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E节能玻璃应用技术问答》一书以Low-E玻璃的节能性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建筑玻璃节能的基本概念、光热性能参数及相关测量标准和计算软件、各种玻璃产品的特性、影响玻璃节能的因素及优化措施等,并针对实用中常见的玻璃隔声、防结露、外观光畸变、不同气候区域的节能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为设计出更适用的建筑玻璃提供了指导。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 遥感技术厦门应用》使用多种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开展城市环境的量化分析与典型应用,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欧空局Sentinel-1A/B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日本Himawari-8 气象卫星影像、美国 Landsat 系列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美国 DMSP 系列卫星夜光遥感影像,以及瑞士 senseFly eBbee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等,涉及的城市环境领域包括近岸风场、海面温度、陆地温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地形形变、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活力。 全书分为四篇共 10 章,分析和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评估、人文社会影响等领域,可作为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园林景观、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生态、旅游管理等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作者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包括附录共11篇,分别为建筑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节能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现状与技术发展、地方篇和附录。全面总结了2012年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汇集了201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优秀获奖作品。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住宅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场所,太阳能是低碳住宅的永续动力,设计太阳能住宅是倡导低碳生活的步。本次竞赛由国际太阳能学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合主办;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独家冠名。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中的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的软、硬件架构,楼宇自控与空调系统的自控,以太网技术,控制网络技术,工业以太网与实时以太网,使用通透以太网的楼宇自控系统,工业以太网的规划安装调试,WLAN(无线局域网)及无线网络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下一代互联网与DDC编程技术分析等。以太网技术在楼宇自控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在很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书系统地对以太网技术在楼宇自控系统中的应用做了全面和深入的讲解,同时本书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全书的理论体系严谨、完整。 本书可作为建筑类高等院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行业相关专业和涉及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相关专
《建筑节能门窗设计与制作》内容包括建筑门窗节能要求、节能门窗分类、节能玻璃的种类和选择、节能门窗的设计、节能门窗的生产、系统门窗对节能的作用、系统门窗的设计、建筑节能标识在门窗上的应用、申请和作用等内容。本书适合建筑门窗生产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考,也适合相关专业学生、房地产开发、设计人员借鉴。 《建筑节能门窗设计与制作》是作者从节能方面对建筑门窗设计与制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的讲解,并附有实例。主要包括: 节能门窗用型材结构及其节能设计,节能玻璃及其选配,五金配件及其选用; 节能门窗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热工设计; 节能门窗的生产制作与安装,影响节能门窗性能相关因素及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技术; 系统门窗与门窗节能的关系及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等内容。
龙惟定等著的《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从阐述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以综合资源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原则与目标的设定,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碳约束的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化方法和区域建筑能源需求的预测。本书还具体介绍了利用新能源的区域能源系统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的热电联产系统、地源热泵,以及多能源互补与优化配置的方法。书中还提出了低品位未利用能源的能源总线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系统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并后归结到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各相关评价方法。本书后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能源方式和能源系统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实例加以剖析,并提出思考与展望。全书体系清晰,概念完整。 《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不是教材,也不是设计手册。书中
为配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宣传、培训、实施工作的开展,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绿色建筑的建设、使用与维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本书。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介绍了《标准》的编制概况和基本规定,并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准》进行讲解和注释。 (2)绿色建筑示例。为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充分反映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选择了若干典型住宅和公建项目,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介绍项目概况、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管理的基本情况,重点论述项目的“绿色建筑特征”。请有关专家附加了点评,对部分有特色的做法进行小结和评述。 (3)绿色建筑专题论述。根据绿色建筑的要求,围绕绿色建筑
本书是 非常绿建 系列图书的*本, 非常绿建 系列图书是对绿色建筑进行归纳细分、并搜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绿色建筑项类代表进行整理出版的系列图书,本书对绿色建筑的一种类向 动态建筑的概念进行归纳并阐释,并搜集整理了全球范围内的四十三个动态建筑的代表案例进行展示。 本书所阐述的绿色建筑,是主流绿建之外、采用特殊手段,或因本身的特殊功能要求而必须达到生态环保目的的建筑,就可以称为非主流绿建。它们要么包含着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全局的前沿思考和方法探索,要么包含着对主流的反思与批判,抑或着力于用极致的建筑设计手段解决绿建某一方面的问题,有的还在探索在特殊的环境和功能前提下采用非常规的理念和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更有用朴素的本土民间智慧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的尝试,还包括通过跨界嫁接来实现对自然
目前我国新建建筑增幅已趋向平稳,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同步推进逐渐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常态。我国既有建筑存在量大面广、结构老化、设备陈旧、功能过时、舒适性差等问题。设计初期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研究对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提升使用者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建筑改造中欠缺设计阶段权衡判断和建筑性能量化分析的问题,本选题以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性能模拟和多目标优化算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对设计阶段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预测展开研究。通过国内外评价标准梳理、大量案例研究和建筑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提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策略,建立耦合风、光、热环境的绿色化改造设计方法,构建以碳排放、舒适度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以性能提升措施为决策变量,以遗传迭代数为约束条件的综合优化敏感度预
