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描述了景观、用地和自然资源的形成原则、方法和技术,以使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得以持续发展。作者通过的教学和专业实践,以泛专业的视角,针对普通市民、景观师、规划师和其它行业人员关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构架,并完成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本书是对这一理论、方法和各项实践案例的全面介绍。本书是著名生态学著作《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篇。适用于建筑、城规与园林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设计人员,生态保护决策者等。
本书为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大型建筑工程智慧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成果的提炼与升华。项目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共同参与。李久林为项目总负责人。本书总结了项目研究与实践的精华,系统总结我国大型建筑工程数字化建造的实践经验,构建新兴信息技术与先进工程建造技术高度融合的智慧建造概念体系、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并在各示范工程中应用示范,形成相关实施指南。本书另精练介绍了、槐房再生水厂工程、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工程、跨永定河特大桥工程等7个大型工程项目的智慧建造技术应用实践,方便读者参阅学习。本书附二维码扫描可观看的视频及项目介绍,更加直观生动。
本书总结了近几十年在建筑再生领域的思考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案例,*次系统地提出了 建筑再生学 的概念,将区别于建筑新建工程的所有维护、保护、更新、改造等内容汇总为建筑再生,并提出了一些列具有实操性的方法流程和操作指南,汇集了各类型建筑的改造案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国内建筑幕墙从1984年开始起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幕墙生产大国。2003年我国生产了约1000万平米建筑幕墙,约占全世界当年用量的2/3左右,到2017年我国建成了约6亿多平方米各式建筑幕墙(包括采光屋面)工程,占世界总量的一半还多。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建筑幕墙是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功能为一体的一种外围护结构。建筑幕墙已成为现代建筑文化、建筑个性、建筑艺术、建筑科学的重要标志。本书主要是节能型建筑幕墙的设计、施工中的安全事项进行总结提炼。
范新主编的《热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新能 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丛书》简要介绍了热泵技术原理 ,重点在于热泵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技术。主要 包括水源热泵(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系统、地源 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工业余热热泵系统、吸 收式热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书中没有对热泵及 其系统原理做过多介绍,而是从应用的角度,向读者 详细介绍了热泵系统怎样与建筑和谐、统一地结合, 并且给出了典型的工程实例。本书的出版可以使读者 借鉴相关工程经验,快速掌握热泵系统与建筑物相结 合的实用技术。
本书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地设计师们的精彩之作,用实例注解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设计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全书精选出的多个优秀经典案例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为人们展示了众多优秀设计师围绕“低碳”这一理念所作的探索与创意。书中每个案例都配有精美图片和小贴士,让读者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项目的每个细节是如何做到低碳环保的。
本书根据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创新和可持续的建筑理念;详细介绍了学生公寓不同特点,包括灵活性、综合性、可持续性和活力;从不同的方向对建筑特色和设计进行了阐述;书中图片精美,技术图丰富,理论内容详实。
本书主要根据工程光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知识点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三章。*章为工程光学基础实验,包括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范畴的16个实验项目,涵盖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测量,光学设计以及物理光学中的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理论基础等相关实验。第二章为光学设计与仿真,内容包括基于ZEMAX软件的光学系统设计实例和基于DIALux软件的照明设计实例。第三章为工程光学应用实例,内容包括激光光束发散角的工程测量方法、平行光管简介及其在工程中的装调实例和光电系统中多光轴的工程校准方法。各实验项目均对知识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根据技术体系应用对象的不同,共设置了四篇,分别围绕办公类、场馆类、住宅类、园区类示范工程的特点,通过总计十四个工程展开介绍。这些示范工程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多个地域,建筑规模从几千平方米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每项示范工程对应的章节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总体特点、技术目标和技术体系,也对技术体系的效果测评、经济性分析和应用推广价值进行阐述,全面展示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推广性,以期提供切实的技术借鉴和引导,通过示范的放大效应,推动城镇建设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进。 本书的架构兼顾了具体工程和技术体系,因此既可供建筑领域的开发业主、建筑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借鉴,也为高等院校的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之资。
