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描述了景观、用地和自然资源的形成原则、方法和技术,以使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得以持续发展。作者通过的教学和专业实践,以泛专业的视角,针对普通市民、景观师、规划师和其它行业人员关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构架,并完成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本书是对这一理论、方法和各项实践案例的全面介绍。本书是著名生态学著作《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篇。适用于建筑、城规与园林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设计人员,生态保护决策者等。
本书主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首先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理论以及建筑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和碳排放情况,为建筑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然后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垃圾三大角度出发,以新建节能建筑中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中的绿色化改造工作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四项重点工作为建筑行业低碳发展的聚焦点,探究了其与双碳目标的内在逻辑,具体分析了各自的减碳路径,针对绿色建筑中的重点部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构建了基于OPA法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模型,通过OPA法确定基于属性和专家意见的备选方案的权重,基于权重最大则最优的原则,进而确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排序,最后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案。通过应用分析具体项目案例,最终得到
本书总结了近几十年在建筑再生领域的思考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案例,*次系统地提出了 建筑再生学 的概念,将区别于建筑新建工程的所有维护、保护、更新、改造等内容汇总为建筑再生,并提出了一些列具有实操性的方法流程和操作指南,汇集了各类型建筑的改造案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讲述了,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使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依然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如何*化地实现建筑的生态性能依然是建筑学探索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筑形态作为建筑生态化的主要载体与基础手段,不仅是探索研究建筑生态化的基础课题,也是建筑学本身的基础性课题。 本书主要内容是试图从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建筑生态化的形态策略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并通过对建筑生态化的非线性建筑形态策略的原理模式的理论建构、具体策略分析和一般设计方法与模式的分析总结,建构起建筑生态化的非线性形态策略的开放框架体系,并以局部试验对具体策略以及设计方法与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验证。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中的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的软、硬件架构,楼宇自控与空调系统的自控,以太网技术,控制网络技术,工业以太网与实时以太网,使用通透以太网的楼宇自控系统,工业以太网的规划安装调试,WLAN(无线局域网)及无线网络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下一代互联网与DDC编程技术分析等。以太网技术在楼宇自控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在很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书系统地对以太网技术在楼宇自控系统中的应用做了全面和深入的讲解,同时本书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全书的理论体系严谨、完整。 本书可作为建筑类高等院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行业相关专业和涉及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相关专
本手册是一部实用的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的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照明技术基础、照明标准规范、照明节能设计与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检测与论证标识、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国内外绿色照明实践经验等。知识性与信息性兼备,较全面地涉及了绿色照明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
本书针对我国开发建设中传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脱节,导致规划设计实施性低、可用性差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开发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借鉴,从城市 精细化管理 角度出发,提出了 规划设计总控模式 作为解决当前区域开发建设问题的核心手段。本书详细诠释了规划设计总控的内涵,提出规划设计总控 七原则 的理论体系 包括多专项整合、多利益协调、多维度统筹、全过程参与、动态化调整、综合化咨询、多部门决策;同时从法定规划优化、专项规划整合、开发建设导则、管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等方面,构建了区域开发 五步走 的全流程操作模式和实施框架;*后通过结合近阶段实践的多个相关案例,对 七原则 的实际运用以及 五步走 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书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概述、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单体节能设计、供热采暖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建筑遮阳设计、建筑采光与照明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是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人员及其他质量控制
本书集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建筑领域*的绿色节能材料、技术、施工方法和实例,系统阐述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光明前景。全书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节能技术和相关实例,具体按墙体、幕墙、门窗、屋面、楼地面等分别加以介绍。同时,本书还对绿色建筑节能评估体系、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实例进行了重点叙述和系统讲解。 本书可供广大从事建筑、建材、城市规划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和使用。
