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889年,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被各种城市设计思潮与实践所援引,在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了现代城市设计,并为现代城市设计打开了新方向。 该中译本译自德语区的通行版本,即德文版第四版,书中还收录了西特讨论城市绿地的一篇重要文章《大城市绿地》。 作者考察了大量古老优美的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批判,提炼出城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与手法,并给出现代城市的改良原则及实际案例,为城市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了有效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本书内容系统化讲解了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滨水的处理,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设想。图书共分为四个板块,引言部分对城市和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水系建设内容,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对城市水系建设的历程,并以西湖为例进行详述。第三章分析了当下城市水系建设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原则,第四章以案例的形式对解决方法和解决原则进行详细解析,对中国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意义。
在城市环境建设面临挑战的时刻,绿墙、建筑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的出现开辟了一种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感受自然的新途径。竖向绿化对可持续景观的维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分为技术指南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通过40多个国际知名的景观案例,说明了竖向绿化的优势、现场规划、施工与维护等。本文阐明了竖向绿化的概念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针对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把“水泥城市”变为“森林城市”的构想。
本书作为城市地理学教科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 进展。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 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其突出特点是对与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阐述,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同时期城市研究领域的 理论成果。本书的理论观点、研究视角和方法,对我国的都市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不仅结构清晰,文字也十分流畅、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城市问题的深切关怀。
本书是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本书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重构进行了探讨。本书以生态整体规划为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 生态-生产-生活 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系、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力图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并推动实现绿色空间的 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 。
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的乡建,大 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投入乡村建筑的 营造工作。何崴教授及其团队是较早一批进入 乡村的建筑师,他们持续关注中国乡村的现实问 题,并带着思考与探索精神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瞩 目的乡村规划与改造项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 的高度认可。 在本书中,何崴教授从自身教学、研究和实践出 发,总结了自己对于近年来中国乡建的若干思 考,讨论了建筑与乡建的关系、乡村建筑设计 的方法以及建筑师在乡村的身份和态度等问题。 本书理论与案例并重,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中 国乡建的一种管窥,也揭示了作者及其代表的新 一代中国乡建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本书以“经世”思想和问题史学为指导,对中国古代区域空间秩序营建的思想方法进行挖掘与分析。基于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和复杂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首先,针对研究问题选择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案例,即秦汉隋唐时期的长安地区;其次,界定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小都城地区,尤其是距城60里内为主要研究范围;再次,开展典型案例的材料获取与分析研究,分别对秦汉时期铺设宏观构架与隋唐时期进行全面充实的区域空间秩序营建实践及其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分析;最终,进行分析性归纳,提炼地区设计的空间性规律、时间性规律、实施主体和动因。其中,典型案例的材料获取与分析研究是本书的主体,主要运用人居科学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抓住每一时期具有典型性且对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的几项主要空间实践来进行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