观道、坐驰坐忘、心斋持戒、梦蝶放飞、见素抱朴、阴阳合气、尚阴图虚、隐逸逍遥,阐述了园林景物如澄观堂、忘归亭、书斋、梦蝶园、草堂、紫阳书院、残粒园、逍遥津等的源流。道教理论的壶中天地、仙人长生、昆仑神话、蓬莱神话,分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