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日本建筑师迫庆一郎自2004年至2008年在世界各地,主要是在中国所做的四十个作品。他的作品涵盖室 内设计、建筑和都市设计。迫庆一郎的设计特点是赋予每个设计以主题,并试图在表现上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既有合理的功能,又很时尚。他的作品具有日本建筑师独特的细腻感性,特别是反映在每个设计的细节上。除此之外,这些作品是在短短的五年里完成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般的建筑师事务所难以达到的,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探讨之处,这也是出版本书的目的所在。
“自白”旨在反映建筑师的理性追求,表达中国优秀建筑师群体的“建筑思想界”之动态,它力求填补长此以往视建筑师有理性“空白”的怪圈之说,它要回答中国建筑师是有理性与创意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不应属于这个群体。 本书汇集了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优秀的建筑师群体,这里有意味隽永的生命故事,有撼人心魄的心灵感悟,更有对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精心创作与广义的文化思考。
本书介绍了木造7层办公楼、韩国高尔夫球场等案例,以探寻木头的崭新表现方法。作为一名因纸质建筑、灾区志愿活动而闻名的建筑家,坂茂的无国界奉献精神,不仅得到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本书几乎收录了坂茂2012年以前的全部作品,包括开山力作的神户市 纸教堂 、木造7层办公楼(瑞士)。还介绍了2013年3月至5月在水户艺术馆首次正式举办的坂茂个人作品展的情况。另外,本书还通过介绍坂茂在灾区的奋斗轨迹以及他的个人修养,完整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形象。
★ 日本 *设计建筑师内藤广的个人作品集、访谈集 *全收录 ★ 书中所有建筑作品均配有翔实的建筑项目数据及珍贵的平 、剖面图 ★ 汇集 内藤广 不同时期代表作,并配有百余幅全彩图片及精彩跨页 ★ 独家汇集 内藤广 与众多建筑大师对话, 揭示 内藤广 创意理念 《内藤广》 将建筑类专业杂志 日经建筑 迄今为止所刊载的内藤广专访、谈话、标志性建筑物的竣工报告等新闻报道以及新作,分门别类重新编排,集结成书。 书中所收录的建筑作品的时间跨度很大从 1990 年至今,作者将其根据时代特色分为 海博时期 牧野时期 益田时期 走向土木 四个篇章,将内藤广的经典建筑作品和专访谈话等内容巧妙的柔和在一起,带领读者逐步走进内藤广的建筑世界。 《内藤广》中展现了内藤广*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
本书所收录的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的作品,不仅包括建筑,同时也有城市规划以及室内装修,完整展示了包赞巴克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城市规划思想。希望本书对我们当今正在创造的建筑文化能有新的启迪。 本书适用于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建筑专业及艺术类的师生。
本书介绍了克里斯托夫·英根霍恩率领的德国英根霍恩建筑师事务所。20世纪90年代起,英根霍恩先生作为可持续建筑的先驱者提出了“超级绿色”的概念,这是一个包括人及其活动等因素的复杂概念,超越了仅做到满足环境标准的绿色建筑。本书通过英根霍恩建筑师事务所在全球的22 个项目探讨何为“超级绿色”建筑。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巴里·伯格多尔撰写的论文讨论了英根霍恩在长期研究与探索建筑与环境如何和谐共处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行动。普利兹克建筑奖执行总监玛莎·索恩对英根霍恩的访谈向我们介绍了英根霍恩先生对待建筑的态度及为社会与大众创造场所的强烈愿望。 英根霍恩建筑师事务所的“超级绿色”建筑将继续进化并致力于环境与人的发展。事务所接下来的项目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本书精选了当今世界幕墙设计杰出的实践者——西萨·佩里及其合伙人事务所的具有代表性的23个*作品,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全书在简要介绍西萨·佩里幕墙艺术和技术的基础上,将这些作品按照玻璃、金属、石材的不同材质进行归类,详细介绍了每个项目的背景和基地条件、设计思想和已完成的幕墙构件以及每个单体立面的概念和发展过程。本书图文并茂,所有的施工细部都辅以数张线图和照片,使读者在了解西萨·佩里设计思想的同时,欣赏到其作品独特的魅力。
本书收录了现代建筑形式语言先驱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重要的建筑手绘作品,共计200多幅精美设计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他的作品消除历史上各种形式语言的冲突,强调线条与构成,影响巨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对他极为推崇。大量的理念设计和未建成设计持续影响着普鲁士,被大量文人和建筑师当作规范。他开创了大柏林规划的先河,后世的数次规划均以此为蓝本,简洁粗犷的设计风格一直影响至今。
本书用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当代建筑界的先驱之一——赖特的众多优秀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先锋运动所遗留下来的影响,也充分体现了赖特创作和组织艺术语言的能力。此外,赖特对于新材料应用技术的创造性发展和他将功能性赋予各种空间的技巧都十分出众。
《勒·柯布西耶与建筑漫步》和建筑的基地一样,一本书的边界也是很难描述的。在弗洛拉·塞缪尔过去所有关于勒·柯布西耶的文章以及对文献和电影的欣赏中,都出现过《勒·柯布西耶与建筑漫步》的起源,但是正是Birkhauser的亨丽埃特·米勒-斯塔尔帮助我把这个计划变成了现实。蒂姆·本顿和卡洛琳·马尼亚克给我提供了各种资金帮助。