建筑施工与运营碳排放研究课题组所*的《建筑低碳化探索--施工运营碳排放与低碳策略研究》基于对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发展趋势的把握,重点从建筑施工和运营两个阶段开展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并根据各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和排放量的不同,提出相应的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低碳化策略。同时,随着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日趋成熟,对建筑领域的如何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框架进行了探讨。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还以天津于家堡金融区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为例,对起步区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初步构建了于家堡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可为降低建筑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持,有效促进建筑行业节能增效,而且通过对建筑施工、运营、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进行优化,能够使企业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化。同时,将
本书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T10295—2008)、《绝热层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圆管法》(GB/T10296—2008)、《绝热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2008)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检测基础、建筑节能检测基本参数及设备、建筑材料导热性能检测、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检测、建筑物热工性能现场检测、采暖系统热工性能现场检测、建筑室内环境的检测和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等内容。本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针对性强,
本全面的、艺术的绿色设计导则。 本书集合了来自全世界的大量“绿色”作品,从保罗·索莱里(Paolo Soleri)、巴克敏斯特·富勤(Buckminster Fuller)等开创性的人物到提出替代性材料和实验方法的未名的先锋倡导者,再到该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首次全面总结了建筑领域中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本书将为你日常的建筑设计工作提灵感,并言简意赅地提供了工作中具体的操作方法。 作为生态学设计思想的一种综合信息文献,《生态设计》在当今和未来几年内将为你提供信息和灵感。
本书采用科普的方式,部分通过总结大量的资料,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节能生态技术及使用效果,让读者对节能生态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部分针对我们的实际需求,重点阐述了建设节能生态示范楼所采用的30项技术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对节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节能生态技术将层出不穷,本书所涉及的节能生态技术会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书总结了近几十年在建筑再生领域的思考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案例,*次系统地提出了 建筑再生学 的概念,将区别于建筑新建工程的所有维护、保护、更新、改造等内容汇总为建筑再生,并提出了一些列具有实操性的方法流程和操作指南,汇集了各类型建筑的改造案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书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概述、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单体节能设计、供热采暖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建筑遮阳设计、建筑采光与照明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是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人员及其他质量控制
本书致力于为从事新建绿色建筑的开发与建造的工程师提供一本完整的参考书或教科书,详细介绍了LEED-NC认证的体系、程序概况,分析了各个得分点的定义与要求,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与建筑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这本*参考书对可持续性的主要观念进行了实践探讨,并且提供了能用于LEED-NC计算的详细公式和习题。读者会从本书中发现可持续场址、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设计中创新、系统的绿色观点以及一些其他的与建筑可持续性相关的官方权威信息。
栗德祥编著的《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为《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理论及实践丛书》的第二册,共分6章,分别为生态示范村、绿色建筑示范、旧建筑再利用、城市新区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范例、德国鲁尔区北工业遗产保护之路。 《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可为建筑师提供有关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设计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建造者、投资者、业主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针对我国开发建设中传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脱节,导致规划设计实施性低、可用性差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开发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借鉴,从城市 精细化管理 角度出发,提出了 规划设计总控模式 作为解决当前区域开发建设问题的核心手段。本书详细诠释了规划设计总控的内涵,提出规划设计总控 七原则 的理论体系 包括多专项整合、多利益协调、多维度统筹、全过程参与、动态化调整、综合化咨询、多部门决策;同时从法定规划优化、专项规划整合、开发建设导则、管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等方面,构建了区域开发 五步走 的全流程操作模式和实施框架;*后通过结合近阶段实践的多个相关案例,对 七原则 的实际运用以及 五步走 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为了不断促进工程与材料学科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面向未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我国工程与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增强国家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精心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作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一,本书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书的撰写是站在国家利益和学科总体的高度,从国际学科发展和中国实际出发,论述了建筑、环境与交通工程各学科的科学内涵与结构体系、重要地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论证和遴选出“十一五”的基础研究方向和优先资助领域。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遴选“十一五”优先领域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供有关决策部门、科研
本书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个方面阐述绿色建筑设计及运营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并相应地给出关键技术的实例,为设计师提供基础理论与实际案例。为了配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2014)的实施,本书按照该标准中每个条目提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理论与实例讲解,涉及规划与设计方法、模拟分析、关键技术分析等内容。本书涉及专业广泛,包括建筑节能、给排水、建筑设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面向对象广泛,适合上述专业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政府职能人员、企事业单位阅读使用。
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本书根据*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对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质量要求,结合国家、行业及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规定,重点介绍了全国不同建筑热工分区、不同建筑类型以及不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节能(包括墙体节能、幕墙节能、门窗节能、屋面节能、地面节能)设计,采暖与通风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等,同时还介绍了绿色照明和新能源利用技术等。 本书可供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厂等单位职工的培训教材,也可供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物业管理等单位的人员应用与参考。
陈春滋、李书田编著的《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技术》针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的途径、设计方法、热工计算以及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法、工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六章。章为基本知识;第二章为建筑中常用的保温材料及制品;第三章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工程设计;第四章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工程施工;第五章为建筑设备的保温工程;第六章为建筑保温节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书中对于建筑工程的围护设计、影响因素、改善措施、材料选择、施工方法、工程缺陷及防止措施均予以详尽的介绍,并对保温结构的特殊部位的节点构造附有详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