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立足于城市空间这条主线,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入手,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不同编制层次的要求,从理论指导、编制内容、思考过程、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详细展开,梳理了城乡规划设计的编制过程。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学用书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科普小书。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甚至说不清它的定义,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有兴趣知道,但该如何寻求问题的答案呢。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我们关心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关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关心我们的所有生活。 从探究未来城的问题出发,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人口增长模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城市的 脉搏 (在每日、每周、每年等周期中的表现)、城市向外的蔓延及向上的延伸(摩天大楼)、走向智慧城市的大转变等方面。 作者以 预测未来城市 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实际上带我们概览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 作者列出了所有城市可能有的几大类别,深入研究了
本书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在探索中轴线缘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对元朝的上都、大都、中都以及明朝的中都、南京、北京进行了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思想、史料文献、考古资料、历史地理变迁、传统度制的变化、实地查证结合起来,通过梳理隋、元、明、清时期度制的变化,结合各时期历史文献与考古数据来考证不同时期各计量名称现在的实际长度,并将这些运用在北京古都规划变迁研究中,对北京城,特别是它的中轴线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规划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选取近年来我国各城市中*前沿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案例,邀请项目主持人主笔完成,每个章节聚焦一个案例或围绕某个主题的多个案例,从空间规划或社会治理的研究视角,通过案例概况、实践内容、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等方面对案例进行全面介绍,重点突出社区空间改造与社会关系重构的互动思考。
本书在前人对传统骑楼研究的基础上,融合当代骑楼发展现状的研究,使得骑楼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上,而是将骑楼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民居建筑来进行研究。通过发掘海口传统骑楼建筑的发展规律,明确当前海口骑楼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取传统骑楼的空间模式,融合当前城市发展的社会诉求,探讨了骑楼建筑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无论对于骑楼建筑自身的发展还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生态经验的传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菜场上的家(第四辑)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2015年建筑设计作业集,是小菜场系列第四本,该系列前三本出版后,在中国的建筑学校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建筑专业出版的范本。 《小菜场上的家 4 》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 2015 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 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序 让建筑学成为日常生活研究的学问 课程介绍 作
洪亮平、华翔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是国内**部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系统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技术与编制方法的*作。全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大部分。(上篇)理论篇从政策法规、组织运作、技术方法和实施管理四个方面建构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响应机制,提出了城市规划在规模控制、空间管制、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生态环境绿化、道路交通、产业经济、工程系统和城市* 新九个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编制关键技术; (下篇)实践篇编辑了国际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城市规划政策、行动计划和规划指引,精选了近年来国内外若干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应用技术与实践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安全规划等专业领域的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马丁·安德森编著的《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是1949年以来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实施以来的一本相关著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安德森教授收集了全美国所有城市更新项目的资料。绝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政府的出版物,部分来自城市更新管理局未出版的内部档案。安德森教授清晰的阐述了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内涵,实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缘由,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运作流程,以及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实施成效。在流畅的笔触下,安德森教授为读者展示了诸多的真相。读者完全可自己做出关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否必要的准确判断。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同济博士论丛》通过梳理历年来拆迁政策的阶段性特点、演变过程和操作办法,对适合上海的拆迁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书包括绪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分析、比较研究、政策梳理、现状调研、模型分析、建议、总结与展望八个部分。探索在《物权法》框架下,以为拆迁主体的房屋征收新模式。 《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同济博士论丛》可供各级城市管理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研究房屋拆迁问题时参考,同时也适用于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学科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专家学者。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的概念*次出现在我国官方的政治语言体系中;治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迅速成为热点词汇。如何把治理的理念、方法应用到城市管理中,特别是如何实现城市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的转型,不但是我国广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韩明清博士在城市管理部门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和专业研究工作,且在实践中践行了治理的理念与方法。他在本书中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本书将为地方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的过程中,提供现实参考;甚至为我国加强党组织建设水平,解决新时期党建中存在的生命力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同类书籍在国
本书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个方面,落实 渗、滞、蓄、净、 用、捧 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为大家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由来、理 念、内涵和技术。本书共四章,具体内容有:海绵城市建设概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本书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普及读物与工科类高等学校学生入门教材,也可适用于相关 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迈向包容性发展的全球城市》的主题是上海如何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城市。 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全球城市治理角度,讨论如何建设一个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和人民的上海,以及政府为此进行的改革和努力。二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讨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演变,以及这些重要政策日益增长的包容性。内容丰富、充实,叙述简明扼要。
忽视政治对规划影响的规划理论与从事实际工作的规划师不相关。在《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中,迈克尔P布鲁克斯成功地填补了规划理论和实践之间长期存在的空白。通过瞄准实践的镜头,他考察了当代规划文献中的主要理论,并且就其对规划师工作的可能作用方面,评估了这些理论。《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还描述了对规划实践的新方式反馈策略,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以前理论的优点上,揭示了规划师如何利用政治过程使规划受益。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历史悠久、独具特 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 市化及机动化的发展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遭遇一 系列的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阮金梅、彭敏、张鑫编著的这本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主 要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内容包 括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 同视角下对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 街区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 城与历史街区规划实践。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设计人员 参考。
由吕明伟、黄生贵编著的《城乡重构——从田园 城市理想到新城镇田园主义》共分4章,回顾了18世 纪东学西渐对于西方园林艺术与国土大地景观重构的 影响,阐述了现代城市规划学诞生以来的著名城乡规 划设计思潮、理论,提出了新城镇田园主义的城乡规 划设计思想方法和山水田同城市(镇、村)人居环境建 设模式,探寻了重构和谐的城乡生产、生态、生态空 间的策略和途径。 本书可供从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城乡规 划研究与实践、国土规划、风景同林设计等领域的专 家学者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