本书以20世纪的典型建筑为描述对象,并同时给出了于关选择这些经典建筑的两个基本原则。其一,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其二,所选建筑组织与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本书就决定要收入已经完工的建筑,无论是否保存下来。因此我们筛选掉了20世纪建筑史中的一些研究类项目,我们对建筑的选择更倾向于那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风格上、技术上或规划上——尤其是对建筑展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对*建筑大师做出正确评价的同时,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囊括了尽可能多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按照其设计开始的时间排序,书中的每个建筑都配有以CAD软件绘制的平面图、剖面图、和立面图,对每个案例都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剖析,这比那些在一般历史资料中得到的信息更加详尽。 本书的一个优点就是没有解释通常的“原因与事件”,虽然通过这些可以阐述建
王小红编著的《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三维动画版)》主要介绍了16位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书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三维动画版在纸质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这16个代表作品的三维动画文件及文字图片资料,模拟人在其中行走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运用富媒体的手段,给读者更加直观和丰富的多感官体验,从而加深对纸质图书内容的理解。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的起止时间为1989~1991年,上承两位建筑师在巴塞尔建筑博物馆的展览。标题“建筑思维形式”将建筑标榜为一种态度,取形于设计建构和客观的世界。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创建他们的建筑事务所10年后,这种重要的思维被充分地探索和巩固。
瓦勒里欧·奥加提(ValerioOlgiati)是一位具有反思气质和实验精神的瑞士现代主义建筑师,他的建筑规模不大,但得到了世界的瞩目。 本书收录了瓦勒里欧·奥加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楚格住宅、plantahof礼堂、彼尔姆21世纪美术馆、心脏病中心、瑞士国家公园游客中心等。瓦勒里欧·奥加提的作品虽然从外在语汇来看并没有脱离新理性主义,但他的设计逻辑丰富繁复,往往在建筑中打破常规,带给人快乐与困惑,给人以震撼,也给人很多不解。本书在展示其代表性作品的基础上,又收录了两篇文章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一篇是建筑理论家马库斯·布雷茨梅德(markusbreitschmid)与瓦勒里欧·奥加提德对话,另一篇是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主任研究员保坂健二朗对其建筑理念与建筑手法的解读。
《1000名世界著名建筑师及作品》共分上下册,次介绍了全世界范围内500多个建筑事务所、1000个建筑师及其作品。本书所收录的建筑师及作品在媒体中频频出现,在互联网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介绍。本书是一个完整紧凑、方便易用的信息资源库,它不仅介绍每个公司或个人的详细情况及联系方式,并且配有相关的项目及图片介绍,图文并茂。是国内建筑设计人员、相关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1000名世界著名建筑师及作品(下)》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
本书主要论述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到当前的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配有大量历史珍贵图片。这本书始于刘先觉老师攻读梁思成先生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梁先生对中国百年的发展非常重视,于是指导刘先觉老师完成了《中国近百年建筑》的论文,这也成为早在我国完成的第1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论文,至今仍留存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资料室里,为后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学者摸索了一条可行之路。本书是刘先觉老师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对近现代建筑与城市的演变所作的主要著作。
近代工业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随着相关工业的衰落和其后人口的变迁,这些建筑已经丧失了原本的用途。许多旧建筑经过活化改造后成为区域复兴的基础,而不是拆毁和新建。本书介绍了近代建筑遗产复兴的实例,那些源于旧建筑用途的系统被赋予了适应时代的新角色。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海岸边的船坞、小镇上的工厂、铁路枢纽和军事基地。这些在近代化过程中建造的建筑曾推动了区域发展,影响了城市肌理的形成。它们接下来的角色是成为新城市肌理的中心。当代建筑的用途已经转向软的一面,例如人或者场所,这些基于使用功能而建造的近代建筑遗产如何去适应新的需要呢?书中的作品因应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多种改造策略。