本书以节能、低碳、环保、再利用、可持续性等绿色设计为主题,为读者精选出100例新近期为突出的绿色建筑作品。从公共建筑到私人住宅,从高端建筑群到社会保障房,从被动式节能措施到零能耗领先技术,在书中都有所涵盖,同时配以详细的设计方案图和专业的理念解读,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到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师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与诠释绿色理念。与此同时,专业读者通过对本书绿色创意的研究,将获得更大的行业竞争优势、利于拓展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对直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进行研究,出台了许多与建筑垃圾减量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少与法律法规配套的政策工具,导致企业进行减量化活动的动力不足,建筑垃圾减量化政策难以落实,减量化目标依旧没有实现。然而,目前学者尚未认识到政策工具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方面的影响,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活动中的三个具体的问题:不同政策工具下具体的制度对政府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减量化行为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哪些影响因素来推动企业进行减量化活动、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政府利用何种工具更利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活动的开展。
本书从综合被动式设计的基本原理、节能设计与施工、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辅助热源的可持续设计、被动式降温致凉、被动式建筑中室内空气品质的优化设计、被动式建筑的设计与评价及多种生态技术综合应用等八个方面展开论述。其设计理念、原理与方法对开发商、设计师、建造商、管理者以及建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参考,相信他们都能从中获益。
我国近些年来绿色建筑发展迅猛,绿色建筑产品 的市场需求凸显。佟晓超编*的《绿色建筑产品认证 与评价--国内外典型政策和案例解读》结合国内外情 况,介绍了产品认证、绿色产品和政策制定有关概念 ,分析了各国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法律和行政性规章 的制定,内容包括概述,产品认证发展,我国建筑产 品发展,国外绿色建筑产品,我国绿色建筑产品评价 ,认证制度与政策、法律、法规,认证制度与标准体 系,认证制度与标准管理八章以及三个附录。本书案 例可供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利益相关方品读。
本书以节能、低碳、环保、再利用、可持续性等绿色设计为主题,为读者精选出100例近期为突出的绿色建筑作品。从公共建筑到私人住宅,从高端建筑群到社会保障房,从被动式节能措施到零能耗领先技术,在书中都有所涵盖,同时配以详细的设计方案图和专业的理念解读,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到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师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与诠释绿色理念。与此同时,专业读者通过对本书绿色创意的研究,将获得更大的行业竞争优势、利于拓展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建筑无源制冷和低能耗制冷》(作者刘令湘)为《建筑节能低碳*技术丛书》的第二分册,主要介绍了无源制冷的基本知识,*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景,分析了基于建筑物的热力学特性分析主要方法的有效性、基本原理以及适用建筑类型和标准条件。 《建筑无源制冷和低能耗制冷》可供建筑节能有兴趣的建筑业主,居者和直接参与建筑业、物业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的专业人士参考,同时对大专院校师生、研究生、相关研究设计院所人员也有借鉴价值。
事实上,目前已经几乎达成了全球性的共识,即我们的气候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而且这正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结果。一方面,对于我们还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减缓由我们造成的损害,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另一方面,越来越明确的是,我们的大部分资源必须导向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现在紧迫的重中之重是谈论可生存性,而不再是可持续性。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比建成环境——我们大多数与气候条件的重要互动所发生的舞台——更能够体现这一点。 在这本坦率然而却通篇充满积极观点的《为气候改变而建造--建造规划和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中,可持续建筑的领袖人物彼得·F·史密斯展开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关于事情可能变化的方式,以及与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场所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相关的一切所能发生和必须发生的改变,以避免糟糕的气候影响。《为气候改
本书可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等绿色建筑标准编制人员与研究人员使用。
为了向中国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管理决策者、技术人员宏观介绍中国建筑节能与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优势和*发展情况以及德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成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共同组织编写了本书。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资料与形象的图片为相关人员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德两国建筑节能现状、节能政策和法律依据与创新制度、节能融资形式与成本效益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与质量控制措施、节能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它将促使我们从事建筑节能事业的专业人员去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经济适用的技术去实现节能和经济收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