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 纪念碑性 》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 纪念碑 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日本染织史家吉冈幸雄,在本书中以深厚的美学素养细数存在于京都的建筑,探究建筑与美学元素的根源,记录面临消失危机的美丽日本传统风景。全书分为两个篇章,章讲述京都的住宅与生活设计,如玄关、窗、坪庭等;第二章讲述京都的街景与建筑设计,如门、塀、垣、屋顶、小径等。全书收录超过320张专业摄影照片,并附有京都美学散步地图,读者可从摄影师喜多章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窥见留存在京都建筑中的怀旧风景与装点京都街道的日本传统设计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 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 简约 ,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过傅熹年、陈明达等先生的注释,通过林洙老师为文字选配的一百七十余张图片,已经能够明晰地见出梁思成对中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深入考察山西,探访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照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地区板块,透过古建介绍文化景观,体现根植于建筑的历史文化遗存,探索罕见留存的古建风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也是**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塔,世界建筑奇迹。屹立近千年的应县木塔曾经历多次地震,更在近百年之中遭遇炮火及不当修缮,目前已经严重倾斜,残损颇多。 绕了一个圈子,回过头来看当今木塔保护最基础的任务 木塔 生理 。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木塔了吗?了解得够深入吗?应该如何从 文物医学 的视角认识现有 骨科 治疗方案呢? 这本《应县木塔 实习医生 手札》即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2021届14名学员交出的一份答卷。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由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设立,2021届已是第5届。学员年龄在20~40多岁,包括高校师生、文物遗产保护人员、设计师、遗产地管理人员等。自2020年11月起,在培训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员进行了约1年的实地勘察,研究
《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一本,介绍的是乡土建筑木结构各个构件的功能和特殊形态,这些构件大多数显露在外,所以乡土建筑很注重对这些梁枋构件进行美化加工,且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生动自然,不受一定的法式约束。《雕梁画栋》内容丰富而全面,图文并茂,充分展现了乡土建筑木结构之艺术美。对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很好的收藏价值。
《装饰之道》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的一本,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时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传说奇闻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 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之书。
《北京颐和园》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 消失 ? 《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 狂热粉丝 ,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 好奇宝宝 ,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 费解 的 学院派 ,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本书由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拉菲尔 莫内欧带领读者观看并理解与他同期且全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罗伯特 文丘里和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阿尔瓦罗 西扎(Alvaro Siza)、弗兰克 盖里 (Frank O. Gehry)、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的。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史。本书将为您详尽介绍15 18世纪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的建筑历程,为您讲述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贝尼尼、博罗米尼、小芒萨尔、勒 诺特尔、雷恩和诺依曼等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巨匠,以及美第奇家族、尤利乌斯二世、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等这个时代了不起的艺术赞助人的传奇故事,为您打开通往天才世界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470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全书讲述了伦敦城十二座具有代表性建筑的建造过程,及其对伦敦城的历史意义。这十二座建筑,仿佛十二个座标点,联缀起来,勾勒出伦敦城的建城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绵延至21世纪初。这些建筑,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发生在伦敦、影响整个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十二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单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单体建筑,也包括住宅区、城区规划,甚至污水排放管网的建设等。其中一些虽然不具有景观性,但它对伦敦的居民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敦伦的城市发展具有特别的贡献,是某段伦敦历史的特殊见证者。
《砖雕石刻》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几乎普遍使用,随之而来的观点也两极分化:有人厌恶,甚至恶心,但另一些人则对混凝土充满激情。本书不是一部通过混凝土去认识历史的材料史,而是将混凝土视为一种有历史的材质,作为材质,混凝土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关于建筑的、摄影的、艺术的等等,它呈现的不是一种物质简单而纯粹的平凡世界,通过对混凝土的考察,我们同样进入了一个信仰与反信仰、希望与恐惧、渴望与厌恶的无常世界。阿德里安 福蒂探讨了混凝土如何改变了我们对 自然 、时间、甚至 物质 的理解。虽然这本书主要关注建筑师对混凝土的反应,因为他们对这种媒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也考虑了混凝土在政治、文学、电影、劳资关系以及当今关于可持续性的争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企业家、神职人员、摄影师、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都利用混凝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十章的内容。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介绍大屋顶、斗拱等;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主要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等;第三章祭祀与坛庙,主要介绍北京天坛、祖先祭祀等;第四章陵墓,主要秦汉陵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等;第五章佛教建筑,主要介绍佛寺与佛殿、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等;第六章佛塔,主要介绍多姿多态的佛塔;第七章皇家园林,主要园林分类与特征、实列等;第八章私家园林主要介绍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等;第九章住宅,主要介绍窑洞 、吊脚楼 、干栏房等;第十章小品建筑,主要介绍牌楼、狮子、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