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史》主要从工程技术与文化思想相结合角度,述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对古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先秦时代和秦、汉统一之后几个重点阶段城市发展特点、水平及其技术成就的评介,典型城市布局形态横向比较,以及对规划思想、山水城市、园居成因、设计方法、科技文化、世界影响等技术特征进行综合剖析;对近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外国入侵之后,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严重对峙,中国规划技术艰难成长过程,以及重点城市发展实例;对现代史,较详细叙述在两种经济体制下,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各类城市实例发展评介,以及对居住小区、道路交通、抗震防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区改建、立法管理方面的专项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学习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历史、
《瑜伽的力量》是瑜伽界知名学者、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关于瑜伽智慧的演讲集,涵盖了联结、整合、自我、灵性、梵、存在、智慧、喜乐等大瑜伽起始至今的全面信息,主要从人的五鞘和不同类型的瑜伽的对应关系(最初在《智慧瑜伽》中提出)、瑜伽哲学角度考察身心灵三重健康观念、通过现象层面阐明梵我合一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演讲者所倡导的广义瑜伽的观念。 在这苍茫幻化的世界,脆弱的生命到底安于何处?王志成教授带给不确定尘世中漂浮的灵魂以内在力量。他谈瑜伽,也是在谈内心;他谈人生,也是在谈世界。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自身之内的身心灵的好的联结,一种有力量的联结。达成这种联结,我们的灵魂才能结束飘荡,心灵才能平静喜悦。这是瑜伽带给人们形体、面容、内心之美以外,能够带来
曹昊主编的《永恒之城(罗马历史城市建筑图说)》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分为绪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保护与申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古迹的保护、保护规划实例和国内外遗产保护概况等七个部分。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观念着手,并以此为中心,贯穿全书,指导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工作实施,以使人们能够清楚认识保护的科学概念,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参考书,适用于从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和小城镇建设的各级管理人员、建筑师、规划师和广大群众阅读,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年第二版的修订本。现为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1949年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与城市发展、变化的关系;增补了一些重要城市实例及图片。 本书是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教材,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使用。
《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收录了有名学者、设计师阮仪三教授和祖慰教授的多篇X家访谈,访谈文章中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挖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期杂志还收录了包括德国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白城兵器博览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博物馆在内的多个精彩案例,旨在探索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的理念与方式,探讨历史街区活化、民居环境改善的合理途径。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
成臻铭编著的这本《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顺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针对永顺老司城研究的积弊,借助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建筑史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有关永顺老司城的建筑文献资料、土司建筑考古学资料和建筑口述史料,深度描述甚至是复原了土司时期老司城的建筑布局,重现了其建筑功能,在土司建筑学研究或者土司区域建筑史研究方面拓展新领域,推进了前人对土司衙署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土司学教学与研究乃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土司城局部复建提供了相应的建筑史料。
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9-05-01出版。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本书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的册,分为综述、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营建和选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建筑装饰艺术等部分介绍上庄古村的建筑和文化历史。是一本集专业知识于通俗语言之中的普及类读物,同时又为古村镇的保护留下了大量文字和测绘资料。
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国 一五 计划时 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也是规划成果获得较高评价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编制过程、理 论范型、运作实施等方面具有历史典型性。唐相龙著,李百浩主编的《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 制史实研究(1949-1966)/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 基于历史与价值视角,通过还原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 规划的编制过程, 以小见大 地透视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从延续近代都市计划到效仿苏联规划模式,再到 自主规划的发展历史阶段,分析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制 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总结出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兰州规划史和中国现代规划史上的地位及其价值,从而 为今后现代规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 市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改造翻新再利用这种模式是针对“建筑虽还年轻,但却已变老”这一问题而做出的解答。近年来,新的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拔地而起,因此,人们在感叹城市新变化的同时,不禁要去思考那些带有历史感的古老建筑和那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活、工作需求的旧建筑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些旧建筑是否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以*的成本实现建筑资源的再利用?比起完全拆除,改造翻新利用必然是一种可尝试的方式,即让保护与商业运作相结合,这也是获得保护资金的来源之一。 因此,本书遴选出近两三年来在改造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建筑案例,从建筑类型来说,涵盖住宅、办公楼、艺术展示馆、会所和演出场馆等。从建筑风格来说,既有传统四合院的改造,也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改造。建筑地点方面,包括北京、上海、杭州、义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