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本书按照浙江省建设厅深化城市更新改革项目的要求展开,共分为 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三个部分。*部分根据 需求的重要性 即聚焦上级部署和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重新认识 城市更新 的内涵,明确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项目建设。同时分析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和新阶段城市转型的需要来重构城市更新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提出新阶段城市更新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从 改革的系统性 和 内容的创新性 探索城市更新的方法论。按照 谁来做 怎么做 的系统思维模式,分别探索城市更新的主体、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的路径。第三部分主要突出的是城市更新的 成效显著性 和 成果示范性 。通过引用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分析当前城市更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
1928-1937年,是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相对活跃、繁盛的一个时期。北平市政府建立后,市政管理体制更为成熟、专业。而国都南迁后的衰落局面,又迫使当局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市政计划加以探索和实践。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对北平城市环境、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地方政府与公用企业主导市政发展的同时,因为切身利益关系,北平市民对市政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施加了多重影响。一方面,知识分子研究市政理论,向政府建言献策;普通市民则承担了大量的市政经费,并主动参与某些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一旦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运营发生重大缺陷,损害公众利益,市民也会发起维权抗议活动,其结果既可能实现市政建设的优化,也往往造成市政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本教材在我国建筑行业实施“营改增”后编写,在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结合广西自治区工程消耗量定额,结合识图、材料、施工和计价等知识于一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识图和计价能力。本教材共分5章,第1章 市政工程基础知识;第2章 市政工程施工图识读;第3章 工程量清单编制与计价基础知识;第4章 工程量清单编制实务;第5章 招标控制价编制实务。教材附录中还附有计算实例,方便该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市政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材,也可供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本书主要是关于在慕尼黑以及与慕尼黑近在咫尺的小城Garching日常生活中印象较深的观察和体验。具体内容主要针对当代发展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交通、道路、建筑、自然环境建设等),也包括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制度建设和行为理念,同时还在纵深层面涉及到城市历史和发展演变,以期能够比较完整地再现当地的人居环境建设和市民生活。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在上篇“历史的回溯”中,作者综烽年教学和研究之所得,探讨了远古文明时期以来各地区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与建筑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的历程,并以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建筑形式的变化为两条并行的线索,力图在对其进行研究和归纳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下篇“现实的映像”,是作者近年来对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筑布局等方面工作的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的思索和探讨。这些问题有些已通过反复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而有些却由于种种原因或遇到重重阻碍而暂搁浅。 在这国这样一个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和制度都亟待完善的国度里,留给我们的空间和余地是十分有限的,这也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作者这部文集,收入的文章分为三组,主旨是考证元明之际北京营建的历史沿革。第一组六篇文章,根据明清官修书的记载,考证北京都城、皇城的城垣变化和紫禁城的相关问题。第二组六篇文章,是在第一组文章的基础上,考证元明之际北京历经大都、北平府、行在和升为京师的迁都与营建过程。第三组两篇文章,结合明代典章制度,揭示宫廷建筑规划中的有关问题,和太和殿在明代三次重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些文章,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勘比文献,见识独到,考索绵密,有所创见。唐人刘知几说:“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举一隅以三隅反,告诸往而知诸来,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史通》卷五《因习第十八》)作者的看法是否有“无大过”,都是可以讨论的;我想,“识事详审,措词精密”,可以形容作者文集中的有些篇目。 关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X大的世界性事件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3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 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挑战。 本书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
《正定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正定古城的佛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描写,反映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正定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向读者展现正定的千古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