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博士是当今以生态设计思想和方法闻名于世的不多的几位著名建筑师之一。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杨经文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内容包括其代表作品,主要文章的摘选,以及杨经文的简历与作品评述。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尤其在绿色生态建筑理念已成潮流的今天,本书更具学术与实用价值,可供建筑院校师生以及广大建筑设计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为“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之一,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杨经文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内容包括其代表作品,主要文章的摘选,以及杨经文的简历与作品评述。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从设计方面入手,将 共享 空间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展现出来,除聚焦于实践方面,同时也将各种项目具体的设计思想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展示给读者。近代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建筑对应一个功能,如办公室就是工作场所,图书馆只是读书的地方,而本书精选的49个案例则是将建筑的多重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共享式空间,目的是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和家人以外的人一同居住,在咖啡厅也能照顾到孩子,在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以外的人交流等。全书分为五部分,按大城市 城市中心、大城市 郊外、中小城市 城市中心、中小城市 郊外、超郊外 村落这样的地区进行分类,将同一地区中各种规模和用途的建筑划分到一起,为读者提炼出各种地区不同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下的共享相似性。
本文延续系列丛书*本《匀质的秩序与 清晰 的建造 密斯凡 德 罗》中 建造秩序 的独特视角对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 康的建构体系进行研究,对从1951年的耶鲁大学美术馆到1974年康去世前的几乎所有成熟期作品进行全景式的分类归纳,总结出 并置 、 阵列 、 集中 、 散落 和 连缀 五种秩序模式,进而按这一线索详解每一模式代表作品,同时涵盖其余,并暗示其中演变历程,既深刻又全面。
迪埃斯特是一名工程师。在迪埃斯特的时代,很少有人了解他选择的技术 配筋的砖结构,把它用于实践者更是少而 又少。他利用这一结构技术,大胆地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结构形式。作为一个建造者,创新是他在结构 科学领域的洞察力的必然结果。迪埃斯特勤奋而多产。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朴实无华的仓库或市 场,但是他把这些平凡的建筑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惊人的空间跨度是它们的典型特征,但并非 其魅力的全部。除了整体的比例、材料的经济性、优雅的表现力和丰富的细部,他的作品*重要的特 征是利用自然光塑造建筑。尤其当光线射入室内时,空间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所有这些,正是一个高 超的建筑师的作品应有的品质。虽然只有寥寥几次机会承担建筑师的角色,但是无可否认,迪埃斯特 就是一位建筑师。
本书由上海世博局新闻宣传部策划,胡廷楣、洪菁耘历时10个多月采编,以不同展馆建筑团队和他们的世博作品为对象,从人文角度介绍这些展馆诞生的过程。 全书注重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文化内涵,不少外国馆的设计灵感来自童话和儿童文学。丹麦馆把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运到展馆;俄罗斯馆设计师对现代理想城市的理念来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诺索夫的童话《小无知历险记》,表现一个儿童的幻想世界;瑞典馆的向导是瑞典著名的“童话外婆”林格伦作品中的人物“皮皮”;而沙特阿拉伯馆的设计创意来自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每个展馆的建筑设计故事都精彩纷呈,世界优秀建筑设计师为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财富。
彼得 柯林斯编*、英若聪编译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第2版)》是一本专论200多年来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发展的书。作者从浪漫主义、复古主义、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变化和形成过程,并详述了各种文学艺术思潮对它的影响。本书内容丰富、创见较多,是一本研究现代建筑的重要参考书?br/
★从《十宅论》到《负建筑》,透过 17 部著作观察隈研吾的思想变迁 ★ 书中所有建筑作品均配有翔实的建筑项目数据及珍贵的平 、剖面图 ★ 汇集 隈研吾 不同时期代表作,并配有百余幅全彩图片及精彩跨页 ★ 独家汇集 隈研吾 与众多建筑大师对话, 揭示 隈研吾 创意理念 《隈研吾》 汇集了刊登在建筑专业杂志《日经建筑》上有关隈研吾的访问、谈话及主要建筑作品的完成报告等内容,并加入新撰,按不同的主题,重新编辑而成。 《隈研吾》将 隈研吾 的 20 个经典建筑作品和专访谈话等内容巧妙的柔和在一起, 深度解析隈研吾的思想变迁。 《隈研吾》 以隈研吾这种 引起关注的方法 为结构。*章,汇集到有关 M2 的方法论;第二至五章,则将 M2 之后的主要规划案,按设计的方法分类;第六章,收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