本书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评价、使用及维护,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本书包括综合篇、地方篇、专业篇和工程篇共38章及附录。分别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近况、各地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的成果、绿色建筑不同专业的发展概况及在典型工程中绿色建筑的具体实践,并附有相关文件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绿色建筑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作者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包括附录共11篇,分别为建筑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节能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现状与技术发展、地方篇和附录。全面总结了2012年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根据相关技术研究和工作成果介绍绿色建筑节能低碳技术,并就近年来在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新型建筑节能材料、钢结构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建造技术、绿色低碳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等进行了专门介绍,内容涵盖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制造与施工技术、建筑检测与评价方法、建筑节能集成应用体系等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趋势等。 全书分为八章,依次为绪论、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概论、高性能建筑保温隔热材料、钢结构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高速铁路桥梁绿色低碳施工技术、大型科技场馆绿色低碳建筑节能集成与示范、绿色低碳建筑工程实例等。 本书可供从事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材料研发、绿色低碳建筑检测与施工管理等方面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作者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包括附录共11篇,分别为建筑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节能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现状与技术发展、地方篇和附录。全面总结了2012年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际能源形势和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节能的熏要性日渐凸显,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及企业的 重视。《电力需求侧节能技术》以国内外能源的利用现状为背景,结合目前*理论与技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多种高能耗行业不同类型的电力 需求侧节能实用技术。 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能源利用现状,能源计量技术,节能运作与管理,电力系统负荷管理技术,家用电器与建筑节能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利用 ,高能耗企业节能技术,高能耗行业能耗指标体系分析与研究,高能耗行业的节能监测技术,节能评估。全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 的实用价值。 《电力需求侧节能技术》可作为高能耗企业高级工程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学者的技术参考,对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与应用案例》介绍了全球以及我国能源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状况,阐述了我国及上海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和目标任务,并且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主体;领导在节能减排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当下,在很多经济不景气的地区,可持续建筑和设计继续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许多专业人士正在带着关注于这个不断发展的区域来重塑和认识他们的职业,带着一个国际的经历写一本关于绿色建筑和资讯专业的书,《成为一个绿色建筑专家》使你可以访问到你需要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领域中找到你的路径的一切。你将要探索绿色建筑的需要,它意味着什么是绿色建筑专业人士,如何进入该领域并且什么是绿色建筑视野。另外,你将发现:1 绿色建筑专家通常的原则2 绿色建筑教育3 如何得到这些绿色建筑的经验4 对找一个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有什么期望5 绿色建筑的过程和工具不论你是一个学生或者专家,你将会发现《成为一个绿色建筑专家》这本书是启发和鼓舞人的。本书处在当今可持续建筑和设计领域的前沿,是这一领域清晰精准的调研,也为人们建立成功的事业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3-2014)》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全书共11篇 ,分别为建筑 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 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 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屋顶 绿化、部分地方协会相关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我 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 与发展情况。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3-2014)》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全书共11篇 ,分别为建筑 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 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 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屋顶 绿化、部分地方协会相关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我 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 与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 员参考使用。
《中国绿色建筑(201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编著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本书是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组织编撰的第六本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旨在全面系统总结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使用及维护,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本书在编排结构上延续了以往年度报告的风格,共分为7篇。
本书分为三章。章讲述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理论及人体在室内与周围物体热湿交换的物理数学描述等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又针对本书的中心内容——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讲述了相关的传热与热力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章讲述了蒸汽压缩式热泵的原理、组件、制冷剂和替代物和热力循环在温熵图与压焓图上的表达方法,以及中小型压缩机的种类、特性及适应低温气候的热泵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讲述了如何选择、设计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主要参数,即蒸发温度(压力)、冷凝温度(压力)、过冷度、过热度、压缩机出口参数及与之相关的压缩机的效率、功率、能效比等确定方法。第三章重点讲述了建筑中的辐射供冷暖的结构、原理及特性,给出了空气源热泵辐射地板供暖的系统图示、设计参数,特别针对北方寒冷地区气象条件、建筑能耗及常用的水盘管式辐射供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