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部分 蔓延的终结 ,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 区域城市 ,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 区域城市 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 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
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总体设计》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修订本)是一本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经典专著,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广场 2.邻里公园 3.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4.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5.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 6.儿童保育户外空间 7.医院户外空间 8.使用状况评价 全书研究深入全面,内容充实,案例丰富,同时配有数百幅黑白和彩色插图,是相关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
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地在向其周边蔓延,而非向空中发展,景观已渐渐取代了建筑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元素。尚处于萌芽中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真实地反映了这一转变过程。其中水平表面与横跨大地的基础设施的交织,取代了传统城市中密集、紧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肌理。在这种新的结构当中,景观已不仅仅是公园或花园,它蕴蓄着更多的内涵:从高速公路、受到污染的工业化场地,乃至城市远郊呈爆炸式增长的人口需求。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创造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词,并在本书中,将这一领域内国际*的实践者与理论者集聚起来,捕捉着这一革命性思想的源头、当代背景以及未来抱负。
《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主要讲述了:香港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大都会,是因为同时兼备了两个条件:超高密度和亚洲性。这是一部关于高密度状态下都市状况的研究文本,以香港为研究对象。不是常见的、关于城市的人文式个人情怀吟咏,亦非政府或者规划部门对于城市建设的官方总结,而是以开放建筑学的专业视点,对于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式拥挤文化”的详细解读。
本书选取近年来我国各城市中*前沿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案例,邀请项目主持人主笔完成,每个章节聚焦一个案例或围绕某个主题的多个案例,从空间规划或社会治理的研究视角,通过案例概况、实践内容、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等方面对案例进行全面介绍,重点突出社区空间改造与社会关系重构的互动思考。
《“反规划”途径》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李迪华及其研究队伍自《城市景观之路》后的又一部针对当代中国城市问题及城市和景观规划方法论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全面发展观及建设和谐人地关系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生命和人文过程为伦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反规划”途径。它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 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它强调大地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城市则是这一肌体上的生命之果,维护大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通过判别和建立对土地和城市生命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闻格局——景观安全格局,形成一个国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基本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绪论,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深度,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教材,可以作为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上述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城市知与行》认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虽然可以走向兴旺,通过创造财富,促进就业,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但也可能走向衰败,造成新的贫困,成为社会退落、环境恶化的温床。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践行。本书从对城市的认知出发,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为城市科学规划、培育竞争优势、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 《城市知与行》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客观科学。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本书稿通过对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分析,从山地城市道路人性化景观感受、机动车道、交叉口、中央分车带、公共交通设施、自行车交通设施、步行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其他道路附属设施等方面,构建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相关规划指引,供交通规划和建设领域的行业部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参考。
本书是为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有关城市设计的教科书,分上、下两册。本书从现状调查到设计方法程序,从规划的功能界定到造型设计,破解了德国的城市设计,为国内的城市设计执业者和学生提供了极具特点的理性哲学基础和扎实的技术手段。 上册《设计方案》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聚焦于城市设计中从现状调查到设计过程的方法演进,聚焦于规划视角下的功能布局,实现细部和局部设计目标的可能方案,聚焦于城市设计的“基石”。分为“城市设计现状调查”、“分析与目标设定”、“城市设计的构思”、“设计的基本手法”四个部分。从现状调查出发,详细探讨城市设计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并具体解读道路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车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疏解)、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
本书是乡村规划译丛系列读本之一,讲述的是农村规划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系列农村振兴的历程。书中的农村涵盖了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和渔业村等,其类型基本等同于现时中国乡村规划范畴内的农业型、林业型、牧业型、渔业型和混合型乡村。在这里,农村相当于乡村,农村规划即乡村规划。全书从农村规划的基础知识出发,详细阐述了日本式农村的定义,以及日本农村的发展进程;对照日本,讲述了德国、英国、韩国的农村规划的构成及内容;在上述基础之上,呈现了农村规划今后的实践与方向。这对中国当下及未来乡村规划实践工作具备一定的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