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城乡规划和各类设计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乡村层面的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层面的规划设计,更加强调落地性,同时,乡村规划设计的实施,往往需要优良的运营团队跟进,以使得乡村振兴的项目更有可持续性。本稿通过总结梳理国内外相关乡村规划设计和落地运营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望为国内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新的智慧。当前学界关于乡村规划策划设计已有较多文章和书稿进行论述,但从可持续运营角度出发的规划策划和设计当前尚缺乏系统性经验总结和案例介绍,本书稿将尝试补足这部分缺憾。本书对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规划设计人员、政府官员、高校师生和投资方等有参考借鉴价值。
城乡景观风貌是地方本土基因和文化气质保存和延续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乡村的 乡愁 以及城市的 灵魂 。近年来,城乡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凸显,景观风貌管控与特色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本书稿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景观风貌规划,探讨面向不同规划层次与对象的新时代风貌规划方法论,结合创新型实践研究其在日常管控、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书稿集中呈现了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规划机构在城乡景观风貌规划与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对规划专业人员和规划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资
本期《乡村振兴与村庄规划:吉林探索》紧密围绕新形势背景下乡村振兴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主题,研究乡村空间需求,紧抓东北地区地方特色与发展阶段,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村庄及村庄规划编制开展深度研究,剖析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工作特点难点,探索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要点,汇集各家智慧,分享众多坚守在规划实践领域工作第一线的规划师、管理者、研究者的经验与思想结晶,从管理、设计、理论视角,探讨村庄发展的基本理论、实施路径,结合实践案例以及国际经验,为东北地区科学编制 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支撑,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有意的参考。
本书中包含城市设计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与探讨,以及在特定的城市文脉和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当中推动这些议题与探讨的重要思想。 本书采用了各种研究风格与方式,以大量丰富案例描绘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芝加哥、洛杉矶、底特律、费城、旧金山、巴西利亚和亚特兰大,以及诸如网络城市、亚洲大都市和新城市主义这样的议题。 本书适于将城市作为思考或设计对象的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员阅读。它是一种新型教材,摒弃了传统的提倡对城市形态、设计和理论方面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考察模式。每一个案例都由某一位作者——学者、建筑师或城市设计师——来完成,他们对所研究的城市和时期知之甚详;对不同的城市采取的各种研究方式,能够使读者洞察塑造城市的多样化过程,同时引入一种批判性方法与手段来描绘理论化复杂城市环境。
本书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yyy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历史悠久、独具特 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 市化及机动化的发展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遭遇一 系列的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阮金梅、彭敏、张鑫编著的这本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主 要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内容包 括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 同视角下对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 街区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 城与历史街区规划实践。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设计人员 参考。
本书在前人对传统骑楼研究的基础上,融合当代骑楼发展现状的研究,使得骑楼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上,而是将骑楼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民居建筑来进行研究。通过发掘海口传统骑楼建筑的发展规律,明确当前海口骑楼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取传统骑楼的空间模式,融合当前城市发展的社会诉求,探讨了骑楼建筑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无论对于骑楼建筑自身的发展还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生态经验的传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菜场上的家(第四辑)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2015年建筑设计作业集,是小菜场系列第四本,该系列前三本出版后,在中国的建筑学校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建筑专业出版的范本。 《小菜场上的家 4 》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 2015 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 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序 让建筑学成为日常生活研究的学问 课程介绍 作
洪亮平、华翔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是国内**部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系统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技术与编制方法的*作。全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大部分。(上篇)理论篇从政策法规、组织运作、技术方法和实施管理四个方面建构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响应机制,提出了城市规划在规模控制、空间管制、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生态环境绿化、道路交通、产业经济、工程系统和城市* 新九个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编制关键技术; (下篇)实践篇编辑了国际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城市规划政策、行动计划和规划指引,精选了近年来国内外若干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应用技术与实践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安全规划等专业领域的
本书在探索中轴线缘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对元朝的上都、大都、中都以及明朝的中都、南京、北京进行了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思想、史料文献、考古资料、历史地理变迁、传统度制的变化、实地查证结合起来,通过梳理隋、元、明、清时期度制的变化,结合各时期历史文献与考古数据来考证不同时期各计量名称现在的实际长度,并将这些运用在北京古都规划变迁研究中,对北京城,特别是它的中轴线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规划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历史研究者、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和参考。
马丁·安德森编著的《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是1949年以来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实施以来的一本相关著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安德森教授收集了全美国所有城市更新项目的资料。绝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政府的出版物,部分来自城市更新管理局未出版的内部档案。安德森教授清晰的阐述了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内涵,实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缘由,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运作流程,以及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实施成效。在流畅的笔触下,安德森教授为读者展示了诸多的真相。读者完全可自己做出关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否必要的准确判断。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城市设计/世界城市规划经典译丛》突出反映了自当代“城市设计”学科确立以来,多次跨学科大讨论的思想碰撞。通过集结1956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城市设计会议,以及后续的关于城市设计大讨论的18篇论文,整合来自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达出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以呈现城市设计学科的演化、评估城市设计领域的现状、预测当今飞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提出城市设计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性建议。演绎出当代城市设计作为一个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大规模建设而复兴的学科,发展至今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的思想历程,为城市设计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设计实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20世纪末,在现代自然科学一系列新成就的基础 上,系统论结合非线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演进为复杂 性 科学,对传统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革命性转换 ,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接近于事物的本原,成为继 相 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科学革命。在复杂性科 学的影响下,生态学也经历了从浅层生态学向深层生 态 学的演进,并形成了复杂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拉近 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距离。 赵珂编著的《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 法(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运用复 杂性科学和生态学思想方法,在对城乡空间关系复杂 性的认识中,提出城乡空间生态耦合的 概念:城乡空间关系是建立在城乡空间有条件的存在 及其稳态一生态环境之上,以追求效率、公平及活力 (可持续)为目标,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组织通过各自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