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周乾松编*的《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紧扣新型城镇化、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形势背景,简要介绍国外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全面阐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保护预警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等内容,并重点总结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浙江诸葛村等保护成功案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可供历史城镇规划师、名镇名村保护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王南著《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全书共2册,一册是文字版,一册是图版。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风峪沟内的店头村,是古晋 阳城陆路驿道通往西部城市的个村落。该村依山 而建,凝重质朴;村落周边山水相拥,村内建筑独特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该村被评为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这也是太原市迄今为止申报成功的 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批中国传统村落。王崇 恩著的《店头古村研究》一书即是国家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研究结题成果。该书在开篇中较为详细地从历史 环境、军事战争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店头村的历史脉络 发展,并从店头古村的村落布局、空间特点、营造技 术、村落环境和景观、装饰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方面进 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对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门户”一般指出入必经的要地,有大、小、虚、实之分。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交通换乘组织的中心,也是城市活动集聚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深水港、航空港等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得到大力发展,而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枢纽也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区域交通枢纽和网络格局的改变,对城市的区位条件、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调整机遇。在环境、能源等各种压力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大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型的轨道交通站点也日益成为运送客流和组织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总体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等级的枢纽,其功能和交通组织要求有很大不同,枢纽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城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频繁的更新不仅使城市结构丧失记录真实历史的功能,同时也给城市社群带来种种的记忆认知、认同问题。朱蓉、吴尧编著的《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从较为本质与深层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阐述了城市记忆的基本理论,并深入研究了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的时间观与价值取向,同时对城市形态中的记忆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原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较为科学、整体的发展新思路。《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鲜明的学理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它既可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员、城市管理决策者以及城市社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一起作为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总面积在入选的三所高校建筑群中居于首位。作为一本全方位展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厚重之作,该书是武汉大学诸多同仁通力合作的结果。编者从2000年起开始收集整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基础、原始文献。终在六年后的,以手资料、全新的理念出版了“令人震撼
《重生的建筑 :翻新改建建筑案例解析》包含五十多个在世界范围内精心选取的建筑改建的经典案例,囊括了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建筑翻新改建作品。书内的文字说明简洁明晰,配合设计图纸和多角度的建筑改建前后实景照片,详细阐述了建筑改造的策略、特色和切入点。书中大部分建筑曾经或一直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对这类建筑的改造更为棘手,却也更具有代表性和启示性,对于如何在发展中保留城市的历史、社会和艺术遗产等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优秀的建筑师们如何在诸多局限中发挥创意,让老建筑与时俱进,满足新的使用要求,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人居环境营造的方方面面,直接从中领略东方人居环境的精气神,包括人居环境与山水环境的关系、文化空间结构的设计、适应自然环境的技术发明与空间创造、生态环境的修复智慧、地域风景营造、士大夫与人居环境营造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中华人居的精华。全套丛书共分18卷,共收入中国古代城市图5400余幅,分析及点评文字共500万。
西安城墙始建于明初,是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为我国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其四面各开一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除东门长乐门外,其余各门的城楼皆已想继修缮完工。为了重现昔日古都的风采,并对重要的古代建筑物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自1994年10月开始至1999年10月,对长乐门城楼实施了大规模的修缮保护工程。本书以长乐门城楼修缮工程为主线,内容涉及历史沿革、综合保护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安古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有关长乐门城楼的大量图片,为研究古代城市建筑技术和城市防御战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本书收录了“安阳古城勘察记”、“河南安阳农贸公司晚唐壁画墓发掘简报”、“安阳何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试论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改造”、“谈安阳的地下文物钻探”等多篇安阳古建筑修缮和对安阳传统建筑的论述。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数千年前的古希腊“极北之地”,新降生的小王子有着一项特殊能力。他比身边的人都活得久,久到历经了一千年以后,他不得不离开他的王国,带着对这不朽生命的质疑踏上向着奥林匹斯山进发的旅途,打算从众神那里得到答案。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神,他们的欲望、天性以及各自的利益影响着每个人自己的命运旅途。一个希腊神话背景下,探寻生命意义的故事。故事引人思索,画面精美,色彩搭配尤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